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驗式五官素描教學改革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現代素描教學中,造型體驗式素描教學模式是針對素描訓練中的觀察環節提出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以石膏五官素描教學為例,造型體驗式素描教學有三種由表及里的造型體驗,即視覺體驗認識五官、觸摸體驗五官、立體造型體驗塑造五官。造型體驗階段的素描觀察訓練,運用藝術的手段對自然物象進行審視、觸碰、再創造,為進一步的素描表現夯實觀察的基礎。
關鍵詞:
造型體驗;素描教學;石膏五官;觀察訓練
基金項目:
鹽城師范學院素描學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3YCTCKG036)。
素描教學的歷史演變隨著人們對繪畫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藝術家較為推崇“藝術是自然的模仿”這一美學思想,而文藝復興三杰之一達•芬奇也曾主張鏡子即為畫家的老師。系統的素描教學始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的美術學院,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課程,素描基礎教學以培訓豐富嚴謹的造型手法為主,以豐富深奧的透視知識、精準透徹的形體比例、游刃有余的結構解剖等階段性的訓練為主要內容。這種學院式素描教學體系的建構,正是依托于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是自然的模仿”的美學思想,以真實再現自然為描繪目的。稍后的歐洲學院派美術教育,在素描基礎教學中則過多地強調繪制人體必須符合古典審美的理想比例和唯美形體,統一的審美標準完全占據了當時的素描教學。所以說,不同時期素描教學的不同要求,反應了人們對造型藝術的不同認知,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一、構建現代素描教學理念
近年來,中國繪畫藝術跟隨國際潮流進步迅猛,藝術家的思考模式和表達形式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同的藝術樣式風貌接連呈現,藝術門類以及表現表達方式已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作為繪畫基礎的素描教學正接受著聲勢浩大的嚴格檢驗,一成不變的素描教學舊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今藝術表現多元化進程和大眾的個性審美需求了。在現階段素描教學中,除了新形勢的影響,還存在不能滿足學生藝術需求的問題,給學生帶來不少困惑。對那些在全新的藝術思維和新技巧方面有著“迫切需求”的學生,倘若教師不能給予觀念上的因勢利導和行動上的多元化啟發式的引導,使學生的素描潛能得不到挖掘,讓他們被動接受先前一元化的教學體系,迫使學生的藝術觀念受到擠壓,思維受到限制,這些均令教學者深思。因此,改革我國現階段單一表象的素描教學體系和實施方法,踐行新的多元化創新型的素描教育理念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課題。這就要求高校美術教師對過去素描教學停留在外部的觀察方法作出深刻的剖析和反思,促使觀察方法能有層次多方位地有效發展,讓新型素描觀念指引我們重新搭建和架構素描教學的平臺和體系,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依據多年的素描教學實踐經驗,筆者發現,在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素描教學中倡導新型合作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參與性協作關系的培養作用巨大。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可以形成積極引導與主動參與的交流方式,經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引導、交流、參與甚至討論,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基礎素描階段要解決基礎造型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奠基性、實踐性。筆者認為,在教學實施階段,應讓學生通過對造型結構的觀察、理解和掌握,探索一些表現自然對象的形式和技法。重視創造想象力的培養,是現代素描教學的首要任務。通過轉變觀念,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開啟誘導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潛在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按部就班的單一教學方法向多元化啟發式教學方法的轉換,感知表面形體與內在結構在描繪物體中的內在聯系,把隱藏在表面形體的結構因素通過深度觀察表現并揭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觀察認知領域,提高學生在有限條件下充分認知對象的能力,豐富學生的造型藝術語言。
二、石膏五官素描教學
