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聲樂教學改革淺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以字行腔”是中國傳統聲樂的藝術理念。在傳統聲樂教學中,許多學生對此仍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是明白“以字行腔”的重要性,卻無從下手,從而大大阻礙了學生在聲樂專業領域的進步。本文闡述了聲樂教學改革研究中“以字行腔”的訓練方法,希望給聲樂教育者、聲樂學習愛好者提供有用的可參考的教學、學習資源。
關鍵詞:
聲樂教學;改革研究;鼻咽腔;共鳴
“以字行腔”是中國傳統聲樂的藝術理念。在傳統聲樂教學中,“以字行腔”這一理念一直得到聲樂界廣大歌唱家、教育家的認可。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就提出“演唱西洋歌曲就需要學習意大利語和法語的發音。唱中國民歌時,就需要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只有學好了他們的語言才能唱出他們的味道。”我國著名的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應尚能、金鐵霖也在聲樂專著中提出“以字行腔”的教學理論。而且大多數教師會主動向學生傳導、灌輸“以字行腔”的觀念,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學生對此仍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是“天賦”、“天生條件”決定的,不需要進行專題訓練,或者是明白“以字行腔”的重要性,卻無從下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某些學生演唱某些母音時聲音特別通暢,但是演唱個別母音時聲音卻是堵塞的;某些學生演唱元音相關的發聲練習時總是完成得相當好,可是唱起歌來卻大相徑庭等等,這些問題大大阻礙了學生在聲樂專業領域的進步。作為高校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研究和探索聲樂教學改革研究中“以字行腔”的訓練方法,筆者從王璐、吳潔茹編著的《新編播音員主持人訓練手冊語音發聲》中得到啟發,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要么受學生所在家鄉方言的影響,咬字吐字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運用不當導致的,要么受學生原本的語言能力的影響,舌頭軟弱無力、運動不靈活導致的。本文從單韻母訓練、復韻母訓練、鼻韻母訓練、聲母和韻母互相轉換訓練等四個方面,總結了“以字行腔”的具體訓練方法,希望給聲樂教育者、聲樂學習愛好者提供有用的可參考的教學、學習資源,解決聲樂學習中的技術難題。眾所周知,歌唱中的聲音送遠主要依托歌詞中的“a、e、i、o、u”五個韻母。因此,在發聲訓練中,教師首要采用單韻母進行訓練。筆者結合邵陽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學實踐經驗,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實驗,論證了“以字行腔”的具體訓練方法在聲樂教學中是切實可行性。
一、單韻母訓練
傳統聲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主要是依賴于教師的示范,并對其進行模仿。而在聲樂教學中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女學生普遍唱不好韻母“a”,男學生普遍唱不好韻母“i”,湖南的學生唱不好韻母“o”,甘肅的學生唱不好韻母“u”、“ü”,廣西的學生唱不好“e”,對于這一現象,靠調整歌唱呼吸也不能解決問題,更不能通過學生模仿來解決,因此,教師向學生講解韻母發音的具體部位及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一)韻母“a”的訓練
a是舌位低的韻母,發音時需注意將軟腭上提,同時關閉鼻腔,舌頭中部微隆起,音波從口腔發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女學生唱不好韻母“a”的原因有兩點:要么就是發韻母“a”的時候,軟腭下降,以致發“a”時聲音沉悶、沒有音色;要么就是發韻母“a”的時候,舌頭過度放松平躺,以致發“a”時位置偏低,聲音不集中。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只要提醒女學生注意這兩點,聲音就有明顯改善。
(二)韻母“i”的訓練
i是舌位最靠前、最高的韻母,發音時需注意口腔開度不大,舌尖輕輕地抵住下齒背,舌中部隆起,并且將舌面貼近硬腭。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男學生唱不好韻母“i”的原因有:要么就是發韻母“i”的時候,上下牙齒緊閉,下巴過度緊張導致的,要么就是發韻母“i”的時候,舌頭過度放松平躺,以致于發“i”時氣流通路太寬,聲音漏氣。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提醒男學生一方面注意松開牙關,上下牙齒留出大于一個指頭的寬度,另一方面注意將舌頭前部隆起,男學生的發聲狀態要明顯通暢一些。
