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民歌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從教學、科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統一的角度,以鳳陽民歌為例,探討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闡述地方民歌在高校聲樂教研中所展示的歷史性、藝術性和現實性要素意義,強化其對學生聲腔音調訓練、情感技巧把握和學術論文撰寫的重要影響,對聲樂教學改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地方民歌;鳳陽民歌
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需求變化和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高校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戰。高校聲樂教學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干課程和重點學科。目前繼續延續國內專業音樂學院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地方音樂人才的需要,并且將會在地方高校聲樂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上出現問題。要想做出改變,不僅要在教學模式上做出改變,還要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課程,將地方音樂引入聲樂課程,在聲樂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革新等方面做出改變。鳳陽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筆者是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也是鳳陽民歌市級傳承人。在聲樂教學中,選擇了鳳陽民歌的優秀曲目整理后引入高校的聲樂課堂,在聲樂教學、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并成為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深刻思考。現對“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從歷史性、藝術性、現實性三個方面做如下闡述。
一、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的歷史性要素
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課堂,是歷史機遇、歷史傳承、歷史聯系的綜合體現。從聲樂教學模式的轉變看,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是歷史機遇。十七屆六中全會把建設文化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把打造、增強中華音樂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復興和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國人長期不懈的奮斗目標。地方高校的聲樂教育,從一開始就沿用了著名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以培養“高、精、尖”歌唱演員為教學目標,以藝術歌曲、詠嘆調、“青歌賽”創作歌曲、經典民歌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確實培養出了一批聲樂演唱能力較高的學生,頻頻在全國的聲樂比賽中獲獎,并在畢業后進入知名度高的歌舞團、歌劇院工作。但是這類學生比較少,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后從事中小學教師和基層文化工作。這就迫使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培養方向發生改變。“2000年《音樂周報》關于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分類科學性的討論,引發對中國聲樂教育的全面反思以及未來民族聲樂教學道路的探索。”[1]國家教育部適時頒布了《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必修課程指導綱要》,其中聲樂課程內容有四個部分:聲樂基礎理論與知識、聲樂藝術審美與表現、聲樂基本技能與方法、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聲樂課程教學內容選編的原則也有四條,其中第3、4條強調:“重視選擇富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教學內容與鄉土教材。”“面向基礎教育,聯系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高的聲樂作品作為教學曲目。”[2]高校教學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聲樂曲目,鳳陽民歌符合“應用價值較高”的要點,所以鳳陽民歌的一些優秀曲目被選入聲樂專業課程教材,把握住了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這一歷史機遇。從聲樂教學選用的曲目看,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是歷史傳承。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民歌猶如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從古代《易經》的卦辭、卜辭,到第一部樂歌總集周代的《詩經》,元代和明代民歌與戲曲、曲藝相互吸收和影響,直至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歌都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民歌是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它是音樂最初的萌芽。一切音樂作品(包括民間音樂的其他類別如器樂、曲藝、戲曲等)都離不開它。”[3]高校聲樂教材中有《沂蒙山小調》(山東)、《蘭花花》(陜西)、《小白菜》(河北)、《繡荷包》(山西)、《槐花幾時開》(四川)、《牧歌》(內蒙古)、《孟姜女》(江蘇)等這些由音樂工作者從各地優秀民歌中挑選出來的民歌精品,還有《人說山西好風光》(喬羽詞、張棣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詞、施光南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火華詞、阿拉騰奧勒曲)、《青藏高原》(張千一詞曲)等音樂家吸取各個民族民歌音樂特色創作的聲樂作品。沿著這些前輩走過的足跡,采集整理地方民歌,使之成為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為進一步發展地方高校的特色聲樂課程,筆者編寫了有地方特色的鳳陽民歌聲樂教材。