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物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具備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思維的主動性。人們只有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才有可能獲得新發現,實現思維的創新,而在被動的思維狀態下基本是不可能實現創新的。所以,激發學生興趣就成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任務。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的興趣往往都始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高中生又剛好處在好奇心旺盛的年齡段,因此,想辦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就成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一些趣味化的教學手段來創新生物課堂教學。例如,在講到“光合作用”的問題時,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框題設置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點的分析講解,學生必然會感到十分枯燥乏味,再加上初中階段就已經介紹過“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把舊知識講出新意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于是,筆者在講到這部分內容時,就借助“樹葉照片”這個頗有意思的實驗作為課前的鋪墊。具體過程如下:將底片放在一片新鮮的樹葉上,然后放在陽光下繼續進行光合作用。一段時間以后,將樹葉上的底片拿下來,并將之前放置底片的樹葉摘下來放入高溫度的酒精溶液中,等到葉子的顏色褪去以后再取出來放進器皿中,并滴入幾滴碘液。這時,我們會發現葉子呈現出照片的樣子。看到這樣有趣的實驗結果,學生很快就產生了興趣,大家紛紛想要了解樹葉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就這樣,學生的探究興趣被有效地激發出來。接下來,教師只需要稍加引導,學生就能順利開展探究思考活動。在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各種新奇創意的觀念也就此誕生,這是興趣在創新能力培養上的作用體現。
二、鼓勵學生改進實驗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習慣于遵循教師或者教材的實驗方案和實驗步驟開展實驗活動,學生很難在實驗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大膽對實驗進行改進。在生物教學中,課本上的實驗或者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其實驗方案往往都是事先設計好的。然而,由于地域、季節等實際條件的差異,很多實驗需要的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等往往并不適用實際的實驗活動,這個時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改進的良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驗材料、實驗器材、實驗試劑、實驗步驟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性的改進。這樣不僅讓學生養成敢于創新的習慣,同時,很多實驗通過改進,實驗的效果也會顯著提升。例如,在進行“酶的專一性”實驗時,往往用的是學生的唾液來進行實驗,這樣既不衛生,實驗效果也常常不夠穩定。于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在開展這項實驗的時候,決定從市場上購買純淀粉酶來進行實驗。這樣,會讓實驗活動更加清潔衛生,同時由于純淀粉酶可以通過配置獲得濃度不同的溶液,使得原本的定性實驗變成定量實驗,有效提升了實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雖然在改進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失敗的情況,但卻可以讓學生打破教材迷信,擁有探究和創新的寶貴經歷。而這些,無疑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帶來益處。
三、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是生物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課堂環境下,創新思維很容易受到影響。即使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環境,但客觀上的課堂環境限制,有時還是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倘若能夠把學習活動搬到課堂以外,開展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這會給學生帶來很不一樣的心理體驗。在課堂以外,學生無論愿意與否,都得依靠自己,這樣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的進步,從而為創新的實現提供較好的條件。例如,關于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活動,雖然在課本上有關于模型的制作詳解,但筆者卻鼓勵學生大膽拋棄課本,或者僅僅是以課本為參考,然后回家以后利用假期把模型制作出來。就這樣,學生在沒有了教師這個“拐杖”的情況下,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最后交上來的模型給筆者帶來了很多的驚喜。在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單獨的課程,它的培養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也只有這種滲透式的培養方式,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師,我們在進行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時刻秉承著創新教學的理念,努力把創新貫徹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優勢,讓學生在學好生物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升創新能力。
作者:葉飛 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