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問題教學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為學生創立思考問題的切入點
問題教學法的實施,第一個要點就是怎么問,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提出很多問題。可是這些問題或與教學的內容沒有太多的聯系,或問題提出的切入點不夠準確,或提問的層次不夠分明,這些都會使學生無法從教師的問題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初中思想政治教師要以找到問題的最佳切入點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以一名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恥近乎勇》這一課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看幾張PPT,這些PPT的內容是中國的游客在國外做出的一系列不文明行為,在第一張圖片里,中國游客在外國的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句;在第二張圖片里,中國游客偷偷把國際航班飛機上的毛毯、耳機、餐具等物品偷走,被工作人員抓住;在第三張圖片里,中國游客在航班上和工作人員起爭執之后,把泡面水潑到工作人員的頭上;第四張圖片是,中國的一名游客“順手牽羊”,拿走當地人的三輪車,直到把車騎爛了才把車還回來,車主找中國游客理論,中國游客卻強辯撒潑,學生看到這些圖片后都面紅耳赤,議論紛紛,認為這些都是非常丟臉的事,此時,教師再給學生展示部分中國人對這些事件的評論:“那些文明禮貌,都是外國人訂下的破規矩,我們為什么要遵守外國人訂下的規矩?我們中國人要講自己的規矩,”這些評論頓時讓學生覺得氣憤,當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之后,教師便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呢?”學生通過教師創立的問題切入點,就有了明確的思考方向,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時,可以先創設一個學習情境,待學生融入情境之后,再用精簡的語言組織提問,引導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
二、為學生加強問題交流的互動性
部分思想品德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便希望學生能夠迅速從課本上找到答案,一旦學生找到了課本上給出的答案,就避諱其他學生再提出與課本答案不同的看法,然后迅速作出總結,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不能讓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因為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是在課本上找標準答案,這類標準答案不可以令學生信服,教師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互動性,讓學生得到思辯的機會,如果教師能夠加強思想品德課程的思辯性,將能使學生在多種角度的思考中探索到自己的答案,再以《知恥近乎勇》這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幾個問題:為什么你們認為那條評論是強辭奪理呢?這種不文明的現象是一種丟臉的行為,那么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和事,我們應當怎樣做呢?假如有一天,我們做了這些丟臉的事,我們又怎么辦呢?我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行為嗎?教師利用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認知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的,讓學生明白,當自己遇事的時候,不能有顛倒是非、強辭奪理的態度;教師的第二個問題,是要讓學生意識到,如果自己做錯了事,就要以正確的策略處理,這就是知恥而后勇中的“后勇”;教師的第三個問題,是希望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應有雙重標準,不能要求別人“知恥而后勇”,自己卻“知恥后強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引導學生互動、思辯的方法,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一節課要學的知識點,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時,要引導學生互動、思辯,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
三、為學生保留問題拓展的余味性
部分教師使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時,不注重課堂留白的環節,在課堂上把所有待討論的問題全部討論完之后,就開始做教學總結,這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覺得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完思想品德課,就不再需要思考書中的問題了,這種錯誤認知易使學生切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教師運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注意問題的余味性,即要給學生留一些問題,讓他們課后思考、課后實踐,再以教授《知恥近乎勇》這一課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可引導學生思考:資料上提到的不文明的現象,僅僅發生在國外嗎?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不文明的現象呢?我們要怎樣消除這些不文明的現象呢?教師要求學生以這些問題為研究方向,寫出一篇調查報告,其中一名學生在報告中談到,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最不文明的現象是社區中,人們喜歡隨手扔垃圾,若養成了不文明的習慣,出了國也會隨手扔垃圾,被罰款后還要強辯,他還總結出,要讓人們知恥,就要營造文明、和諧的氛圍,由于少數人不重視文明習慣的養成,不以破壞環境為恥,因此才無法“后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留有余味,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思考和實踐,使學生能在課后鞏固學到的思想品德知識。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準確地找到問題的切入點,通過互動引導學生思辯,并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味,就能更好地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
作者:吳薇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文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