在素描教學實踐中,可將素描課程分成若干個階段,不是先前的靜物、石膏、頭像、全身、人體的階段,而是將素描的繪畫步驟的各種階段進行分段教學,使學生了解每一階段在素描練習中的重要性。這種新型的分段教學包括素描基本繪畫元素訓練、素描觀察方法訓練、素描情感表達訓練、素描表現方式訓練、素描創作能力訓練等,通過這一較為系統的教學平臺,開拓發掘學生的造型思維和創作潛能。本文筆者以石膏五官素描教學為例,以視覺認識體驗、觸摸認識體驗、立體造型體驗為線索展開探討。
1.石膏五官之最初體驗———視覺體驗認識五官。五官形體的認識體驗既不是一般意義的辨識,也不是廣義的深入研究,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借助視覺體驗、移步觀察,獲取更多的石膏五官直覺信息。想要達到石膏五官的精準效果,必須保證造型輪廓的準確并注意物體整體的存在感。要求輪廓準確是素描基礎繪畫最基本的要求,更何況是精妙的石膏五官。就拿鼻子來解釋:也許正對著它時,概括看是梯形;又或許側著看時,可概括為三角形;從上面看時,沒有鼻孔;從下面看時,只剩鼻孔。這就需要我們移動步伐、移動視線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這樣才能不僅僅依靠從生理學得來的先知進行了解,而是用藝術家的眼光了解石膏鼻子的外形。那些從一個角度觀察得來的看似外形的線只是經過透視變化以后形成的狹窄的面,這對以后進一步素描表現時增強空間立體效果認識有很大作用。
2.石膏五官之中期體驗———觸摸體驗感化五官。人的每一根手指都有神經脈絡,手指的運動連接到大腦里不同的中樞神經,透過經絡,對大腦里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功能的活動效果。觸摸體驗主要借助于身體的重要部位(這里通常是指雙手)來感知石膏五官的位置、關聯、大小、體積、軟硬等,通過觸摸物體的內部結構和質感、量感,使我們從意念上得到感化。結構是十分重要的造型要素。以石膏五官中的鼻子為例,它的結構主要指解剖結構,我們可以先從解剖書本里了解相關理論知識,理論上學習研究鼻子的骨骼和肌肉的相關位置名稱,并通過視覺感受石膏鼻子的外形特征、所在頭骨的位置、各部分骨點之間的關系等。單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視覺體驗到的外部形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更近距離的接觸,才能加深對鼻子結構的了解。可以先觸摸石膏的鼻子,了解構造,甚至可以觸摸我們自己的鼻子,摸到哪些部分是堅硬的,哪些部分是柔軟的,哪些部分是類似半球體的形狀,哪些部分是筆直的形狀等。如果是觸摸自己的鼻子,還可以感受到肌肉運動的收縮與擴張,面部由于表情的變化和鼻子不同的特征所出現的表面肌肉的不同運動范圍和形狀,以及各部分體積的大小,這些感化對解決石膏鼻子的結構問題和石膏獨有的質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石膏五官之高級體驗———立體造型體驗融合五官。具備了最初的認識體驗、觸摸體驗以及相關解剖的理論知識,可以嘗試進行五官的立體造型體驗。立體造型體驗可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這種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利用可塑、可雕的易變形的材料進行表現對象特征和體積感的實踐活動,在融合中體驗,在體驗中融合。當今美術教育的新形勢,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接受新素描教學觀念的洗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進行各種相關藝術學科的大融合,探尋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深度參與到教學中去,從而獲得認識體驗和觸摸體驗所帶來的深刻感受。在具體操作中學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可雕塑可變形的材料,如利用泡沫板、雕塑泥土、鐵絲、卡紙等來做五官中的鼻子。整塊泡沫板是做減法,先減成類似對象大體形的多面體,然后不斷細化,雕成鼻子;雕塑則是用泥土捏成多面體;鐵絲是纏繞;卡紙則是裁剪折疊等。這樣的課堂效果毋庸置疑是熱烈的,效果也是明顯的,這種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的方式,既使學生掌握了物體各部分的結構特征,又像是為素描表現進行了一次由整體到局部或者局部到整體的演繹步驟的彩排。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石膏五官造型體驗式素描教學,較為系統地認識研究了描繪對象,并運用了藝術的手段對自然物象進行審視、觸碰、再創造,為進一步的素描表現夯實了系統觀察的基礎。這三個由表及里富含邏輯的階段會把素描基本功訓練提高到以觀察對象為前提的多重表現與理性研究相結合的高度,讓學生的選擇、感覺、判斷、嘗試等有機的活動都參與到素描基礎訓練中,使學生在畫面中展現的,不只是單一角度視覺表象的記錄,而是傳達出造型體驗對內在真實的揭示,從而產生一種新的藝術生命。誠然,造型體驗式素描基礎教學還有許多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地方,其進一步改革與完善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有高瞻遠矚的新視角,形成敢于打破頑固舊觀念的魄力,實現以素描造型教學為核心輻射至相關藝術門類并相互融合,借鑒吸取,不斷提出大膽的創新設想,用小班化教學為實驗平臺,以理論支撐并總結實踐經驗,最終實現大范圍先進教學模式的推廣,以便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教育的高素質的藝術工作者。
作者:陳晶晶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