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針對目前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改革的現狀,通過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考核”全過程,并嘗試建立針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機制體系和“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專業群思政”建設體系,實現課程思政的全程融入,有效保障課程思政教學任務的落地扎根。
關鍵詞: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全程融入
中藥炮制學是中藥學本科專業的特色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該門課程主要講授中藥炮制的歷史沿革、基本理論、炮制目的、炮制工藝、現代研究等炮制學相關知識,是連接中藥與臨床的橋梁。傳統中藥炮制學以知識和技能傳授為核心,雖有部分教師關注素質培養內容的融入,但沒有形成普遍共識,更沒有成為課程質量的評價標準。然而,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提出與深入,中藥炮制學的課程思政建設逐漸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熱點。目前,多位學者就中藥炮制學的課程思政改革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1-5],包括:(1)挖掘課程思政資源,融入課程設計;(2)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融入思政元素;(3)制訂教學目標、融入思政目標等。然而現階段針對中藥炮制學的課程思政改革多集中在“課堂授課”部分,因為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思政的“主戰場”。但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6]的要求,課程思政應做到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因此,為深入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融入中藥炮制的教學全過程,有效保證課程思政的培養效果,本教學團隊嘗試建立了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通過一年的試運行,取得了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1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標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的要求,結合實際教學全過程,本教學團隊構建了貫穿“課前—課堂—課后”三過程,以“思政融入為核心”,以“思政教學目標達成”為主線的可持續改進的全程融入式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見圖1)。
1.1課前準備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求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應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思政綱要修訂教學大綱,尤其是在傳統教學目標中明確思政教學目標,如我校中藥學專業在《中藥炮制學教學大綱》中除知識目標外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和中醫思維,并能夠將其運用到中藥炮制的現代科學內涵解釋及炮制研究與應用中,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工匠精神意識,即明確了以“團隊協作意識”和“工匠精神”為主線的中藥炮制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目標。制訂教學大綱以后,需對教學方案進行重新設計,主要是解決“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潤物無聲”這一問題。尤其需注重“知識點”向“思政點”的自然轉換,并應自然地銜接到下一“知識點”。此外,針對中藥炮制學思政元素的融入,筆者認為應有一主線以貫之,而不可過于分散,不然則有“蜻蜓點水”之意,學生結課后難有較明顯的思政體會?;诖耍緢F隊探索了“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并融入醫者仁心、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6]。通過良好的教學方案設計,可做到“有備無患”,亦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容自若”。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教材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大形勢下,教材建設應與時俱進、突破創新。教材建設過程中除應注重專業知識的更新外,還應注意思政教育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每版教材均有各自的特點,可通過采用授課教材與參考教材相結合的方式,達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頻共振”的效果。如我校中藥學本科專業以龔千鋒主編《中藥炮制學》[7]為理論授課主講教材,該版教材理論知識豐富,且在藥材的炮制內容中均有【炮制研究】部分,對中藥的現代炮制研究進行了歸納總結,而此部分則很容易結合具體案例融入思政元素。此外,我們以張中社等主編的《中藥炮制技術》[8]為參考教材,此教材的主要特點是在每個章節的起始部分均有【導學情景】,且在教學內容中穿插【知識鏈接】和【案例解析】,這些案例及情景均有利于課程思政的融入。
1.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是教學方案設計的充分展示。然而,要想做好課堂教學還需要注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傳統以知識教育為主的教學方法多以講授式為主而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思政改革則多是通過思政案例進行思政教育,因此案例式教學法成為思政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路徑。此外,結合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加強課堂教學的監督與評價是保障課程思政有效落實的重要保障。如今課程思政是否貫穿教學中已成為課程合格與否的底線,而不再是課程優秀與否的評價標準。為此,我院建立了教學督導聽課制度、教研室互聽互評制度、學院領導聽課制度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信息員教學評價制度、學生評教制度等層次豐富、評價對象全面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機制體系,并將課程思政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此外,學校層面還有教務處及教學評估處等職能部門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聽課、評價與反饋(見圖2)。通過各種督導機制建設,督促教師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建設。
1.3課后考核
課后作業及測驗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在傳統以知識內容為主的課后任務布置的基礎上,結合一些思政元素可有效實現課后任務的“進階”,實現課上課下教育的連貫性,可獲得較好的思政效果。如本課程在布置課下任務時,通常讓學生以《本草中國》中與炮制相關的視頻操作、人物事件等為信息載體,讓學生從中挖掘整理專業知識,同時達到“體會思政”的隱性教育目的。在課程的考核過程中,嘗試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課程目標的掌握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同時,引入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機制對課程的知識目標和思政目標進行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從而更客觀地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反饋,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2課程思政教學建設體系(見圖3)
如今,課程思政不僅要貫穿于“課前—課堂—課后”等教學全過程,而且在課程思政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專業思政”的統籌規劃與設計或以院系為單位的“專業群思政”特色研究也將逐漸開展。因此,本學院中藥學專業建立了以“學院—系—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教師”一體化的“專業群思政—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并形成以課程思政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發展建設思路,而后期則通過自上而下凝練出專業思政特色或專業群思政特色,實現課程思政的“升級”。
作者:張波 辛杰 李春雷 崔玉磊 張素軍 李海剛 單位:臨沂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