(三)韻母“o”的訓練
“o”是舌位后高的韻母。發音時需注意舌面下凹成“溝狀”,舌頭后縮,舌根抬起。湖南的學生在歌唱中容易形成壓喉的毛病,主要原因是演唱韻母“o”時不會控制舌頭的運動,針對這一現象,可以采取讓學生練習伸縮舌頭來加強學生對舌位控制的能力,讓學生控制舌頭后縮,舌根抬起,從而獲得歌唱的高位置。
(四)韻母“u”和“ü”的訓練
韻母“u”和“ü”都是需要圓唇的韻母,只是韻母“u”是舌位最靠后、最高的韻母,韻母“ü”跟韻母“i”差不多,都是是舌位前高的韻母。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甘肅的學生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發音習慣的影響,唱不好韻母“u”和“ü”,主要原因有:發韻母“u”的時候,舌位過度靠前,軟腭下榻,發韻母“ü”的時候,舌頭過度放松平躺,舌位太低,以致于學生在演唱帶有這兩個母音的歌詞時鬧了不少笑話。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控制舌位就能解決這些歌唱毛病。
(五)韻母“e”的訓練
“e”是舌位后半高的韻母,跟韻母“o”的發音近似,唯一的區別就是韻母“o”要圓唇,韻母“e”不需要圓唇。廣西的學生發“e”音是比較困難的。同樣,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練習伸縮舌頭來加強學生對舌位控制的能力,訓練舌頭后縮,舌根抬起,從而獲得圓潤、明亮的歌聲。綜上所述,聲樂教師應該另辟蹊徑,從歌唱的語言出發解決學生的發聲問題,強調每個韻母著力點的準確性,要求學生將字音講述清楚。當學生鞏固了單韻母的發音部位及方法后,下一階段就應該輔導學生學習復韻母的發音。
二、復韻母的訓練
中國漢語錯綜復雜,有許許多多的復韻母,如ai、ei、ao、ou、ia、ie、ua、uo、üe。在訓練發聲時,只需要學生注意將兩個韻母讀標準再進行轉換就可以了,發音的嘴部動作盡量減少,利用舌位的運動來調整韻母的過渡。例如,ai發聲時先把a發準確,將舌位中部隆起,再向i過渡,舌位快速地往前轉移。
三、鼻韻母訓練
(一)前鼻韻母的訓練
前鼻韻母有an、en、ian、in、uan、uen、üan。訓練過程中先將韻母按照前面闡述的規律進行發音,再轉換過渡到“n”上。在發“n”時需注意將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下垂,氣息送入鼻腔。學生在歌唱當中一方面容易忽略前鼻韻母的歸韻問題,導致語言不準確,給聽眾理解作品帶來困惑。另一方面容易把“n”唱的過長,導致歌唱聲音鼻音過重。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舌頭舔上牙齦,然后將舌面彈動放置在牙床里,做彈舌訓練,另外,教學生拉長韻母進行演唱,在每個字快收音前發“n”音,嚴格控制韻母和“n”音的時值。
(二)后鼻韻母的訓練
前鼻韻母有ang、eng、ong、iang、ing、uang、ueng、iong。訓練過程中跟前鼻韻母類似,都要先將韻母按照自身的規律進行發音,唯一的區別在于韻母發聲后再轉換過渡到后鼻音“ng”上。在發“ng”時需注意將舌根后縮且與軟腭接觸,軟腭下垂,氣流灌入鼻腔。由于部分學生舌根不會后縮,無法準確演唱后鼻韻母,導致給聽眾理解作品帶來困惑,特別是演唱民族作品給人聽感不夠清楚、不夠親切,嚴重影響了演唱效果。另一方面容易把“ng”唱的過長,導致歌唱聲音鼻音過重,歌者不注意解決這點就容易鬧出笑話,比如把漢族歌曲唱成了山西歌曲。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讓學生練習縮舌頭訓練,將舌根緊緊貼住軟腭,嚴格控制后鼻音“ng”的時值。
四、聲母和韻母互相轉換訓練
在聲樂演唱中,有些學生容易受聲母的干擾,出現聲音漏氣的現象,有些學生聲母軟弱無力,導致歌唱情緒不能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對學生進行聲母和韻母互相轉換的訓練非常有必要。
(一)明確聲母的發聲部位和方法
b、p、m的發音部位在唇部,利用上唇、下唇之間的閉緊和松開來發音。f的發音部位在下唇和上齒接觸、阻礙來發音。d、t、n、l的發音部位在舌尖,舌尖需要輕抵住上牙齦。g、k、h的發音部位在舌根。j、q、x的發音部位在舌面和硬腭之間。由于聲母的發音方法各式各樣,部分學生出現混淆的問題,導致發聲不準確。因此,訓練的首要任務是明確聲母的發聲部位和方法。
(二)明確聲母和韻母的關系
歌唱與說話的區別在于,歌唱中遇到的字會隨著相應音符的增多而延長,因此,需要明確聲母和韻母的關系。在演唱時,需注意聲母發音的時間短,盡量延長韻母,因為只有通過韻母的發聲才能夠將聲音傳遠,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學生發聲漏氣的問題。
(三)訓練聲母發聲的力度
我們知道,歌唱的情緒主要是由聲母發聲的力度表現的。在情緒激動、高興、悲憤的時候都需要強化聲母發聲的力度。因此,針對聲母發聲力度需進行專題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聲母連續快速地誦讀,長此以往,學生的咬字力度會大幅提升。“以字行腔”是聲樂教學改革道路上永恒不變的藝術理念,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以字行腔”的訓練方法,才能夠發揮出這一理念最大的影響力。
作者:匡泓錦 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