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依法治國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主陣地。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不僅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級人才的培養,也影響著社會道德風尚的構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要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也要完善相應的制度,為踐行依法治國作出貢獻。
【關鍵詞】依法治國;高等學校;師德師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古今中外,對教師的定義和要求出奇的一致。教師的師德影響一代一代的青年,也影響了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高校不是法外之地。高校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更要懂法守法、嚴格自律,共同營造高校師德師風的清朗空間。法律是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手段,給高校教師行為規定了最低的尺度;內心的道德是法律的有效補充,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離開法律底線談師德師風建設,那便是空中樓閣,離開道德基礎只談法律,冰冷無情,無法獲得高校教師內心的認可。因此,在依法治國背景下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這種德法并治的模式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一、依法治國視角下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人無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教師要始終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
(二)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使命。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區域的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高校的人才支撐。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學、科研,而高校教師作為教學、科研的主體,他們的師德師風影響著教學、科研的質量,進而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
(三)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而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是師德師風。僅僅是教學水平高的“教書匠”和科研能力強的“科研員”都不是好教師,應該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像時代楷模曲建武一樣,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二、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現狀
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教師〔2019〕10號)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結合鹽城工學院師德師風建設的具體實際,通過問卷調查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進行了調研。本研究隨機隨機抽取在校師生共458人,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458份,回收問卷458份,文件回收率100%。
(一)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總體是好的。調研結果顯示,69.32%的人認為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總體情況是非常好的,12.73%的人認為總體情況比較好,15.39%的人認為總體情況一般,2.56%的人認為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總體情況比較糟糕。正如所言,我們的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總體是好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敬重學問、關愛學生、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受到學生尊敬和愛戴。同時,也要看到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部分教師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缺乏敬業愛生精神。對于高校教師理想信念是否堅定,調查結果顯示,50.28%的人認為教師理想信念非常堅定,34.01%的人認為教師理想信念比較堅定,12.22%的人認為教師理想信念不太堅定,3.49%人認為高校教師毫無理想信念。具體表現在: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明顯,更多關注個人發展與利益,奉獻意識不夠。實際工作中育人實效不明顯,有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忙副業上水課,只教書不育人,“課程思政”落實不到位。甚至出現教學工作中敷衍了事,頻發遲到、早退等教學事故,缺乏愛崗敬業的責任心和以生為本的愛心。
(三)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師生關系處理不當偶有發生。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另一問題是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師生關系處理不當偶有發生。雖然這些問題只出現在少數教師身上,但是往往其影響惡劣,對學生、學校、社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25.62%的人認為高校教師中存在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由他人或為他人論文的情況,8.91%的人認為存在師生關系處理不當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師生距離不當、關系不和諧。
三、高校師德師風存在問題的成因
(一)教師法治觀念淡薄,理論修養不夠高。高校師德師風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內因,即高校教師自身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師法治精神缺失,法治觀念淡薄,導致出現教師侵權行為。這些都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法規,而涉事教師渾然不知。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師理想信念不堅定,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險?,F如今高校擴招導致教師面臨更大的工作負擔與工作壓力,他們往往疲于應付工作,而忽略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和自己道德修養的提升。特別是有些教師認為專業知識必須學習,政治理論學習可有可無,因此在工作中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觀念腐蝕,缺乏精神之鈣,師德師風就容易出問題。
(二)高校弱化師德考量,考核體系不科學。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特別是在“雙一流”高校建設以及地方高校創建高水平大學過程中,有很多的考評指標,高校為了完成指標不斷加強人才引進,對引進的人才更是側重于其學歷與科研能力的考察,而相對弱化了對師德的考量。在新進教師的師德培訓過程中,也是流于形式,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便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內容,這并不能讓新進教師對職業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另外,在職稱評定方面,教學和科研工作都能夠量化,但是對師德師風的考評卻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甚至出現師德有問題的教師評上了職稱的情況,暴露出高校考核體系的不科學。
(三)社會價值觀念導向,師德法律不健全。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校教師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特定群體,必然會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當今世界,價值觀念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西方價值觀念對人們的沖擊。以往普遍認為教師就是意味著奉獻與犧牲,是利他而非利己的,但是西方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讓部分教師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現象。同時,相關政府部門有關師德師風的政策法規還有待完善。雖然近年來國家重視師德師風建設,也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但是與法律政策相比,相關意見文件在權威性和強制性上存在較大差距。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以推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四、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
(一)依法治國、依法治校,培育教師法治思維。黨的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高校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要依法治校,首先要有法可依,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師德師風的立法,執法嚴格,違法必究。高校教師法治思維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僅僅是幾場講座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結合理論學習才能逐步養成底線思維,堅決不觸碰法律的紅線。因此要以提升教師法治思維為抓手,促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從而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二)加強教育、價值引領,營造尊師重教氛圍。首先要加強全社會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全社會正確處理好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正確看待付出與索取,特別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推崇愛崗敬業,反對拜金主義,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加強網絡監管,充分利用網絡、自媒體等平臺宣傳真善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好教育的契機,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如抗擊疫情期間,在一線作出貢獻的人是科學家、醫生、志愿者等等,而非網絡主播,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以生為本、以師為本,完善學校考核體系。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培養,因此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要把師生放到重要的地位。學??梢园l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與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讓黨員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發揮重要帶頭作用。同時高校要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制度支持與資金保障,設立師德師風相關部門,專項負責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確保制度完善且落實到位。宣傳部門要加強對師德師風優秀典型的挖掘與宣傳,特別是校內的優秀典型,可以進行“師德標兵”的評選,在全校營造一種爭做師德榜樣的氛圍,亦是對校園精神的一種傳承。人事部門、組織部門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獎評優過程中,把師德作為第一指標,實行一票否決制,讓師德不好人的無可遁形。
(四)嚴格自律、知行合一,提升個人道德修養。人生難得是自律,高校師德師風的建設離不開教師的自我約束,其中還有可能出現思想的波動。因此要鼓勵高校教師恪守育人職責,堅守大學精神,把內心對法律的敬畏升華為對自我道德的要求,真正對師德師風提升產生認同,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把黨的教育方針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爭做“四有”好教師,堅持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培養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柳藝偉.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2].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8-05-03
[3]唐志鳳.立德樹人: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基本站位[J].高教學刊,2019,21:163~165
[4]劉有斌,徐延林.新常態下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和師生法治精神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5,9:25~28
作者:張成聯 單位:,鹽城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