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古代的禮儀之道,后來逐步發展成為以“仁”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體系。儒學創立于春秋戰國時期,獨尊于西漢武帝時期;在先秦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被確立為正統思想而大行于世。儒家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變化,被后人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主要內容是“士”修身方面的道德規范與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第二階段是以《天人三策》、《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儒學,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被政治制度化而后成為了人們必須遵守的外在規范;第三個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主要是倫理道德、身心修養層面的儒學;第四個階段從康有為開始,是與西方近代民主與科學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現代新儒學,主要對當代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民族主體意識發揮作用。從四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出,無論儒學處在哪一個發展階段,都實際上承擔了教化民眾、維護統治的社會功能,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的十分相似。
(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對儒家思想的繼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教育實踐活動,是統治階級為了奪取和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培養合格接班人和社會成員而開展的社會教化;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紀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涉及思想意識、文化心理及行為模式等多個層面;主要任務是在統治階級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導思想意識(或稱“主流文化”)的灌輸和規范行為的訓導。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與儒家思想一脈相承。
二、儒家思想的特點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教化民眾的正統思想,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歸結起來主要有五點:第一,以人為本,儒家思想重視人性,強調人的內心中具有一種價值自覺能力,包括“自我修養”、“自省”、“慎獨”、“自我完善”,還提出了“做人”的要求和方法,使人們從中得到樂趣。第二,注重德育,儒家思想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孔子從道德教育的內容方面進行了總體設計,創建了以“仁”為核心內容的道德范疇體系,為確立儒家道德教育的內容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三,尊師重道,“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尊重教師的實質是對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視。第四,崇學重教,孟子認為,教育使人懂得人倫規范,是控制人們思想觀念、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第五,因材施教與言傳身教,孔子主張根據人的不同資質加以教育,主張教師以身作則。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重視教育客體,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性即政治性,同樣是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三、比較儒家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儒家思想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形成了比較系統和完善的教育方法,社會教化和修養兩個方面的主要方法有:教化方法,主要有教育灌輸、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禮樂結合、環境陶冶、踐履篤行等幾個方面;自我修身方法,主要有學思結合、自省、克己、慎獨、積善成德等幾種方法。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理論灌輸法、實踐鍛煉法、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比較鑒別法、咨詢輔導法等。從教育方法的比較結果中可以看出,教育灌輸與理論灌輸法相一致、踐履篤行與實踐鍛煉法相一致、自我修身方法與自我教育法相一致、身教示范與榜樣示范法相一致;比較鑒別法和心理咨詢法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儒家思想中化民成俗、禮樂結合、環境陶冶等方法可以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啟示。
四、儒家思想育人功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儒家思想在維護封建統治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和手段,為統治階級提供了系統的治國之道,“四書五經”中大多論述了儒家的治國之道。儒家思想的治國理念是王道政治,宣揚“君權神授”的觀點,真實目的在于解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同時,儒家主張“為國以禮”、“為仁以德”,《論語》中“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為,以強硬的行政權力、政策法令來管理國家,使子民順應服從;以殘酷的刑罰來約束,使子民安分守己,只不過讓人隱藏了一顆不知羞恥的心,暫時不表現出違法違規的現象,只是表面的平和安定;如果以禮仁之德來感化人民、以禮義之法來引導人民,那么民眾就會勇于知恥,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不良習慣和丑惡心理,并長期保持不變。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服從政治權威,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不僅有利于國家的安定,也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在教化民眾方面的作用
儒家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要設計者,其核心就是通過向民眾灌輸政治理念,形成民眾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價值。儒家思想認為,人們要有一個正確的國家觀念,個人應該服從國家、忠于君主;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規約人們的道德,使人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責任,從而“克己復禮以成仁”。儒家思想強調向內擴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倡導反求諸己的修養路徑,使人們堅信有成圣賢、達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可能。這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養了民眾良好的道德品質,既鞏固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又達到了引導民間才智忠君報國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當代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以共產主義為方向,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因此,當代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激勵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個體性功能和社會性功能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就是促進人的發展,即實現個體性功能;進而通過人的發展來影響社會生活,促進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即實現社會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從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啟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善”,中國傳統社會大多數時候以善惡來評價人的行為,善惡觀念是深植于人們意識中的價值觀念。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倫理觀念的發展中,給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諸多的啟示。《論語•季氏》中提出,做人要“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見到好的、善良的,要努力思考自己的不足,爭取達到同樣好的程度;見到不好的、惡的,要像碰到熱水一樣,盡力避開”;要“省”在高處,學典明理,堅定信仰,守住良心,不為蠅頭小利而鼠目寸光,不為榮耀光環而急功近利。運用儒學的語境來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發現,其中的大多數內容已在儒家思想中存在并早有闡釋。思想政治教育與儒家文化有著功能上的價值契合點,正確的理解運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達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對于和諧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繼承與方法創新
(一)儒家思想的精華與糟粕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發展歷史中的積淀和精華,博大精深,對于建構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觀與價值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德潤身、內圣外王”的身心和諧思想、“仁者愛人、以禮待人”的人際和諧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和諧思想以及“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態和諧思想。當然,任何思想都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歷史局限性,儒家思想在維護和推崇“大一統”社會政治理想的同時,必然會抹殺了人的個性,壓制了人的創造性;因過于強調人倫關系的倫理道德規范,而存在濃厚的“官本位”傾向且缺少民主意識,更使得整個社會出現一種功利化的傾向;另外,因循守舊的思想和過于保守的作風也不利于社會進步,因此,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借鑒和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華、認清和摒棄其中的糟粕,并樹立開放的治學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前進。
(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繼承
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內容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一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推移已不再符合時代的需求。在建國之初就向全黨提出,應系統總結從孔子到孫中山期間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任務,采用“古為今用”等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原則。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儒家思想的階級性和封建性,不能全盤照搬其中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而是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批判性繼承的態度。
(三)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思想啟示下的方法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明顯的階級性,也與政治和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關聯,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都有著明顯的差別。封建制度下產生的儒家思想反映出當時政治社會和教育文化的需求,并隨著幾千年的發展深植于大眾的思維之中。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儒家思想顯然不能滿足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割斷思想政治教育與儒家思想的文化關聯,卻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符合人性的觀念和方法,并將其科學地運用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有效途徑。
1.化民成俗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如果民眾能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學到良好的社會風尚,就會在思想上生成道德規范、在行為上養成風俗習慣,并自覺自然地認同法治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禮樂結合
禮樂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樂文化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們實現自我完善。“禮”是從人的情感出發來制定,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為目標;“樂”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之聲。禮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使人知道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還可以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人倫和諧,在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環境陶冶
環境是環繞在人的周圍并給人以某種影響的客觀現實,是人的生活中所有外部條件的總和。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現實重要性,《三字經》中就有“昔孟母,擇鄰處”的語句,指出良好的環境具有感染作用、促進作用和約束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優化大眾傳播媒介,注重環境陶冶的作用,才能科學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國家穩定、人民幸福的事業,從多途徑、多角度、多方面研究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重要工作。儒家思想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大的相關性,能夠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諸多的啟示,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承前啟后的發展。
作者:左文東 馬瑩 陳彪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