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思想品德教學滲透核心價值觀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曉之以理”——通過“合作探究”夯實認知基礎
“合作探究”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的教學方法。針對目前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想政治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合作與分享中擴展自身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這是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大推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傳遞給學生,必須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脫離了教學實際的“說教”,顯然不可能產生真正有效的教育效果。在進行《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學時,圍繞教學重點,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策略。事先將全班分成6個學習小組,布置小組合作探究作業,分別承擔6個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具體歷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價值目標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價值取向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價值準則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時代意義”。每組除了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還要對其他小組的課題提出疑問。在完成課題研究后,每組都要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并當堂解答其他小組提出的書面及口頭問題。當學生這樣完成6個課題研究后,每一位同學都能比較全面地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過程與教材中的知識相結合,指出“國情是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依據”,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黨的基本路線以及基本綱領的主要內容。由此,學生在全面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實現了理論的升華。這樣的學習過程充分凸顯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書面及口頭提問環節又要求學生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自身所研究的課題,并對其他課題有所涉獵,充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的網絡媒體資料,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刻及更為全面的了解,為“內化為情感”和“外化為自覺行動”進一步夯實了理論基礎。
(二)“動之以情”——發揮榜樣力量進行情感傳遞
情感是人類心理結構的核心部分,人類的任何行為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情感的人,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對中學生情感的培養是思想品德教學不可忽視的。培養中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就要在認知與認同上下功夫,要與中學生心理意識、生活環境、同伴行為以及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方法相契合。正如在上海考察時所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唯有接地氣、貼民心、順民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從抽象的理論轉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知識’和‘價值共識’。”“青春不只風花雪月,更當豪邁向上。”“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校園中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都應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者、弘揚者。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我們對校園中的“真、善、美”進行了充分的挖掘,把身邊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入課堂教學。如我校每年對“德業雙馨”優秀教師的評選及表彰、“最美教師”以及“尋找身邊的感動”等的專題活動,都是指向教師精神迸發的巨大張力,它引領全體師生將核心價值觀化作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在《艱苦奮斗精神》一課的教授中,以我校“援藏援疆教師先進事跡”為例,用身邊的榜樣力量充分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核心價值觀的親近,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只是一個深奧、抽象的概念化名詞,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受到的公德、小德和大德。這種教學資源有效地化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拉近了二者的距離。重在情感傳遞,用情感來感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內在的領悟能力,能使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領悟深刻,有效地植根于校園生活的沃土中,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及認同度。
(三)“內化于心”——注重“情境教學”促進道德行為思考
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其指導性及約束個體行為的效能性,必須經過一個內化的過程,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初中思想品德課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生活作背景,在教學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注重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注重啟發與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歷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富有情趣、饒有興趣、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互動式教學課堂。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情境中感受與分析沖突,體驗情感,走近榜樣,進而建構自己的行為模式,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這一過程應是具體的、真實的、個性化的。如在培育學生追求“公正”的品質時,教師可以引用一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要求進某學校讀書而受到歧視的案例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認識社會、分析情境中體驗和感悟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又如在《道德責任》一課的教授中,我選取當前的社會熱點“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為題材,創設生活情境,組織學生模仿表演2014年春晚小品《扶與不扶》,并設計了“實話實說”、“價值判斷”與“心靈拷問”三個提問環節。通過此種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對道德責任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實話實說”:(1)如果你是小品中騎自行車的小伙子,路遇老人摔倒,你扶不扶?(2)你是怎樣看待打電話的路人A和騎車的路人B,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這一環節側重于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鼓勵學生坦誠自身的價值認識,對自身的真實想法不作任何掩飾,且不急于對學生作出道德評判。“價值判斷”:(1)你是如何看待老人的行為的?她的行為是否正確?(2)你會如何評價那個被冤枉的小伙子的行為?(3)你認同路人A和B的行為嗎?這一環節側重于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鼓勵學生據理力爭,努力捍衛自己的觀點,而不急于分辨正確與錯誤性。“心靈拷問”:(1)這個社會既有被人扶起卻反訛別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說“我沒事,我有醫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況,你到底是扶還是不扶?(2)如果有老人摔倒了,你好心上前扶她卻被她冤枉或反訛,此時既沒有監控又沒有其它的目擊者,你會不會選擇起身離開?(3)如果有人摔倒了,你會采取怎樣的措施做好事又防止他人的反訛?這一環節側重于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辯證思維,進行多視角、全方位地看待突發事件,而不是單一、片面地看待問題。“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這句經典的臺詞深深地叩擊著學生的靈魂,它讓學生在自身價值反思中不斷地產生“裂變”,在價值搖擺中重塑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走出“扶與不扶”的困境。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真實的道德兩難選擇,引發了學生的道德反思。經由“價值反思——裂變——重塑——完成”過程,學生充分地穩固了自我認同,讓誠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等核心價值理念自然地走進了內心,深刻地內化為其道德地意志。
(四)“外化于行”——立足“實踐”提升理論教學的轉化效能
“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得成效的根本標準。“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考量一個人如何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在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感、意志轉化為日常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始終存在著“知與信、信與行”的特殊矛盾。為更好地解決這一特殊矛盾,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走出去”,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實踐鍛煉,進行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公益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疑慮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增強理論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以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確立正確的信仰、信念。這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例如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教學中,一些學生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國家利益為重”感到很迷惘。有學生說:“市場經濟講究物質利益,個人是物質利益的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放在首位是無可厚非的。”針對這一思想,我帶領一組學生走訪了動遷戶陳某。他花了大半輩子的心血,東挪西借湊夠80余萬元建造了自己的小洋房。而當其面臨拆遷時,為了響應政府的規劃,他不僅沒有向政府討價還價,還毅然帶頭搬遷,并且積極主動地幫助有關部門做其他群眾的思想工作,使得搬遷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至今他的新房還沒裝修,雖然他已背負了幾十萬元的債務,但他卻說“:我不當釘子戶,更何況國家的統一規劃本身就是為了我們老百姓。”這一真實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蕩在學生心中,使他們深受感動,讓他們深刻地理解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內在含義。另外,我結合社會熱點,多次帶領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如針對“塑造城市精神”這一課題,我組織了雛鷹假日小隊,開展去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上街協助交警執勤等一系列的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從親身體驗中深刻意識到奉獻社會的意義和價值,使其真正明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中學生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的發展進程。初中思想品德課理應肩負起對青少年的教導與培育責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實際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倫理道德、法律知識和國情教育等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與學習,幫助青少年正視和解決內心的價值沖突和矛盾問題,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和評價。
作者:殷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