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馬院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課程思政”要求高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過程之中,是貫徹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學院(馬院)身為思政教育的先鋒隊,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必定要在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自身重要性和價值。當前,“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包括思政專業隊伍稀缺、專業院系推進困難等。因此,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就必須由高校牽頭,馬院為主,為其他各專業學院打造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關鍵詞:馬院;課程思政;作用;路徑
1.1思政專業隊伍稀缺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性任務的關鍵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是其關鍵因素。高校開設的課程中,思政課教師必須以教學為中心,將專業課教育教學實踐中專業課知識與馬克思主義精準融合,同時回應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所反饋的實質需要,潛移默化的完成對學生專業課以及思想教育,是確保高校思政常態化持續化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多數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教師隊伍建設上,尤其是各專業領域中思政因素在各專業領域的滲透上還有待突破。其師資隊伍思政教育能力和素質有待提高,從而無法充分調動各個專業老師進行思政教育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一系列問題逐漸成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和推進的關鍵問題。大部分高校還沒有這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專業化的課程思政相關教育教學培訓,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培育,以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為目的的教育教學仍難以落實。主要原因莫過于,思政課教師個人素養應當持續性提升,傳統教學模式的導向性較大,忽視了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之間的結合,窄化了專業科研結合思政因素的通道,難免出現學科與思政“難”融入的問題。思政教學融入涉及范圍不足,專業課授課的同時加入思政教育,奈何思政能力不足,也未能真正理解“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真正含義,導致不能很好地從專業課中挖掘思政元素與資源,從而無法隱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2專業院系推進困難
以各大院校工科專業為例。工科專業學習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思政內容與課程評價中幾乎沒有納入思想政治元素,思政評價體系也不在其中,長久之計導致專業課教師實施思政育人動力不足,學生缺乏積極性,對人文科學知識的認知和思政教育的認知淺薄,悖離了立德樹人德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弱化了思政育人的教學原則。教學與學科之間過于保守,學科與學生之間內外聯動性不強,很難形成思政合力,也就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狀,學科之間也呈現出孤島化弊端。因此,對于專業院系思政教育推進困難,從根本上要完備課程評價體系,激發學生思政學習興趣;科學設置教學制度,在教育教學中體現思政教學,建立學科之間的滲透;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在教育內容設計上的體現,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融入各學科中,避免思政課教學的邊緣化,以及思政課與其他課程脫節現象的出現。
1.3馬院擁有專業隊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高校教師、學生學習思想理論的主陣地,必須把思政課教學擺在最關鍵的位置,持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馬院重點支持人才引進,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保證馬院的師資力量建設。馬院的特殊政治屬性也造就了馬院教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鮮明的政治底色,正確的把握時代前進的方向。在思政課教學上,馬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政治思想覺悟方面。在教學過程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可將理論知識層面融入其他專業學科,滲透到各個專業領域,同時也避免“兩張皮”的現象,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思政教學認知與實踐在一定程度悖離。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是馬院的根本所在,馬院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者理應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發揮作用。所以,馬院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者理應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發揮作用。
2馬院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作用
2.1強化立德樹人意識
“課程思政”理念旨在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將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結合。首先,加強高校非思政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與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之中,并且在各類學術活動中更多地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主題。其次,定期請用高校思政專業教師來舉辦講座,要讓非思政教師打破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打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深,相關理論素養不夠的困境。使非思政教師做到以理論為武裝,真學馬克思主義,以問題為導向,真懂馬克思主義,以教學為檢驗,真信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體悟,真用馬克思主義。
