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美聲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當前隨著世界融合,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往來也日漸增強。美聲唱法也逐漸融入到我國的民族音樂中,推動了我國音樂事業的多元化發展。民族音樂和美聲唱法結合已經成為了音樂潮流,也是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方向。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在教學中實現民族唱法的美聲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對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聲樂教學體系,進一步推動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意義非凡。
關鍵詞:聲樂教學;民族音樂;美聲唱法
一、引言
當前世界呈現了大融合的趨勢,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也逐漸增加。音樂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加快了各國家地區的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碰撞。當前美聲唱法因其廣泛的影響力,作為一種文化藝術正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傳播與應用。隨著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也逐漸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其中我國的民族音樂已逐漸融入美聲唱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吳碧霞、黃英、廖昌永等人將美聲唱法應用于民族聲樂的演唱中,演唱的《小河淌水》、《黃河頌》等作品非常具有特點,受到了廣大聽眾的一致好評,這是美聲唱法融入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具體應用。在民族音樂演唱中應用美聲唱法成為當前民族音樂發展的流行趨勢,也是未來民族音樂重要的發展方向[1]。在這種大趨勢下,聲樂教學成為促進我國聲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當也需要注重將美聲唱法融入到民族聲樂的教學中,將兩者緊密融合在一起,進一步促進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本文就主要探索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差異性,以及民族唱法美聲化的重要性,如何進行美聲化教學等,以實現我國聲樂事業多元化發展[2]。
二、兩者的差異性分析
(一)“咬字”的區別
在演繹聲樂作品的時候,語言是作品歌詞內涵的表現,也是歌唱技巧運用的基礎,語言也是再現音樂風格特征的渲染手段。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漢字基礎上的,漢字的發聲是由唇、舌頭以及牙齒等多個器官共同配合而完成咬字的過程。民族聲樂非常注重“咬字”、“吐字”,要求“字正腔圓”。在我國的傳統聲樂演唱中,主要是采用“出聲——引腹——歸韻”這種方式來闡釋“咬字”的整個過程,講究的是咬字頭送字尾。美聲唱法是源自意大利的一種聲樂藝術,其發聲與漢字不同,是由“a、o、e、i、u”五個基本元音組成,并通過咽腔來形成元音。但是鑒于發聲部位周圍存在較多的軟骨組織,這使得聲音在咽腔部位的反射能力較差,使得美聲唱法的聲音在位置上居后。在咬字的習慣上也不同于我國,對聲音更要求圓潤、豐滿、共鳴。在唱法上采用開口法,主要是通過將牙關、口腔分開來實現正確發音[3]。
(二)氣息運用的差異
我國傳統聲樂的演唱注重氣息的運用,指出氣息是發聲的動力,“氣沉丹田”就明確表明了氣息的重要性,指出通過腹部式呼吸來調節氣息,運用該方式產生的氣息使得整體的聲音呈現出“輕、薄、亮、甜”的特征。美聲唱法主張呼吸是聲音背后的主要驅動力,呼吸的連續性是歌唱的重要部分,同時也要注意真假音的轉換。相比較而言美聲唱法則是采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在呼吸上有嚴格的約定,需要在句子結束后才能換氣,也就是所謂的連音唱法,在氣息上與我國不同,則是表現出“深沉、飽滿、靈活、彈性”。由此可見,美聲唱法與我國民族聲樂在氣息運用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三)共鳴運用的區別
我國的民族唱法中空腔共鳴技術較為常見的是鼻腔、頭腔共鳴,頭腔共鳴在戲曲演繹中最為常見。我國的共鳴腔體主要是以口腔前部共鳴為主,我國的民族唱法更為注重局部共鳴。而美聲唱法中最為普遍的使用真假音混合唱法來調動所有共鳴腔體,實現“全身共鳴”[4]。美聲唱法中通過真假聲混合唱法實現真聲與假聲的完美融合,而不會在演唱過程中出現破裂音,從而高度實現演唱聲區的統一,在這方面美聲的真假聲混合唱法優勢非常明顯。真假聲混合唱法將頭聲區、中聲區和胸聲區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僅局限于局部的共鳴而是整體產生共鳴,該唱法在聲音上產生的效果更豐富、更具有色彩性,使得聲音情感的表達更富有感染力與穿透力,這是我國的民族聲樂所沒有的。
三、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美聲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推動民族聲樂教學的全新發展
