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談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點,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闡述長效機制與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耦合機理基礎上,就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原則進行具體分析。圍繞師德師風建設要上升到教師隊伍管理的高度、明確教師隊伍組織結構并切實做到責任到人、深入解讀相關政策與規定提升高校教師隊伍整體認知水平、培訓與激勵機制要視為長效機制作用發揮的動力條件、評價體系要作為長效機制不斷深層優化的重要保障五個方面,明確具體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原則;構建路徑
高等教育的發展其實質就是要服務社會發展,培育出更多高質量的人才,確保人才的社會價值能夠達到最大化。隨著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更好地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就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任務。其間,始終加強的師德師風建設無疑是關鍵一環,切實打造出長效機制更是迫在眉睫。文章以此為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夠為廣大學者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示。
一、長效機制與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耦合機理
(一)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要保證
教師職業化發展已經成為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的主要發展方向,所謂的“職業化”指的就是既要掌握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還要擁有極高的職業道德操守,真正喜愛自己的職業,這顯然與“教師專業化”存在本質上的差別[1]。在此期間,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作用條件,而確保學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時間保持高效性則是核心要素,這也正是全面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真正意義所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顯然也是如此。因此,確保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首先要保證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長效性,構建專屬的長效機制就成為當務之急。
(二)是打造高水平高校教師隊伍的根本需要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側重點,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教學能力,更要具備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的能力[2]。而在理論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為學生傳遞以怎樣的心態去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在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中,既要指導學生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同時還要以身作則向學生講授基本的職業操守和創新思維,以求學生在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長遠。然而,為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教師業務能力與業務素質同步發展,師德師風建設恰恰能夠幫助廣大高校教師將其轉化為現實,確保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期有效,更是為達到這一目的發揮強有力的保駕護航作用。
二、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原則
(一)可持續原則
“長效機制”顧名思義,就是確保各項公共事務要素與結構之間保持長期穩定運行的方式,所以運行過程必須具備可持續性特征。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的長效機制構建亦是如此。其間,需要針對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內部運行要素與結構進行深入分析,以此為契機將每個要素之間的銜接環節進行科學處理,確保每個要素和結構都能夠為下一個要素的順利運行做好鋪墊,實現順利過渡,最終達到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始終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為提升高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大的保障。
(二)指導性原則
高校加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中,“評價”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評價原則、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指標五個方面,其目的就是要針對某一階段內的師德師風建設情況做出客觀的點評,評價結果中能夠從多個維度反映出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這顯然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期性與高效性提供了保證,更為師德師風建設方案的不斷革新提供了客觀依據,指導其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指導性必須作為該機制構建的基本原則之一。
(三)發展性原則
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宗旨是維持教育事業的永續發展,教師被人們親切地譽為“園丁”,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各方面知識,還要為學生傳遞做人的道理并助其樹立終身事業的奮斗目標,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更是充分詮釋出了這一根本宗旨[3]。可是,真正將其轉化成為現實則是一項極為系統的工程,無論是在教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能力方面,還是在專業素養方面都要有持續的推動力作為支撐,指導廣大高校教師為了高等教育事業奮斗終生,這無疑是長效機制構建的初衷之一,所以也要將其確定為該機制構建的基本原則。
三、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路徑
(一)師德師風建設要上升到高校教師隊伍管理的高度
黨的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了當今高校辦學的重點要落在“打造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上,以此來促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其間,教師隊伍的建設關鍵在于管理工作的全面開展。為此,在探索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路徑過程中,要將立足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教師隊伍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實際操作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堅定教師的政治信仰與道德觀念。隨著“課程思政”成為高等教育始終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理念,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強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更要始終強化教師的政治素養與道德觀念。其中,既要做到教師隊伍擁有極強的政治認同感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更要做到有明確的道德底線,由此才能確保高校教師始終以潛心教書育人、堅持言行雅正、正確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與價值觀念為己任,培育出更多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第二,重視教師文化底蘊的培育。“文化育人”作為當今高等教育的基本育人理念,是全面提高人才文化素養的根本支撐條件。因此,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將全面培育教師文化底蘊放在重要位置,不僅要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同時還要為其構建踐行“文化育人”理念的平臺,以此力求教師隊伍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助力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邁上新的臺階。第三,強調教師使命意識的正確形成。“教師”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高尚而又神圣的職業,就是肩負著為各個歷史時期培育更多合格人才的使命。特別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決勝階段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將明確新時代賦予高校教師新的歷史使命作為重點內容,讓廣大高校教師能夠深刻認識為誰培養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培養怎樣的人才,最終為師德師風建設取得最理想的成效打下堅實基礎。
