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西部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西部地區高校普遍存在本地生源占比多、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多、農村生源學生占比多、貧困學生占比多的“四多”特點,同時西部地區世居的少數民族多有宗教信仰,因此強化西部地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文章以青海省為例,通過分析當前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提出了提升新時代西部地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措施方法。
【關鍵詞】西部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海省
一、當前青海省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與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的座談結果顯示,當代學生普遍存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視為副課的觀念,存在學好學壞一個樣,分數高低一個樣的想法。因此,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隊伍投入的精力不相匹配。同時,我省世居的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普遍存在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2.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單調,缺乏創新。思想政治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課授課方法仍停留在傳統的說教法上,僅在個別本科院校采取了案例法、觀摩法、實踐教學法等教學形式,但結合在全國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想政治課老師提出的“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同時,由于我省大部分高校專職輔導員配備未達到教育部“1:200”的要求,同時還要兼任專業課教學、辦公室、教學秘書等工作,很多輔導員疲于應付其他工作,且多為非思政類專業背景,導致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上鮮有研究,工作形式單調,模式僵化。3.課程思政實效性不強,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不夠。青海省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新模式,通過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大賽等營造全員思政的氛圍,但在實際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以相關學科科學家、領域內著名學者求學故事或科研經歷等為背景開展思政引領,起到了一定的“課程思政”預期效果,但部分專任教師出現了融合突兀、內容生硬等情況,導致“課程思政”并沒有取得實際效果。4.缺少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據調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薄弱的環節就是缺少實踐教學,而最受學生歡迎的教育形式也恰恰是社會實踐。因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徑,大力拓展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體驗”,是提高青海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最佳途徑。5.針對性不足,缺少對我省高校學生特點的研究。我省高校普遍存在本地生源占比多、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多、農村生源學生占比多、貧困學生占比多的“四多”特點,加強“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具有青海高校特色的關鍵環節。但目前學校思政課還是輔導員、班主任日常管理都采取的統一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特殊性,沒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6.沒有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圍。在與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訪談中發現,我省高校普遍存在“單打獨斗”現象,高校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并沒有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圍。多數高校教師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的事”。從側面說明了我省高校教師在落實教育部“三全育人”要求上出現了工作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二、對提升青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建議
1.豐富課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在使用講授法的同時,在適當課程增加案例法、觀摩法、網絡教學法、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等方法,開創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授課新途徑。翻轉當前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授課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同時大力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發揮課程育人主體功能。加強學校校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特別是充分利用我省“紅色基地”資源,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展品講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最好的“老師”。創新作業模式,對現有課程考核成績構成進行改革,由當前的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修改為平時成績、考試成績、社會實踐成績三部分構成,加強理論結合實踐,讓理論運用在實際生活中。2.大力發展易班建設,打造網上“思政課堂”。在當前互聯網隨時隨地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我省高校更應該大力建設易班等網絡思政平臺,并且要讓學生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趣味性。選拔思想政治過硬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學工干部、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組建一支“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在學生關注度比較高的社會熱點話題中引導網絡輿論導向,將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相結合,用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講思政、用優秀傳統文化講思政,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講思政,用社會熱點講思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3.加強“特殊群體”的思想教育和幫扶力度。針對我省高校普遍存在本地生源占比多、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多、農村生源學生占比多、貧困學生占比多的“四多”特點。建立一套具有青海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入黨,強化法制教育和中國共產黨黨史和國史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唯物主義教育,通過讓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質量調查了解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幫扶政策等形式,堅定少數民族學生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把“扶困”與“扶智”和“扶志”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經濟幫扶與精神激勵二合一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有機融合。4.加強對“特殊群體”的心理關懷。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深入構建關心發展,更關心成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特別是針對貧困學生、農村學生、少數民族學生、青海籍學生普遍好羞、不善言談、自信心不足等現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團體輔導、心理解壓、個別談話等形式改變其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心理弊端。同時,嘗試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即一名教師承擔一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化教師的服務意識,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做好困難幫扶工作,激發“特殊群體”練就過硬本領、勇于砥礪奮斗、擔當時代責任的內生動力。
三、加強協同合作,讓思政教育融入生活
就青海省而言,各高校承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授課任務的多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但在實際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僅有部分研究生,因此和本專科學生接觸的時間僅為課堂。而課堂上主要內容為理論授課,缺少對學生生活的指導和探討。據了解,我省高校專職輔導員多為非思政類專業背景,在政治性較強的工作中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建議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其他院系兼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彌補輔導員工作短板。讓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學生生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探索“課程思政”新模式,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影響力
鼓勵各學科教研室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學大綱,采用集中備課的模式,根據課程特點,積極探討和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時,各教研室通過專題研討、試講等形式積極摸索最佳的思政融合方式,讓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同時,對于一些優秀的“課程思政”課程,可以采取網課、錄播等形式提高課程思政影響力。
五、嚴格落實“十育人”制度建設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各個部分協同配合。加強對高校全員的管理并落實責任,讓學校全體工作人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者和落實者。根據崗位特點,通過課程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心理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資助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共同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通過制定相關制度、管理措施、獎懲機制等方式形成長效機制,使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成為常態。
作者:袁長鵬 薛源 蔡潔瓊 單位:青海大學學生工作處 青海大學化工學院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