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手機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下,移動終端以及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入融合,手機新媒體不僅代表著技術的更新,同樣也是一種生活條件與思維方式。高職院校作為文化傳播以及思想建設的重要陣地,面對來自手機新媒體的信息沖擊,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能夠合理利用新媒體終端信息傳播的優勢,并直面挑戰,探尋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方法。
【關鍵詞】手機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互聯網科技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手機也成為了當下大學生都在使用的新型信息媒介。手機新媒體的快速信息流更新速度,能夠滿足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訴求,同時伴隨著手機新媒體誕生的新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也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職院校要能夠與時俱進,進行教學和引導方式的改進,利用手機新媒體的優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讓手機新媒體能夠為思政教育服務,幫助大學生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手機新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手機新媒體是一種依賴手機終端存在的新媒體展現形式,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而存在,是在傳統的廣播、電視等媒體類型基礎之上發展出的新型媒體形態。手機新媒體需要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支持,在無線通信網、互聯網等渠道的支持下,以手機終端為展現平臺,為使用者提供學習、娛樂等內容的傳播以及媒體形態。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更強的交互性以及平等性。由于傳統媒體并不具備實時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所以受眾在傳統媒體中并不具備很強的信息話語權,媒體對個體的影響是巨大的。新媒體則相反,受眾不僅可以和媒體互動,也可以和其他受眾溝通,受眾真正實現了和媒體的平等[1]。同時,新媒體也具有更強的即時性以及開放性,傳統的媒體在信息內容制作以及反饋上都需要更長的時間,而新媒體的則更有實效性,同時開放性的特征也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了信息的和接收、處理的過程中。新媒體也具有多元性與個體性,多元性指的是受眾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中感受到多元信息的展現形式,并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信息形式的選擇,新媒體更注重個性化的行為。
二、手機新媒體所具備的時代優勢
(一)能夠快速傳播高校教育改革思想
手機在媒體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只是由于手機具備其他媒體設備所不具備的優勢:輕便、體積小、操作方便、使用快捷,像電腦、電視等,都具有局限性,手機運用合理的數字技術以及廣泛的傳播速度,能夠便于大學生實時獲取有用信息,為大眾提供了便利。手機可以聊天、學習、獲取知識。是傳播者也是接受者,兩者相融合,促進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作為時展的產物,學校應該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可以將這些捷徑作為思想政治傳播的核心,使其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能夠快速、高效地促進高職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
(二)推動高校教育思想改革發展
手機作為時展的產物,具有廣泛的傳播途徑,能夠使其在多個社交平臺進行傳播。所以,高職院校就可以根據手機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途徑進行轉換,提高學生對實時新聞的關注度。由此可知,手機新媒體能夠快速地將思想政治更快的傳播出去,并且能夠提升思想政治的影響范圍,幫助學生全方位、多形式的學習思想政治,促進我國高校生綜合素質發展。
(三)手機新媒體能夠覆蓋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全面發展
通過手機的傳播,能夠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極大地發揮了手機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通過手機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由于手機特點,其學生學習情況難以受控制,難以達到教育改革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教師做好控制工作,提高手機對學生的作用。
(四)手機新媒體提升學習與學生之間的粘度
傳播速度快、接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成本低、信息量大是我國手機新媒體的主要特點,能夠高效、快速地融入到教學中來。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聯合學生學習,加強師生溝通,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手機可以通過交互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手機能夠多形式、多渠道的獲取信息資源,并能夠快速地對信息進行整合和處理,實現共贏。
三、手機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響
(一)手機新媒體有利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
手機新媒體具有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使用便捷的特點,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手機新媒體有著明顯的優勢所在,運用手機新媒體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能夠快速地將學校希望傳達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快捷、準確地送達學生的手機端[2]?;谑謾C新媒體,高??梢詷嫿ㄗ陨淼乃枷胝谓逃脚_,增強和學生的溝通與互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互動性。
(二)手機新媒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意識
由于手機新媒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特征,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終端迅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過手機終端表達想法[3]。正是基于手機新媒體的便捷性特征,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在分享與討論的過程中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三)手機新媒體拓展了學生視野