(二)明確教師隊伍組織結構并切實做到責任到人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極為系統的工程,確保該項工作能夠緊張有序地開展,并且能夠高質量完成工程中各項任務,就必須要有明確的組織結構,以及實現責任到人,這樣才能讓各項工作真正落實到位,長效機制本身的長效性也由此方可體現。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的操作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根據“雙師型”教師隊伍內部構成情況,明確師德師風建設骨干成員和小組成員。從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方向來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共識,所以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必須按照學科專業將教師劃分為理論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兩個結構,每個結構都要有一個骨干教師擔任負責人,輔助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扎實穩健的推進。第二,骨干成員明確責權范圍,小組成員明確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骨干成員自然要作為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組織者,所以要肩負組織各項活動的職責,同時還要在教育培訓工作中“隨堂聽課”,負起向培訓人員提供信息反饋等責任。小組成員顯然要認真執行各項決議,并將自己的經驗與教訓與他人分享,讓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能夠真正落實到位。
(三)深入解讀相關政策與規定,提升高校教師隊伍整體認知水平
政策環境是各項公共事務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也是各項工作全面開展的重要依據所在,因為相關政策與規定充分詮釋了時代背景,以及開展該項公共事務的必要性,所以在探索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路徑時,要做到對相關的政策與規定進行深入解讀,提高教師隊伍關于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整體認知水平,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長時間保持高效率提供理想前提。具體操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切實明確《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基本內涵。該準則中明確指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戰略意義在于能夠大力推動“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深入落實,并且指導廣大教師要堅持“課程思政”教育路線,不僅要強化教師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素養,還要堅定自身的政治素養,更好地履行全面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歷史使命。將這一政策的基本內涵傳遞給廣大高校教師,能夠幫助教師深刻意識到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有戰略意義,同時能夠體現出自己在育人道路中的價值。第二,有效傳遞《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的基本要求。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滿足當今時展需要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根基,教師不僅要外強業務,更要注意內強素質,由此讓高校學生無論是在思想道德層面,還是在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方面都能夠得到多方引導。將這些政策要求傳遞給廣大高校教師,高校教師隊伍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整體認知水平勢必會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師德師風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訓與激勵機制要視為長效機制作用發揮的動力條件
培訓工作與全程性激勵工作無疑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兩個重要環節,其作用在于能夠促進廣大高校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業務素養,是長時間帶動教師營造理想教學風氣和學習風氣的重要抓手[4]。在此期間,構建相關的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并確保其發揮出強大的動力就成為重中之重。具體操作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培訓形式、內容、制度要做到系統化。高校教師隊伍師德師風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要深入貫徹和落實教育實踐思想,強調理論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將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堅持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范、秉承公平誠信、堅持廉潔自律、積極奉獻社會作為基本培訓內容,同時加入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操守等相關內容。除此之外,還要強調教師隊伍骨干成員定期組織在校教師開展研討活動,骨干成員還要不定期深入到不同的培訓活動之中,為培訓工作人員提供及時的信息回饋。最后要求教師之間積極開展自我培訓反思和交流,最大程度實現經驗的廣泛積累。第二,激勵制度與措施要高度完備。激勵機制是促進各項工作長效開展的基本動力之一,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運行自然也不例外,其間激勵制度中必須要有明確的激勵原則和激勵的頻率,并且還要做到激勵措施中不僅要伴隨“薪酬激勵”,更要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以此充分帶動廣大高校教師能夠長時間保持師德師風建設的熱情。
(五)評價體系要作為長效機制不斷深層優化的重要保障
在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中,應將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放在重要位置,以達到為其不斷進行深層優化提供重要保障作用的目的。其間,具體操作應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評價原則與評價標準。要以客觀性、指導性、發展性為主要原則,并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作為確立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力求評價結果能夠反映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現實情況的同時,可以為不斷提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水平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第二,評價主體與評價方法。在評價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成果的過程中,既要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主管部門作為評價主體,還要將高校教師、在校大學生、社會輿論平臺納入到評價主體之中,切實做到從各個維度反映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優勢與不足。另外,要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作為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第三,評價指標。評價指標通常被視為評價內容,每一項評價指標的最終成績經過綜合匯總形成評價結果。針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評價工作而言,評價指標應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理想、道德行為、教育理念、教學知識等多個一級評價指標,并且每項評價指標中還要細化出相關的二級評價指標,如“思想政治素質”中要包括榮譽感與責任意識評價指標等等,以此讓評價工作的客觀性得以充分體現,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不斷得到深層優化提供保障條件。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構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是我國當今時展的具體要求,同時也絕非易事。其間,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深刻意識到長效機制與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耦合機理,還要高度明確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原則,進而才能將其轉化為現實。因此,不斷深化以上論述的觀點自然成為廣大學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今后實踐與科研工作的側重方向,進而讓我國高等教育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始終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徐薈華.“雙一流”建設視域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9(17).
[2]張立軍,張辛,殷曉康,等.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要從自律開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0).
[3]孫金萍,鮑蓉,厲丹.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4).
[4]楊勝才.堅持“四個統一”把握重要抓手切實增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實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0(1).
作者:周辰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質量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