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講方式下數學教學新問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學講方式”推進的過程中,越是深入,越會發現課堂改革的一些新問題。文章就“學講方式”課堂中,數學教學出現的幾組問題:自主先學與導學設計、學生自助與合作互助、學生“講出來”與教師“講出來”、機會公平與后進生話語權等進行闡述,面對新問題,需要反思和總結,才能使課堂改革更完美。
關鍵詞:學講方式;數學課堂;新問題;關系;策略
“學講方式”是一種自上而下推進的課堂教學改革,其核心在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學生“學進去”并“講出來”的過程,發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思考,讓課堂回歸生態本真。但在深入推進“學講方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幾組問題,需要教師關注與思考。
一、自主先學與導學設計
“學講方式”首先強調學生“自主先學”的環節,這既是對學生的考驗又是對老師的考驗,因為對于小學生而言,多數學生缺乏自主的習慣和能力,如果放手給學生,學生不知如何做,就會造成課堂教學中其他環節的無法順利開展。這就需要數學老師能夠進行引領學生“自主先學”,教師可以采用課前導學的形式,導學設計要具體,可以是導學案,也可以是任務單,還可以是微課視頻,給學生布置一些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這些具體的任務的完成,順利地達到實現“自主先學”的目的。比如在教學《千米和噸》一節,筆者設計了一個導學單和一個微課視頻,導學單是配合微課學習制作的,利用6分鐘的微課視頻,主要讓學生明白“千米”的概念,從長度是10米的教室到100米的跑道,再到學校的東西寬是300米,最后引出1千米=1000米的換算關系,然后運用微課圖片讓學生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考查學生計算距離的能力以及單位選擇的判斷能力。于此對應的導學單,則可以讓學生填空,比如1千米=()米,千米可以用符號()表示,千米又叫做()。對于單位的選擇,也可以利用填空題促進學生對“米”與“千米”的認識,比如:5層樓高約15();從家到上海大約600()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時的專注度。
二、學生自助與合作互助
“學講方式”既強調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調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學生自助,是訓練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課堂的獨立思考、課后的獨立作業等,挖掘自己的潛力,發現個人的潛能;合作互助,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精神,學生通過課堂上對疑難問題的討論,實現智慧的交融,既能讓優生學生幫助后進生,也能通過交流促進后進生的成長和思考,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但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極端教學現象,有的老師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討論,不分難易,不分繁簡,好像不進行討論就不是“學講”課堂似的,這種有失偏頗的理解亟待糾正。比如教學《方程》一節,哪些問題需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哪些問題需要讓學生小組討論,數學老師備課的時候要有預設。比如老師出了一道題3x+4=22,這樣的問題如果設計為“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說出做題的步驟。”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也無法檢驗學生個體是否真正掌握了做題方法,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總結自己的做題步驟即可。但對于“動物園有猴子和長頸鹿一共120只,猴子的數量是長頸鹿的4倍。猴子和長頸鹿各有多少只?”這樣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題,學生很難獨立尋找思路,尤其是未知數有兩個,如何設未知數x?如何找等量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通過交流,形成思路,才能正確順利列出方程:設長頸鹿有x只,那么猴子有4x只,得出方程x+4x=120,進而順利得出結果。
三、學生“講出來”與教師“講出來”
“學講方式”中,要求學生不能單單只滿足于自己學會了,還要能夠講給同學聽,這就要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好,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反復思考自己的思路,這樣在“講出來”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對問題的再思考和再加工,使知識得以鞏固。但小學生畢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問題的認識深度有限,這就需要老師能夠及時補充甚至講解。“學講方式”并不排斥教師的“講出來”,但教師要注意時機和分寸。比如《方程》一節,對于設未知數的技巧,尤其是問題有兩個的時候,怎么設未知數;列方程的時候如何找等量關系;驗算要注意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討論,給學生充分“講出來”的機會,教師在學生“講出來”后,會發現有些問題學生講的并不完整或者表達不夠清楚,這個時候,老師就要進行補充。比如“爺爺的年齡比我大50歲,而且正好是我年齡的6倍,爺爺和我各多少歲?”“甲乙兩塊地一共200畝,其中甲地是乙地的4倍,甲乙兩地各有多少畝?”遇到此類問題,有兩個未知數,但兩個未知數之間是有關系的,這個時候可以利用這個關系,設小的那個為未知數x,則可以用x表示出另一個未知數,比如設我的年齡為x,則爺爺的年齡可以表示為6x;同樣設甲地為x,乙地可以表示為4x,進而找到等量關系,可以列出方程6x-x=50,4x+x=200。讓學生更清楚未知數x的設定規則。
四、機會公平與后進生話語權
“學講方式”在強調一種“機會公平”的理念,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參與課堂、表達看法,使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能得到保障。這就避免了傳統課堂上,老師一言堂導致的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弊病。筆者認為,這種“機會公平”是最大可能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一個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發言機會、時間、空間都是公平的,只要學生愿意,都有展現的機會。但問題又來了,筆者教學中發現,后進生發言的時候往往語言表達能力弱、思路不清,還有很多后進生自卑,這樣就會造成小組討論的時候優生霸占話語權的現象,這就會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學講方式”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出現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我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只要我們老師能夠多一些觀察、總結和反思,就能緩解問題的矛盾,甚至徹底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繼續深入地推進“學講方式”。
作者:高曼 單位: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萬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