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師聲樂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高師院校的聲樂課設置,一般為一年的集體課,學生入學專業、程度不同,“同等對待”,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主要的教學設計問題。面對集體大課,教學形式多為獨唱或是齊唱、合唱等,教學內容強調學生的發音技能與演唱作品流暢性,教學內容多為短小作品。課堂教授時間分配不均衡,過多的學習停留反復在西方聲樂技能學習上,導致學生聲樂學習認知單一性,認為聲樂學習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論知識,對歌曲的創作背景、風格、藝術特色等內容講授甚少,忽視了本土民族音樂文化、音樂作品文化內涵交叉滲透學習與學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養。技能小課學習,教學內容融入“聲情并茂”的藝術表演,教師與學生以突破技能技巧與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暢度結合考核評價標準進行授課。
高師聲樂教師過多強調“技”(身體機能)與“技”(表現力),忽視引導學生了解作品背景與含義,培養自身內在民族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可能“表錯情感”,不能引起聽眾的情感交流,導致作品的傳唱度小。音樂作品的自身多重創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內涵,演唱者的二度創作,聽眾的感受,再模仿的間接傳遞,流動性帶動藝術的發展,所以內部的文化才能帶動外面的發展。聲樂的學習應為知識與技能、綜合素養、個性的發展,技能的模仿學習,將共性功能強大,不利于個性的拓展;聲樂的表演應是內在的民族素養感知轉化為外在的“聲情并茂”展示,單一的炫技切斷了與聽眾的交流,阻斷了音樂的情感交流。雖然在高師音樂教育基礎課程中,開設了視唱練耳、自彈自唱、曲式分析、音樂美學等音樂要素的學習,但學科學習的單一性,學科學習缺乏交流,聲樂教師教學的忽視,導致學生聲樂民族素養發展不健全與缺失。聲樂教師教學任務的繁重,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觀念與內容陳舊,也是阻礙高師聲樂教學發展的問題之一。現階段的高師聲樂教學培養內容中忽視了學生的民族素養與綜合能力的結合,阻礙了高師聲樂教學的健康發展,導致學生聲樂民族素養審美的缺失,針對以上問題,呈現出高師聲樂教學中民族素養培養的迫在眉睫。
二、高師聲樂教學民族素養培養的意義
新課程標中強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基礎教育的影響中對學生構建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師作為基礎教育人才的培養基礎,應在課程中逐漸加強學生民族素養的培養,學生學習不同時代、背景、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可以加強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音樂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還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擴大藝術視野,體會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增進對其他門類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養的培養不是單一,快速的疏導,而是教學對象與實施者相互交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聲樂專業的培訓,不在單一針對聲樂理論的教授,更多是引導如何運用作品內涵認知去傳遞情感,通過了解作品風格、風土人情等民族與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積淀中沉穩提升,更直觀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養,逐步提升自我的聲樂演唱水平。
中華文化經歷了五千年風雨的積淀,音樂文化不僅蘊含豐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養。良好的聲樂民族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演唱者更好地詮釋作品,更能幫助演唱者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所以我們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創新與傳統要合理的滲透,從本地域熟悉的音樂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作品學習,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祖國,能以正確的認知觀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內涵,從熟悉的音樂作品學學習,學習可以再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讓學生在放松的學習氛圍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學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分析作品,讓學生內化作品內涵,不僅可以儲備不同的學習閱歷,在互動中可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教學相長,更好的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更好的詮釋演繹作品,達到教學的共贏目標。
文化的傳統與發展,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人與人互動的學習中得以傳播與實現的。民族的發展帶動的不僅是人口的延續,更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們的思想與文化認知,高師中的聲樂教學民族素養培養,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全面素質教育雙重的使命,所以對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聲樂演唱不應是單一的炫技無內涵的表演,應是好聲音與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體。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誡我們:“不要把時間當放在發聲練習上,要知道提高了綜合修養,聲音上也會提高,如果有了認識,即使走彎路也不會太遠。”豐富的人生閱歷、知識儲備、民族文化底蘊,才能心領神會了解他人之意抒發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導肢體與情感的二度創作表現,達到自身、歌曲與觀眾的和諧審美共鳴。
三、聲樂教學中民族素養培養的實施建議
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學科交叉發展成為主流的研究方向,傳統的學科面臨更新、多元化的研究體制。聲樂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應內在教學民族素養積累程度,只有加強兩者的融合發展,才能推動高師聲樂教學的發展,培養多元化師資人才,體現學科的真正價值。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素養,弘揚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學責任。那么如何將民族素養的培養貫穿于高師聲樂教學中呢?
(一)聲樂作品的選擇
教材的選擇要與時俱進、豐富多彩,應兼顧傳統與現代、中國民族音樂、地域文化音樂與世界多元文化的結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查閱了解該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含義、歌曲風格與藝術特色,以便于學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學習,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結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熟悉的地域音樂學習,拓展到不同民族語地方的音樂作品學習,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激發學生對民族與地方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的審美培養,構建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深入的認知感受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詮釋作品。
(二)和諧發展中的聲樂教學模式
轉變傳統高師聲樂教學觀念,將西方的技能理論知識結合本土的民族音樂與地方音樂文化的學習,創造出屬于中國特色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還原學生課程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傳統民族文化的創新與傳承。多元評價機制,推動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建立,關注學生技能的學習同事,延展學生的音樂民族素質內涵的學習。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特點構建聲樂課程群,加入地方性與民族文化引入課程,直觀的體驗。加強的聯系,深入到地方音樂文化采風,返校的民族采風展示,創編聲樂小品,實現學期聲樂教學觀摩,幫助、鼓勵學生多參加藝術實踐,巧妙設計民族元素實踐活動,把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相結合,創新藝術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創編,讓學生滲入體會,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溝通能力,同輩群體的感染式教學;多媒體教學,聲樂教學的拓展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曲式結構、地方風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發情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體化與學生本體結合。推動和諧發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發展。
(三)高師聲樂教師的自身知識建構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循環,良好的示范學生可以直觀的感受,可以說實施者自身的藝術底蘊與教學師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充實的教學內涵可以靈活應對不同學習時期學生的教學需要,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聲樂教師正視自身民族素養的培養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樂史、專業技能的學習的同時,還應該掌握現代教學技術,利用現代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綜上所訴,可持續發展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是在長期實踐探索中不斷需要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師聲樂教學中民族素養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融會貫通的西學中用,更多是在不斷學習中發展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應多要注重學生自身內在的民族素養文化的培養,真正成為音樂文化傳承與推動的人才。嘗試、實踐、創新良性循環,將聲樂教學從片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養的培養,順應社會發展中新型民族音樂人才培養的需求,促進高師聲樂教學的可持續模式構建。
四、結語
多元文化的發展的今天,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弘”的教育理念,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成為高師教學的首要任務。社會需求與人才實際情況的不和諧發展,推動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與演變從外而內滲透的變革,深入帶動我國傳統民族素養的發展。高師的聲樂教學作為基礎的必修課程,直觀立體藝術形式,更直接服務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這就要求高師聲樂教學,在重視技能教學的同時,更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民族素養培養。高師聲樂教學的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民族藝術內涵的培養,構建多元的教學評價機制,加強藝術實踐總結學習經驗,從而帶動高師聲樂教學方面的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多元實用性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作者:溫梅琴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