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20世紀以來,中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獨生子女政策的施行,使眾多的90后年輕人有著極大的養老負擔,社區居家養老正式走進大眾的視野。以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可以減緩政府的養老壓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本文淺析以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和進展。點明以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背景,從而闡釋以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最后詮釋以社會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社區教育;居家養老;養老服務
一中國常見養老體系的意義
現今,常見的養老體系大都以社區式養老、家庭式養老以及居家式養老等多種養老體系為主。我們從綜合角度,對現如今的中國的養老體系的構建進行縱向對比,能夠發現,家庭式養老和居家式養老,以及社區式養老都有不少部分是相互交叉的,其中:家庭式養老和居家式養老最難以區分。因為這兩種養老的方式均為老年人在家中居住養老,然而二者在提供養老服務的方式和主體上有著本質的不同點。大致如下:家庭式養老中提供養老的主體為家庭成員,而居家式養老提供養老的主體為政府、社區聯合家庭;家庭式養老需要的提供服務對象為子女等家庭成員,但居家式養老則是依靠所在的社區建立起來的社會性的養老體系來提供服務[1]。所以,我們說居家式養老方法是偏向社會性的一種養老體系,它具有著公共服務的部分性質,是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把社區當作憑依對象,主要內容為照料老年人的生活、醫療上關注老年人的康復、關心并給予老年人精神的慰藉全新型的養老模式。
二為促進社區實行居家式養老采用社區教育的突破口
(一)老年人中能享受到居家式養老的較少
因為老年人在追求養老服務方面的意識薄弱、社區關于居家式養老的意識淡薄,結合政府缺位、社會的參與度明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居家式養老的受益老年人并不多。大多數地區的政府肯采用直供以及間接服務的受益對象被限制在“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人”,尤其是在市內居住的“三無老人”,能夠受益的老年人極少。即使在已經開展了居家式養老模式的試點地區以及示范地區,居家式養老模式身為一種救濟型模式仍是不夠完善的[2]。
(二)居家式養老提供的項目缺乏規范且內容單一
如今在各地已經開展的居家式養老的項目基本都是家政相關的服務項目,但是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的服務項目很少,而在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務則缺乏更甚。與此同時,這些地區在服務的項目內容與行為等方面的相應規范上還有所欠缺,但是該行業服務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完整的標準,且多數都存在著服務項目少、層次較低、服務的時間太短等負面現象,現今幾乎不能滿足眾多的老年人所需求的充滿多樣化、富有個性化的居家式養老。
(三)經費缺乏
我國用于實施居家式養老的資金嚴重缺乏,其主要來源為政府撥款、用于資助的彩票和公益金、社會的捐助金以及偏向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等等。就目前看來,社區實施的居家式養老服務的經費多數來源為政府籌集,而資金基本是來自政府撥款、用于資助的福利彩票和公益金,融資的渠道十分狹窄,在這一領域有了解并涉足的社會力量太少。例如:廣東省的某所謂的居家式養老服務“試點”和“示范”等地,其實都只是民政部用很少量的福利彩票和公益金開辦的,所謂的區和街僅僅為象征性的,是拿出很少的經費時給予的“配套”。現如今,政府部門的經費緊張以及社區的經濟困難已經成為了大部分相對落后的地區與貧困地區實施居家式養老開展工作的負面影響因素之一[3]。
(四)實施項目人員素質差且缺少專業人才
居家式養老的實施是要求大量的社會工作者受到過培訓并能夠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然而,現如今能夠達到要求的專業服務人員數量極少,人才十分缺乏。目前,居家式養老的工作人員的職業構成與特征都尚不確定,在大部分人眼中還基本和家政人員趨同,因此只給予他們很低的地位以及待遇。使得大多數護理員對職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很差,護理員對自己工作的認知基本為“強度很大,薪水偏低且社會地位很低,不受重視”,很多護理方面十分專業的人員都不愿意去居家式養老相關的方面工作,人才都流失到了其他方面的服務類行業。目前的居家式養老工作人員的重要后備軍是志愿者隊伍,但由于對志愿者的鼓勵以及相關的培訓機制還不夠健全完善,在服務中能夠發揮作用的志愿者并不多,有著總量過少、來源不定、專業性不足等多方面的問題,目前還不能滿足居家式養老項目開展的需求量[4]。
三居家式養老開展時采用社區教育的方法
開展社會性居家式養老是我國在養老體系方面的重要轉變形式,是能夠解決社會性養老的重要決策。我們應該對國內外的居家式養老經驗多做借鑒和分析,在發展理念和發展原則都正確的領導之下,力求能夠找到能徹底解決居家式養老開展過程當中遇到的在資金、人力、配置和環境等問題的對策。
(一)堅定正確的居家式養老基本的理念與原則
想要成功推進居家式養老的運作模式,就必須認真處理好各元素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政府、社會、市場這三者的關系一定要處理好;還要清楚居家式養老工作的開展方向,通過政府在相關方面的指導,更好的使居家式養老走向社會和市場。由此,就必須了解并堅持正確的居家式養老的基本理念與原則。居家式養老是準公共產品,它具有著公益性,而政府在居家式養老體系的構建當中,承擔了不可推卸的道德、法律、政治、管理以及監督等等多種方面的共同責任,同時也擁有著社會不可取代的組織力等功能,其中政府在居家式養老體系中有著指導的原則。由此強調,所謂的政府主導并不代表政府要包辦居家式養老體系工作的全部相關事宜,而是要把政府的職責和作用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之內得到限制。而在政府職能的逐漸轉變當中,居家式養老體系想要走向社會和市場的大路,就必須要在政府的指導之下[5]。
(二)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居家式養老體系建設事業當中
提供其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的力量,使養老的水平與效率能不斷提高。而街道和社區作為居家式養老體系建設服務中的重要組織方,應該把居家式養老體系建設確立為其養老工作內容的重點項目。作為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它擁有夠靈活、能創新、成本低、效率高、易上市等重要的優勢,在能夠解決多數社會問題的方面和政府、市場相比,其作用是難以取代的。因此必須要培育民間組織中更加積極,以徹底利用其在居家式養老體系的實施中起到的作用。
(三)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使養老服務得以推動
我國的居家式養老體系建設的長遠發展目的為:提高其市場化,構建出高效、高覆蓋、發展可持續的居家式養老的市場。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提供與居家式養老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奉獻”的性質,居家式養老的開展應該依賴于其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基礎性質的作用,這樣才能使得居家式養老體系中民間資本的發展道路得以拓寬,慢慢使其轉化為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和運營機制。
四討論
居家式養老在各個方面仍處于探索前進的階段,發展前景很好,然而居家式養老體系想要運行地持續而穩定,就需要強有力的社會的嚴格監管與仔細評估。因此,政府與社區必須主動承擔起相關的監管與監督的職責,讓審查力度再加大,并要對居家式養老體系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作出仔細的評估,增大居家式養老體系運行的透明程度,達到能夠為層次不同的老年人的多種而實際的需求供給足夠全面的養老項目,為全社會的老年人建設出一個優越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單奕.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J].才智,2014(35):389.
[2]柏萍,牛國利.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思路與對策[J].城市觀察,2013(04):33-44.
[3]韓俊江,劉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多元體系建構[J].社會保障研究,2012(06):36-40.
[4]方靜怡.以社區教育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27(06):33-34+42.
[5]熊巧茹.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24):72-73.
作者:王琳晶 常紅 關立峰 張淼 程朝暉 林春盛 鄭麗紅 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