傳統的教育受限于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資源不足,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并沒有完全打開,而手機新媒體基于網絡環境存在,可以隨時更新、隨時傳播,信息的傳播打破了時空的束縛,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快速掌握各種信息,打破思維的束縛,進而學生的思考方式也會有所轉變,利于發展個體的創造性思維。
(四)手機新媒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群體社會責任意識
學生基于手機新媒體能夠對當下發生的重大社會事務以及身邊事進行觀點的分享,每一個人只要擁有一步手機就可以成為新聞的者,同時自身也可以成為重大事件的評論者。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作為社會的重要一份子,身上擔負著關鍵的責任,對于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認知來說,手機新媒體的存在大有裨益。
四、手機新媒體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手機新媒體可能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層面進行負面引導
由于新媒體傳播的快速性以及相關法律并沒有完全健全,各種各樣的理論以及觀點實際上是真假難辨的,大學期間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正確引導的話容易迷失方向[4]。所以,在手機新媒體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要考慮到手機新媒體的特征,教師要基于當下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做出快速反應,避免學生受到負面信息的引導。
(二)手機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思政教育的權威性
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的所掌握的信息是更多的,而現在的環境中,受教育者也擁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思政教育者原本存在的權威性優勢受到了削減,這一問題也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給予足夠的重視。
五、手機新媒體時代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相關對策
(一)從教育對象入手,引導學生在手機新媒體環境中學會自我教育
手機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像是一把雙刃劍,既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也是教學的挑戰所在。高校要能夠認識到手機新媒體的優勢所在,讓學生能夠以新媒體為切入點,認知到思政教育學習的過程中自身才是學習的主體,需要主動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在新媒體的便利環境之下學生要能夠自主學習和自主教育,正確利用手機新媒體[4]。對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新媒體的正面引導,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樹立健康的網絡觀,抵御負面思想的侵蝕,并增強判斷力以及審美趣味。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法律以及傳媒道德的教育,讓學生在使用手機新媒體的過程中為自身的言論負責,既要知法守法,也要自覺維護網絡的秩序。第三,要培養學生的新媒體使用自律能力,雖然網絡中的信息很多,但是學生要學會自律,不能沉迷于網絡,讓網絡占據了學習的時間影響前程。
(二)從工作方法入手,探索手機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開展的新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方法的轉變,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學會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對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們首先要能夠主動適應媒體傳播的特點,轉變傳統思政教育的理念,讓學生成為思政教學中的核心,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訴求、尊重個體,而不是一味的從教師的角度進行課程以及方式的安排,要能夠用趣味性和吸引力強的內容傳播方式,吸引學生加入到思政學習的過程中[5]。在教學方法上也要不斷的革新,借助新媒體以及視頻播放圖片影視資料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加入課堂討論、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們也要改進溝通的方式,將原本座談會以及班級會議等方式轉變為更加高效、滲透性強的溝通方法。例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們可以通過開設新媒體虛擬社區,運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互互動,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
(三)聯合經典國學與我國現代手機新媒體時代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時代變遷,古代的傳統教學觀念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以人為本、知行合一,但是手機新媒體下的學習更注重現代化、科技化,若將二者相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傳統文學,吸取古代人們的精髓,了解經典國學的思想政治,加強高校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喜愛,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手機新媒體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時,教師要能夠緊跟時展的步伐,順應時代變化,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改進教學方法,既要利用手機新媒體的優勢,也要讓學生抵御手機新媒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以及形式上不斷地運用新媒體技術聯動線上和線下,轉變傳統教學的生硬方法,以新媒體環境的帶動力增強思政教育的效率以及質量,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好思政層面的足夠準備,讓思政教育真正成為助力學生未來發展、提升個體全面素養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艷.手機網絡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J].求知導刊,2017(6):13-14.
[2]李亞玲.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策略[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6(8):76-76.
[3]王青松.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調查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47):316-317.
[4]許月紅.高職院校學生手機新媒體使用中的問題與對策——以黎明職業大學為例[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3(2):36-38.
[5]章彬.新媒體環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J].贏未來,2017(2):23-24.
作者:李佳凝 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