入選高校聲樂教材的民歌,是從現存的鳳陽民歌中精選出來的。鳳陽民歌有多少首呢?目前收錄鳳陽民歌數量最多的是筆者主編的《鳳陽花鼓全書•詞曲卷》一書,共收錄鳳陽民歌小調214首。選入教材的是其中的精華,如《鳳陽歌》《鮮花調》《孟姜女》《十把小扇》《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等,這些小調都是從中國歷史文化深處走來的知名曲目,有的幾十年歷史,有的數百年歷史。如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品牌的《鮮花調》,又名《茉莉花》,最早出現在清代錢德蒼增刪修訂的《綴白裘》中,該書第六集卷一《花鼓》的第三曲為《花鼓曲》,又名《鮮花調》[4]。我們在高校聲樂教學課堂上教唱這些曲目,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延續,又是對音樂藝術的傳承。從一首民歌的不同變體中可以看到民歌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具有的歷史聯系。在教學《鳳陽歌》的過程中,我查找與其相近的曲調及運用其曲調的藝術種類,發現除西藏、新疆等少數省份外,絕大多數省份都有《鳳陽歌》或其變體存在。《鳳陽歌》流傳各地后,融入當地的方言特色和藝術形式,有的甚至更改了曲名。但《鳳陽歌》的神韻未變,如河南的陽調、蘇南的春調、徐州琴書的四句腔、榆林小曲的叮當調等。真正是《鳳陽歌》唱遍神州大地,“說鳳陽”聞名五湖四海。從中探索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相互聯系交融的基本途徑和基本規律,對學生把握音樂藝術的流變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通過學習一個地區的民間歌曲,了解這些流傳全國的“同宗民歌”的特點,把握一首民歌在不同藝術種類中的表現,可以橫向考察音樂藝術發展流變的基本規律。
二、地方民歌豐富高校聲樂教學的藝術性要素
鳳陽民歌是國家級非遺,其藝術魅力可想而知。我們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與其親密接觸,對把握聲樂藝術要素,對提升聲樂藝術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一)地方民歌的獨特方言,豐富了聲樂音調藝術教學
習俗和方言是民歌產生的母體,獨特的區域、民族、方言、情懷是區分不同民歌的重要標志。北方民歌豪放粗獷,南方民歌委婉細膩。地處江淮的鳳陽民歌,兼有南北民歌的特點。其方言屬中原官話信蚌片。“鳳陽話有4個聲調,陰平(調值212)、陽平(調值55)、上聲(調值24)、去聲(調值53)。鳳陽方言中保留了古入聲字。與普通話相比,鳳陽話發音短而促、平而直,凡是高平調的字音(55)一律降為低平調的字音(11)。”[5]在民歌演唱中若不這樣發音就會發生“倒”字。把握這些方言用語的特殊發音,努力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在掌握方言音韻上下功夫,可以使鳳陽民歌演唱的地域音樂特色更加鮮明,演唱效果更加突出。
(二)地方民歌的民族唱法,豐富了聲樂唱法的藝術教學
數千年燦爛文化和歷史的積淀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6]要想唱好民族唱法,向中國民間歌曲學習是必要條件。在教學《王三姐趕集》這一曲目時,重點介紹民族唱法。這種唱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它講究“以情帶聲”“以字帶聲”“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其音色純正、嘹亮、高亢,親切感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用民族唱法演唱《王三姐趕集》,先認真研究其曲式結構、旋律特色,進而認真解讀其歌詞含義、時代背景,體驗在20世紀50年代,剛解放時期的中國農村姑娘質樸、能干,對新生活充滿向往的思想感情。認真領會其情感要求和演唱效果,特別是處理好唱詞中的道白對話,營造出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音樂場景,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民族唱法的興趣。近年來,筆者嘗試將鳳陽民歌《大姐門口一棵槐》和《八段景》兩個曲目整理以后,由四個女生演唱,加進二胡、琵琶伴奏,在2016年5月的“滁州學院第七屆藝術周”上演出,收到良好效果。
(三)地方民歌的不同變體,深化了聲樂體裁藝術教學
體裁是指文藝作品的種類和樣式,聲樂體裁是指聲樂作品的不同種類和樣式。鳳陽民歌中的優秀曲目被音樂家們改編創作出了多種聲樂體裁,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內容和深度。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三姐趕集》這首民歌。《王三姐趕集》改編于鳳陽民歌《王三姐賣鞋》,在1955年全國群眾業余音樂舞蹈會演中一舉成名,風靡全國。此后成為中國經典民歌。不同表演形式的《王三姐趕集》不斷出現,使學生深化了對不同聲樂藝術體裁的認識,近幾年我在聲樂課堂中教學了女聲獨唱、男女聲二重唱、表演唱和無伴奏合唱的《王三姐趕集》。在教學女聲獨唱時,注意把握敘事性歌曲的特點,注意把握力度與速度的變化,注意用高位置來演唱高音,注意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淳樸音樂風格,盡可能完美地樹立起王三姐的典型音樂形象。在教學男女聲二重唱時,充分發揮男女聲的音色特點,兼顧戲劇性的感情抒發。在教學表演唱時,突出音樂情境的營造、人物對白的處理和形體動作的設計等方面,尤其注重音樂表演風格的提煉。在教學無伴奏合唱時,首先注意音準的訓練,以解決無伴奏的難題;其次注意各聲部音色的統一、聲部間的音量均衡。最后注意音色、音高、音量和音樂風格的融合,塑造活潑、充滿生機的音樂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演出活動,把這些不同表演形式的《王三姐趕集》搬上舞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是對不同音樂體裁藝術的深化理解,也是對不同音樂體裁進行比較教學方法的充分肯定。
三、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堂的現實性要素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民歌生存的社會基礎面臨著消失危險。娛樂形式的多樣化,民歌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亟待改變。”[7]地方民歌進高校,既豐富了聲樂教學,提升了學生的聲樂學術能力,又突出了民歌非遺保護,拓展了聲樂學術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民歌進課堂,促使高校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明顯提升
