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創設情境中所存在的問題
直從施行了新課程以來,一線數學教師對課堂教學方式發生改變,主要是以創設教學情境為主[2]。但是,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那么的滿意,因為情境的創設只是一種美麗的謊言,它只有花俏的外表,本質上違背了新教材的意念。面對新課改的實驗中,我發現很多的教學由于對新課改中情境創設的認識、理解不足甚至還出現了偏差,導致情境式的教學失去了原有的價值,甚至還出現了為情境而創設情境的現象,這種只是流于形式上的情景教學是很難達到教學的目的。那么當前的情境創設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呢?
1.1偏重“趣味性”
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偏重學生的興趣化,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在情境創設中的教學活動中缺乏了教師的比必要時的引導,只是關注學生“好玩”與“不好玩”,但是主干問題、活動等很少進行觀察與思考。
1.2創設的情景不切實際
由于部分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設計的面積太廣泛,致使學習的目的性很不明確。通常情況下后出現過多與學習主題無關的信息,導致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很難分辨出知識點的主次輕重,使他們的觀察常常游離于學習的主干之外,從而浪費了寶貴的學習實踐。部分教師的情境創設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導致學生在認知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從而缺乏現實的意義。
1.3情境教學的死板化
數學教學情境創設逐漸走向絕對化,致使教學的功效低下。不論什么樣的課程都創造情境緩解,導致數學教學好像脫離了情境創設就體現不出教材的創新點、新鮮點;因而很多教師為了創設情境教學硬是捏造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情景,導致這樣的情境教學知識徒有其表,根據不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束縛了教師的教學思想,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率。
1.4創設的情境教學形式上過于的單一、內容方面過于單調、功能較為狹窄。
當前的情境創設教學不是在講故事,就是在脫離了主干。起初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新鮮感,但是一旦時間一長,情境教學教學就失去了新穎性、好奇心。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創設的適當的生活情境
2.1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我們可以根據現實性的原則以及教學實踐,直接選取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情境作為素材,再進行加工修飾或者是創設部分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若是選取的情境學生不熟悉或者是不感興趣,那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知識水平情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角的認識”教學時,我結合學生熟悉的班級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內學生的周圍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時讓同桌兩人相互說說從中發現了什么。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說出黑板、桌凳、課本、作業本、三角板、紅領巾等,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我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發現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2塑造開放性的生活情境
根據開放性的原則,教師選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讓學生從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個數學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如:在教學有關“8”的加減法時,我讓8個學生上臺模擬買電影票的生活場景。選取的8個學生有不同特征,性別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鏡的,有戴紅領巾的。這樣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個數學問題。臺下的學生通過觀察提出了“共有幾個小朋友?”“需要買幾張票?”“有幾個男生?”“有幾個女生?”“戴眼鏡的同學有幾個?”等數學問題。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境創設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3.1創設疑問式的情境,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需要巧妙設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處于一種情緒高漲、欲罷不能的亢奮狀態。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如在教學“比較1000以內數的大小”時,筆者先讓學生隨便說出幾組數字,然后立即把數的大小關系表示出來。學生就問:老師,你怎么那么快就能判斷出兩數的大小呢?難道這里面有什么奧妙嗎?難道這里面有什么判斷的規則嗎?學生們立即就很有興趣想知道老師是怎么能快速判斷這些數字的大小的。就此開展要研究和學習的問題。在教學位數不同的數比較大小時,得出結論: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教學位數相同的數比較大小時,得出結論: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數大的數大。這時激發學生們思考,位數相同的數,最高位上的數也相同再怎么比?這樣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就一下子上來了。經過學生們的討論一致認為:如果兩個數的位數相同,最高位上的數也相同,就從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數的大小為止。臨下課的時候,筆者說下節課要教萬位數,提出:“那么它們又是怎么比較大小呢?”又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
3.2創設愉悅情境,以趣引知
兒童的天玩、愛動,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學過程中,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如在教“空間與圖形”時,開展“圖形捉迷藏”的游戲,使學生動手摸圖形、動腦想圖形特征、動口說圖形名稱,從而鞏固對圖形的認識,并較深刻地掌握圖形各自的特征。又如教學“相遇問題”時,筆者組織學生模擬實情的表演,讓學生了解什么叫“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什么叫“相背而行”,什么叫“終點的含義”。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動手激發了求知欲望,既輕松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又促進了大腦思維,推動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也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保證全班學生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造了很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3.3創設議論情景,力求創新
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能讓學生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多向交流,提高每個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產生獨特、成熟的見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一個議一議、論一論的情境,讓他們自己去爭論。在學生激烈地爭論當中,很多疑難、復雜的問題會在學生們隨意地“高”談“闊”論中很輕松地梳理清楚并明白。如教學“復習元、角、分”時,分組討論購物方案(每本練習本4角錢,每支鉛筆2角錢,每把鉛筆刀1元錢)。請學生用3元錢正好買這幾種學習用品,每種學習用品至少買一件,可以怎樣買呢?問他們能想出幾種購物方案?然后筆者讓學生4人一組在一起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通過討論,得出了5種購物方案。這樣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索和創新。
3.4創設激勵情境,促使學生進取
“好勝心”是每個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對激發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在課堂上可開展以下活動:在口算時,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在回答問題時實行搶答,看誰最先回答出來;在進行簡便運算時,看誰的方法最簡便;在解答難度較大的題時,看誰最先解答出來等。然后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勵:“你們看,這位小朋友做得又快又準,老師都佩服他了!”“你回答得真好,如果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還有誰能超過他!”“很好,你真聰明!還能繼續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嗎?”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學生在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中進行思考和學習,感到學習是一件開心的事。這樣,學生便在緊張、刺激的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到了進取之樂。
3.5創設應用情境,培養創造思維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多年來,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長期這樣的訓練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知識,教師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在學了簡單乘法后,以家里的母雞生蛋為題,提問:小朋友小明家里共喂養了6只母雞,一只母雞一天生一個蛋,那么這6只母雞一天能生多少蛋呢?一個同學就寫起來:1+1+1+1+1+1=6。另一個同學就說:老師,這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表示,6×1=6。筆者對他們進行了表揚,然后筆者又問:小明的媽媽每個晚上又煎1個雞蛋給小明吃,那么還剩多少雞蛋?有同學立馬就回答說:還剩5個雞蛋。又如學完了“比和比例”后,讓學生算出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學完“長方形”后,讓學生算出家里彩電屏幕的周長。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意識到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4結語
總之,情境創設是多樣化的,教師結合教學、生活實際,創設具有趣味性、創新型的教學情境,以便于提升數學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