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聲樂教學美聲唱法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種類豐富的國家,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化底蘊,造就了造詣極高的聲樂藝術。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將傳統的說唱、民歌、戲曲等的藝術形式與歐美唱法相結合而逐步產生的別具一格的歌唱藝術。是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當前很多高校或藝術院校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都特別注重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力求將民族聲樂的有點和特長發揮出來,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
民族聲樂;美聲唱法;借鑒與融合
引言
我國的民族聲樂本身就是一種融合的產物,不僅表現了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也是對歐美唱法的借鑒和融合,無論在理論還是在技術方面都傳承和吸收了大量美聲唱法,這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不僅在理念、技藝、科研、表演等方面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也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的進步和發展。當前,很多高校都注重在課堂教學和實踐中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在咬字、氣息、共鳴等技藝方面進行借鑒,聲樂教學與歐美的美聲學派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對兩種藝術流派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一、民族聲樂教學在演唱技藝方面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一)氣息運用
無論是哪種唱法都特別注重對氣息的運用,在教學中民族聲樂的美聲借鑒體現在教學生深呼吸法,即深呼吸以保持氣息,利用肌肉群間的對抗給氣息提供支撐。實際演唱過程中注意氣息的流動性,使聲音平緩、連貫。現在很多教學會運用到當前比較流行的花腔唱法,也就是基本唱法上加花腔,主要就是利用氣息將各種情感、曲調表現出來,而花腔本省就是一種美聲唱法[1]。花腔的音調婉轉、纖巧,音域廣闊,技巧較多,聽來層次豐富、動聽悅耳,越來越多的民族唱法開始加入花腔唱法。
(二)共鳴技藝
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共鳴技藝的借鑒主要體現在混合共鳴技藝上。所謂混合共鳴就是演唱人員將各種共鳴腔體充分調動起來,腔體大小不同產生的音色和聲音的圓潤度不同,同時控制真假聲的比例,以此讓頭腔、口腔和胸腔達到混合共鳴的效果。例如,風格恢宏的歌曲《沁園春•雪》就需要運用到混合共鳴,這種演唱方式能夠將歌曲本身的恢宏氣勢和所蘊含的意義表達出來。當前,在民族聲樂教學中也非常注重對風格為細膩婉轉的歌曲類型的混合共鳴教學,根據歌曲的特點和混合共鳴的技藝進行調整,演唱效果同樣非常好。
(三)咬字技藝
通常我們認為美聲唱法中的咬字不夠清晰,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如果要借鑒起來比較困難,因為漢語的咬字習慣和意大利語的咬字習慣不同。但是,在很多演唱藝術家的實踐當中證明,這并不是一個問題。實際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咬清基本的意大利語中的字母元素,通過提起軟腭,后咽壁立起,形成穩定的腔咽。演唱時注意尋找高位置和共鳴,保持聲音的連貫和平穩,再逐步學會咬準漢字[2]。例如,最為著名的廖昌永先生的作品《母愛》,用美聲唱法唱出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感情和語言。
二、民族聲樂教學在理論和科研方面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我國的民族聲樂起源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伴隨著時展和歷史更迭,很多聲樂論著都是對當時生活的情景的闡述和記述,對歌唱技藝和發聲原理進行記載。例如,張炎的《詞源》就對當時的演唱內容、音律和咬字行腔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但是,我國的聲樂發展史并沒有系統的理論的研究,多為經驗總結。在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中,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注重借鑒美聲唱法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成果,從而完善和豐富我國的民族聲樂理論。美聲唱法的理論研究從十七世紀的巴西雷的聲樂理論和教學原則到十九世紀的德國醫生曼德爾的聲學理論,再到現代的先進科學儀器對人本身的腔體、聲帶等的精密研究和測試,都及時的跟上了時代的發展步伐和美聲唱法的歷史演進[3]。從對美聲唱法的經驗總結,到對各個發聲器官及其生理構造,演唱功能和特征,如何協調發聲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理論研究。這些研究和理論都極大的促進了美聲唱法的進步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的理論研究對這些方面是欠缺的,沒有完整詳盡的相關理論成果,民族聲樂對美聲理論和研究的借鑒是必然的選擇。我國聲樂教學的系統發展,以及高校教學體系的完善,都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在理論和研究方面的進步。尤其是在借鑒美聲理論方面的科研范圍和科研成果越來越多。例如,很多高校設立了聲樂理論研究基地,加強對聲樂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加大對美聲理論的研究和總結運用,促進中西方文化和技藝的融合。在對美聲理論進行借鑒和融合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我國民族聲樂的理論傳承和特點,注重民族特色和固有的演唱技巧理論,在此基礎上對美聲理論進行廣泛和細致的研究。如何將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演唱方式有效的融合,即使民族聲樂衍生自美聲唱法,其也有自身固有的技藝和歷史底蘊。這就需要理論教學人員和研究人員在深入了解歐美歷史沿革和美聲理論傳承的前提下,有效的融合進我國民族聲樂當中。
三、結語
我國民族聲樂種類多,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體現了我國歷史的悠久和多民族的特點。近年來,隨著社會民眾對民族聲樂的喜愛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完善,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形勢越來越好。由于民族聲樂是在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傳統演唱技藝的基礎上對西歐美聲唱法的借鑒,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美聲唱法在演唱技藝和科研成果上的借鑒與融合。只有深入了解和借鑒,才能既保持我國民族聲樂本身的風格和特色,又能融合西方先進的演唱方法,從而促進民族聲樂演唱水平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姜靜雅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文化館
參考文獻
[1]吳蕾.淺析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鑒[J].音樂時空,2015,12(09):123-125.
[2]徐金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教育廣角,2014,23(07):23-25.
[3]張剛.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5,05(17):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