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說明了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突破路徑,包括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大案例教學力度,增強學科現實解釋力;豐富教學手段,增加課堂互動;等等。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民辦
高校我國民辦高校興起于 20 世紀 80 年代,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近年來,更是有不少獨立學院紛紛轉設為民辦高校。截至 2020 年,全國有民辦高校 771 所,在校生總人數達到 791.34 萬人,占高校學生總人數的 24.09%[1]。由此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從過去“包分配”到如今的“內卷”,就業壓力逐年增大,故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且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發展方向。而民辦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學費,故其要想保持對學生的吸引力,就必須不斷改革,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鑒于此,民辦高校大多制定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這種以就業為導向的定位本身并沒有問題,但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偏向于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技能,如一些民辦高校可能會壓縮思政課和理論課課時,增加應用實踐類課程課時,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和理論教育,最終導致“領導不重視、教師不積極、學生不在乎”的消極后果。其中,財經管理類專業政治經濟學課程也面臨被忽視的問題,如為了給應用實踐類課程“讓路”,將政治經濟學課程由兩個學期的課時壓縮到一個學期,加之思政內容融入課程的要求,教學時間變得更加緊張,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課程,但作為財經管理類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不僅對其他經濟學科具有指導作用,而且還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探索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教學改革的困境,找出充分發揮政治經濟學作用的突破路徑十分重要。
一、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是課程思政的要求
2016 年,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并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集科學性與階級性相統一的課程性質,決定了這門課程既要傳授基礎經濟理論,又有政治思想宣傳的功能。也可以說,政治經濟學是對民辦高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換言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探索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時,民辦高校要深入挖掘政治經濟學中的思政元素,因為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本科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要求[3]。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近年來,高等教育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就業壓力,二是社會對大學生應用能力要求的提高。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講授基本經濟理論和揭示經濟規律的學科,既是財經管理類專業的入門課和基礎課,也是核心課。因此,政治經濟學理應為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服務,并發揮重要作用。換言之,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要與時俱進,通過不斷改革,傳授經濟基礎理論,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注重提高學生理論應用的水平及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4]。
二、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困境
為了探索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較為客觀和全面地分析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更好地解決教學改革的困境,教師需要從學生角度找到學習政治經濟學困難的原因,并進一步分析政治經濟學學科、教材和教學等方面的“痛點”,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一)成因
為了解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困境的成因,筆者擬開展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民辦高校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財經管理類專業政治經濟學授課班級的在校學生,其中包括 2017—2018 學年 476 人,2018—2019 學年 487 人,2019 —2020 學年 480 人,2020—2021學年 482 人,總人數為 1 925 人。調查問卷內容分為學習難度和學習難點兩大部分,主要涉及學習難度、內容知識和教學模式三個方面。調查方式是第八周期中和第十七周期末發放兩次調查問卷,使用微信小程序“問卷星”收集調查結果。如表 1 所示,從調查問卷反饋的學習難度來看,認為政治經濟學學習非常容易的學生人數占比最少,認為政治經濟學學習困難和非常困難的學生人數占比四成以上,同時認為政治經濟學學習一般、困難和非常困難的學生連續四屆的人數占比都超過七成,這反映了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困難的問題。如表 2 所示,從調查問卷反饋的學習難點來看,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內容知識方面是學習的難點,這部分的調查反饋連續四屆占學生總人數的八成以上。具體來說,學生普遍認為資本主義部分概念抽象且不好理解,社會主義部分較為枯燥且缺乏新意。在教師教學模式方面,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和課堂缺乏互動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
1.教材指令性選用,體系陳舊,更新緩慢。政治經濟學指定使用“馬工程”教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馬工程”教材作為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用于民辦高校課堂是無可非議的,但規定開設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民辦高校必須使用同樣的“馬工程”教材,就不能反映各民辦高校學生層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區別,有悖于“百花齊鳴”的大學辦學宗旨,更不利于因材施教。“馬工程”教材 2011 年出版第一版,2021 年才更新第二版,教材更新時間長達 10 年之久。同時,新版教材雖然有更新和章節變動,但依然采取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的“二分法”,內容也相對陳舊,鮮少結合時下的社會經濟熱點。
2.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缺乏興趣。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有大量的理論知識,特別是資本主義部分內容原理多且晦澀難懂,概念抽象深奧。民辦高校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一些反映資本家剝削的理論被掩藏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的宣傳和美化之中,導致部分學生已經普遍接受和習慣了西方經濟學說的一些觀念與理論,而且在上大學前缺乏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知識的必要積累,同時政治經濟學對現實社會中一些復雜的經濟現象和數據也無法給予準確的解答。因此,他們認為教學中的內容與現實經濟現象存在一定的距離感,把教學中的內容理解為空洞的大道理,進而產生政治經濟學“不實用”的錯覺,最終導致缺乏對政治經濟學學習的興趣。