中國音樂學院的謝嘉辛先生提出“讓每個學生都會唱家鄉的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地方音樂的興趣、對地方民歌的熱愛,采用多樣、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把鳳陽民歌引入高校課堂,在滁州學院音樂學院已歷時多年,取得了諸多成果。筆者在致力于鳳陽民歌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感覺到學生藝術素質的明顯提高,比較突出的主要表現在田野調查和論文寫作兩個方面:田野調查的能力明顯提升。筆者多次帶領學生參加鳳陽民歌采風。先從閱讀相關文史資料、觀看相關演出視頻入手,豐富知識儲備;再到農村登門拜訪民間藝人,聆聽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曲目,增強感性認識;同時注重現場錄音、錄像以及對藝人生平、業績、藝術風格的記錄;回來再認真整理、記詞、記譜,形成完整的資料。通過多次實踐,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田野調查任務。論文寫作的能力明顯提升。聲樂專業學生的論文寫作原來比較弱。本人在引入民歌教學、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首先豐富其專業知識。開出書單,讓其認真閱讀并做讀書筆記。授課時注重基本原理、經典曲目、音樂名家、音樂流派和風格特色的介紹。其次提升其觀察能力。從同學之間的相互聽唱入手,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弄懂這是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欣賞名家的音像作品,研究音樂發展的有關問題。在對比、考察、分析、研究中提出問題,明確自己的學術研究重點和論文寫作課題。寫論文要從寫好觀點開始,從大學一年級就對學生提出要求,對于演唱的曲目寫一兩點體會。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文章觀點越來越明晰,論述越來越翔實,邏輯與結構都比較嚴謹,能撰寫有獨創性的學術論文,學術能力明顯提高。
(二)地方民歌進課堂,促使高校老師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多
在鳳陽民歌進課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們進行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教學設計,精選優秀曲目,編寫聲樂教材。根據鳳陽民歌曲目和音調特點,精選出有代表性的進行曲調改編和創作。一方面鳳陽民歌的曲目來自民間,內容上也良莠不齊。對曲目的選擇要去粗取精,內容不健康的要舍棄,內容健康、主題鮮明、旋律優美動聽的曲目才可以選入教材。另一方面按聲樂教學技能訓練的要求來選擇,巧妙地將適合換聲區、擴展音域、呼吸訓練等聲樂技巧訓練的曲目挑選出來,改編成練聲曲和歌曲。在把握正確科學的發聲方法基礎上開發鳳陽民歌特色音樂,將演唱技巧融入其中。鳳陽民歌被引入課堂教學,使與其相關的教學研究、學術研究不斷發展,相關的教學任務、研究課題和學術成果顯著增多。本人整理了多首鳳陽民歌曲目,進入聲樂課堂教學。挖掘、整理了明清時期流傳日本、至今保存在“日本清曲”中的《鳳陽歌》。2015年結合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教唱了《抗戰中的新鳳陽歌》,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并被中央電視臺拍攝的七集電視片《花鼓紀》收入。圍繞鳳陽民歌,筆者撰寫了《論鳳陽民歌的非遺特質和保護傳承———以〈王三姐趕集〉為例》《中國經典民歌〈王三姐趕集〉考述》等論文,主持了校級課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民歌研究”、滁州市社科聯課題“明代鳳陽民歌傳播中的官府行為研究”、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皖東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傳承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民歌’為例”等課題立項,還參加了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舉辦的“中國明代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明史研究會舉辦的“第十六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參編了《鳳陽民歌》一書。
(三)地方民歌進課堂,促使地方高校的教學改革力度明顯加大
技能教學、職業教育是地方高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必由之路。滁州學院對教學方向的調整啟動比較早,成效也比較好,畢業生就業率處于全國的先進行列。音樂學院教學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成立了與滁州本土文化密切聯系的研究機構,如鳳陽花鼓研究所、鳳陽花鼓藝術團等。2015年滁州學院鳳陽花鼓音樂研究所和滁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掛牌,2016年被命名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平時注重對學生強化本土文化教育,強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使其在畢業后能夠勝任基層的群眾文化工作、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工作。綜上所述,本文以鳳陽民歌為例,從教學、科研、社會傳承相統一的角度,探討地方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歷史性、藝術性和現實性要素,強化其在學生聲腔音調訓練、情感技巧把握和學術論文撰寫中的主要作用。對推進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發揮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曉婷.高校聲樂教學的地域化特色建構———以安徽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0).
[2]楊瑞.高師聲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9.
[3]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錢德蒼.綴白裘(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裘新江,周熙婷.鳳陽花鼓戲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9):23.
[6]趙煒民.探索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途徑[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02).
[7]趙艷艷.五河民歌引入音樂教育的策略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6(02).
作者:周熙婷 單位:滁州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