2.2融入思政教學元素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系統化方向、系統化理念,總結之前的教學規律,從而建立適合個人自身特點得思政教學體系。協助非思政教師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是促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育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貫穿思政教育這一主線,加大思政課教學的力度,引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調動積極性。結合課程思政的辦學目標,推進加快建設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改革,激發思政教學活力,專業理論,道德倫理等學科與課堂活動的融合,也比避免了“兩張皮”的現象。專業課教師則需要在日常專業知識授課的同時,在思政教師的幫助下,盡可能融入思政內容。加快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型改革,專業課與思政的融合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辯證性的原則。專業學科是具有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由表及里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但各個學科之間是有聯系,辯證統一的。這就要求專業課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既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體性,統籌兼顧;也要注重其之間的層次性,靈活銜接。換句話說,學科與思政的融合是在學習其他學科中融入思政元素,像血液與肉體的關系。如果只是停留在刻意的學思政的階段,就有囫圇吞棗的意思了。
2.3指導專業教師
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得一個大難點就在于,缺乏系統的組織管理以及院與院、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聯動性。馬院在其中就需要扮演融合劑,馬院與其他學院之間實現合作聯動。與此同時不斷優化提升師資質態,增強學科的科研實力,提升馬院課程質量,創新課程教學設置。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高校中應當發揮引領作用,在專業課教學上積極配合其他非思政教師,馬院教師定期開設專題活動,邀請各老師專家進行思想的碰撞,不斷交流學習。合作聯動機制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從而探索非思政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的開展形式。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創新思想整理理論課題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完善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要對非思政老師進行必要的培訓,要使他們搞清楚課程思政要干什么,怎么干,同時要如何與其專業課相融合,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趣味性、針對性、融合性,高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四個自信”的品德素養,筑牢愛國主義根基。
3馬院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發揮作用的實現路徑
3.1做好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校黨委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先一公里”,既要主動有作為起到引領帶動作用,又要發揮其宏觀謀劃功能。不僅要注重黨對高校辦學工作的全面領導,還要將思想建設工作放在首位。校黨委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上把握大方向,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思政人才隊伍,在頂層設計上總攬全局,注重統籌推進的同時強化日常教學部署。學院黨委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扮演重要的“中間節點”,不僅要擔起主體責任,還要將學校黨委的決策貫徹落實到位,帶領激勵黨支部發揮作用,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從而向院黨支部延伸。黨支部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的最終體現。高校需探索支部建設推動促進中心工作的做法,從而使黨支部成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強大力量和最后壁壘。
3.2推進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合作
高校專業學科授課教師“課程思政”不足的突出表現是課程思政的意識薄弱,導致思政教學能力弱等問題。因而需要從高校內部著手,加強各學院之間的溝通。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應發揮先鋒和主導作用,積極配合各個學院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身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先鋒隊,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科班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擁有大批政治立場穩定、思想價值具有引領性的教師隊伍,這對非思政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有著極大的助力。同時協助非思政教師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合作又互相作用,從二者之間的聯系上看,無論是專業課教師也好,思政教師也罷,都是以教師育人為主要目的,都有身為教師的職責,無非是分工不同,側重點不同。
3.3建立課程思政體系
“課程思政”不是單一的某一門專業課,也不是某一門課程、某項活動,而是整個高校所有學院所有教師的集體統一行動,需要將思政教學思維融入各類課程體系之中。首先,高校必須打造一套可協同聯動的合作課程育人體系。眾所周知,高校的各類課程都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各類課程都或多或少的含有一定量的育人資源,需要做的就是將各類課程的育人因素與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之中,從而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不僅學院與學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皆形成協同效應。其次,高校應當建立起融會貫通的課程思政體系。盡管各類課程所歸屬領域不同,所涵蓋的知識內容不同,但其共同點是都具有相應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的就是深度挖掘蘊含在不同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交會交融、相輔相成,從而整合各類課程體系,將思政教學設計嵌入其中。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之路。這對于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民族凝聚力有的無可替代的效果和作用。當前世界波瀾起伏,不僅在金融軍事領域,文化領域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就要在這樣的嚴峻時刻站出來,充分的利用自身優勢,為推進思政教育教學建設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曾夢玲.高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現狀與提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03):137-139.
[2]黃閃閃.理工類高校“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探索[N].天津日報,2021-03-06(015).
[3]林于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際遇與創新路徑[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36(02):54-57.
作者:李海濤 張道晟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