3.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師生互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師還是習慣于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即教師往往只關注內容講完沒有、知識點講到沒有,而很少關注學生有沒有疑問、有沒有興趣,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盡管達到了一些教學目的,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同時,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不強,如果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那么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就有限,更談不上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時間緊、任務多,對教師教學能力要求更高。民辦高校在安排教學課時的時候,往往受培養目標和課時數量的限制,對純理論課的政治經濟學分配較少的課時,但其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卻不少,加上課程思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課堂時間,這就給課程的講授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師既要在較少的政治經濟學課時內完成教學大綱和課程思政的要求,又要讓學生較好地掌握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并在實際中能夠運用[5],這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突破路徑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內容,要根據學生學習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適當刪減不合適的內容,增加貼近學生生活或現實經濟現象的教學內容,使之與學生層次相適應,與時代同步發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可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學習,可閱讀《國富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資本論》等原著,在比較中了解馬克思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揚棄和發展,進而把握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真正精髓和脈絡體系。另外,教師可推薦學生看一些優秀的且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紀錄片、影視劇,因為視頻資料將抽象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蘊含其中,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政治經濟學知識的理解。
(二)加大案例教學力度,增強學科現實解釋力
政治經濟學中有大量抽象的理論知識,特別是資本主義部分內容原理多且晦澀難懂,因此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利用案例教學法,化抽象理論為具象案例,解釋現實,支撐理論。案例教學法要通過選取典型案例,啟發學生思考案例反映的知識或規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鮮活的案例更好地理解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而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另外,案例的選取要服務于課程教學目標和整體設計,成為理論的支撐與實證,同時要盡量選取學生關心或時下社會經濟熱點案例,以增強該學科對經濟社會的現實解釋力。
(三)豐富教學手段,增加課堂互動
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不強,因此教師需要以提升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利用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手段,增加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例如,小組討論中,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討論,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生根據題目查找資料和制作 PPT,在此過程中鍛煉了搜索、分析、整合資料的能力,進而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及時回答教師及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探討,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教學能力
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師提升自身線上教學能力和網絡資源利用能力,不僅是突破課時少、任務多局限的新途徑,也是時代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線上教學方式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有效補充,在全球疫情發展形勢仍然嚴峻及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線上教學方式不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而且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騰訊課堂線上教學為例,教師使用簽到功能,點名瞬間完成,既節約了時間,又保證了到課率;舉手搶答功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分組討論集思廣益,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問卷調查功能使教師對學生訴求的掌握更全面、更便捷;資料上傳功能,可將豐富的與課程相關的文字、視頻資料等上傳到平臺,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從而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概言之,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平臺和資源,提高了課堂效率,拉近了師生關系,最終提升了教學能力。
(五)發揮課程思政優勢,合理融入思政元素
政治經濟學本身就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不需要教師刻意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展開思政教育,這既是因為教學時間少、內容多,也是因為大量的思政教育內容容易起到反作用。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政治經濟學課堂教學并不是不進行思政教育,而是要求教師從單純講授理論,轉變為深入思考如何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情感和價值觀引導,即在什么地方安排、怎樣融入、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此教師應該遵循“如鹽入水”的原則,充分發揮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優勢,以便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語
政治經濟學是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和核心課,具有科學性與階級性相統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中面臨著課時壓縮、教材內容抽象、教學方法單一及教師能力欠缺等困境。因此,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概括來說,教師要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大案例教學力度、豐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教學改革,實現民辦高校政治經濟學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最終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李芊池 單位: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