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聲樂教學表演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高中音樂專業生聲樂教學中,要讓學生扎實掌握歌唱的技巧,同時還要掌握協調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在這些基礎上參加舞臺表演、演唱等訓練,才能真正培養出良好、自如的表演能力。
【關鍵詞】
聲樂教學;表演能力;訓練方法
我們認為歌唱能力包括:對聲音的駕馭能力、對歌曲的處理能力、情感表現能力、舞臺表演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這五種能力。本文從這五種能力出發,分析了每種能力在歌唱表演中各自的作用和意義,并提出了相應的訓練方法。
一、對聲音駕馭能力的培養
1、學生要了解發生的部位和發聲原理。
首先要了解人體用于發生的部位有哪一些?有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咬字器官、共鳴器官等等,為了使演唱者通過合理運用這些器官正確發聲,并且嫻熟地駕馭自己的聲音,應首先使其了解這些部位的生理結構及其在發聲過程中的作用和原理。
2、發聲訓練。
要使學生準確了解和掌握發聲過程中如何調動各個發聲器官以及掌握對氣息的運用和控制能力,并使其相互協調配合,均衡運動,進而逐漸使音域得到拓展,提升演唱的穩定性和流暢度。
二、對歌曲處理能力的培養
1、分析歌曲的內涵。
充分、深入了解歌詞的內涵,可首先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歌詞來使學生體會歌曲的內涵,另外,對于一些經典曲目,要進行分析其創作的歷史背景,進而更準確地把握歌曲的內涵,理解詞作者的生活態度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才能在聲音上、情感上對歌曲進行恰當準確的藝術處理。
2、體會歌曲情緒。
歌曲所蘊含的基本情緒包括:歡快的、深情的、贊美的、哀怨的等,一首歌曲情緒是抒發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過程,而歌曲的演唱則是對歌曲所蘊含情緒以及情感表達的再現。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要通過歌曲的內涵,旋律的起伏變化深刻理解分析,使學生準確把握歌曲情感基調以及歌曲中的情緒變化,在演唱中能夠準確、充分的表達歌曲的情感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
3、培養對歌曲的技術性處理能力。
所謂技術性處理是指在演唱者在聲音上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變化來更好地為表達和演繹作品。如果要表達歌曲歡樂的情緒就要運用比較快的速度來表現;表現歌曲中的戲劇化情節就要用較強的力度表現;用柔和、溫暖的音色表現寂靜、安詳、平靜的意境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耐心揣摩經典作品,并在平時的歌唱練習中用心體會,日積月累,長此以往能夠促進其對技術性處理技巧的嫻熟運用。
三、情感表現能力的培養
對情感表現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重情感表現力的教學,多多引導,讓學生耐心揣摩歌曲情感,充分領會歌曲內涵與意蘊,并鼓勵學生將歌曲情感與自身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相結合,進而提高歌曲的情感表達能力。
四、舞臺演唱能力的培養
舞臺演唱能力是歌唱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歌唱者不但要具備成熟的歌唱技巧,還能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帶動身體姿態、眼神、表情等等的變化。例如在舞臺上肢體語言、收視、面部表情、眼神的變化都要與歌曲的情感變化有一個協調完美的結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肢體語言、眼神、表情的的變化是歌唱者內心情緒的表達,是其被音樂所感染而自然流露出來的,而不是僵硬的、刻意、做作的動作。生動恰當的表情和姿態能幫助歌唱者對歌曲情感的表達,否則會適得其反。舞臺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積累和鍛煉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積累表演經驗才能獲得成熟的舞臺表演能力。因而教學中不但要注重歌唱技巧的培養,更要融入肢體語言、表情的鍛煉,平時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優秀歌唱家的舞臺表演進行模仿,更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舞臺表演實踐經驗,使其在實戰中不斷的積累經驗獲得提升。
五、心理控制能力的培養
歌唱的意志過程就是心理活動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運動過程。歌唱者在舞臺上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多學生在舞臺上的表現不及平時訓練是的一半,出現緊張、怯場,造成聲音發抖,氣息上提,情感表達更是不能很好的展現,只有充分做好對心理素質的調節和控制,才能展現出穩定的技巧和充分的情感,使整個歌唱過程流暢通達。對學生心理控制能力的培養應從日常歌唱練習中抓起。首先,要對學生的進步進行及時的表揚,并給予恰當的鼓勵,從而使其建立起對歌唱的自信,帶著輕松愉悅的情緒進行歌唱練習和歌唱表演;其次,在傳授新的歌唱技巧時要細致耐心,引導學生積極練習,循序漸進地掌握技巧,避免學生被看似困難的歌唱技巧所嚇倒,使其坦然接受挑戰和面對困難;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好歌唱表演這一鍛煉心理素質的良好時機,教導學生主動去適應表演場景和舞臺環境,做足練習和準備,表現出焦慮、緊張的情緒時要及時進行疏導。
六、結語
綜上所述,歌唱中的表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歌唱能力的培養既需要教師的積極鼓勵、耐心講解和指導,又需要學生的切身體會和充分練習,除此之外,為學生創造充分的舞臺表演機會也是促使其歌唱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
作者:張愛芬 單位:甘肅省渭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