在傳承和保留我國民族聲樂精華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從歌唱技術來對美聲唱法進行借鑒,包括氣息、共鳴以及咬字發聲等,適當對肩頸部、下顎以及脖子等部位的使用方法進行調整,能大大減小民族聲樂的高音太過尖銳的問題,使得我們的民族聲樂在演唱方法上創新化發展,更增加了聲音的民族魅力。例如,在歌唱技巧中,歌唱者在演唱時采用美聲唱法往往壓低喉頭,保持聲音流暢與自然,有利于產生腔體的共鳴。在民族聲樂中運用這種演唱姿勢,可以有效地提高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我國民族聲樂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通過借鑒聲樂方法的發音,極大地豐富了聲源。展示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全面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事業的發展。
(二)有助于民族聲樂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發展
將美聲唱法引入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教學中來,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聲樂教學的手段,側重于應用型教學方法,例如在聲樂教學中需要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實現對民族傳統聲樂的輔助教學,來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同時引入教學實現民族聲樂美聲化,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發展,采用“一對一”以及“交叉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于演唱技巧的及時掌握,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除此之外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利用多媒體的特性,使得聲樂教學課堂更為生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對于演唱技巧的掌握,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素養。由此可見,民族聲樂教學美聲化有助于豐富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發展。
四、聲樂教學中加強民族唱法美聲化的建議
(一)加強氣息的訓練
無論是何種聲樂作品,在演唱過程中,氣息的掌握是表達歌曲內涵與情感的重要的手段。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控制氣息是十分重要的。常言道“不會呼吸的歌手不是一個好的歌手”,對此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中更需要注重對呼吸氣息控制的訓練,要做到氣息的收放自如。在保留傳統民族聲樂的具有特色的呼吸基礎上,加強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的訓練,將美聲與民族聲樂有機結合起來。在民族聲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要對氣息的使用予以特別的重視,利用氣息的支持對作品中的各種差異進行充分的調整,從而能夠將其更好地演唱出來,不同的格調和情感需要不同的氣息和技藝,這就需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對氣息的具體應用進行更加充分的把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聞花香”的方式呼吸,并用橫膈膜保持住氣息,實現氣息的充沛性與流暢性,為聲音的不間斷表達提供綿長的氣息支持。[5]
(二)注重共鳴腔體的應用
聲樂作品的演繹要求聲音豐富、飽滿,具有很強的色彩性,這是渲染歌曲傳遞聲樂作品內涵與情感的基礎,對于聲樂要求的實現主要是取決于腔體的共鳴與泛音音響。對于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時常常面臨著“聲區”與“換聲”的困擾,這實際上都是因共鳴腔體所引起的,因為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側重于“局部”共鳴,在“整體”上缺失。科學發聲要求調整各個共鳴腔體的協同振動,將振動共鳴融入歌唱中。美聲唱法中的混合發聲是解決“音區”協同,實現“音色”統一的根本途徑與手段。通過共鳴腔體的協同運用,可以讓聲樂歌唱者喉嚨打開,形成穩定的聲音通道,能有效避免傳統民族聲樂演唱中卡音、擠音等現象的產生,使得歌唱表演者的聲音更為圓潤與飽滿。此外,還能根據音高的具體變化,對共鳴腔體的大小和音色作出合理的調整。并且在改變聲音的條件下,可以有效地調整真假音實際運用的比例,從而達到“整體”共鳴。
(三)因“人”施教
美聲唱法對聲部進行了科學、詳細劃分,從而“因地制宜”。美聲唱法指出每個歌唱者在聲帶、共鳴腔體以及專業演唱技能的掌握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是因人而異的。對此在實際的聲樂教學過程中,聲樂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音色等特點對學生的潛力開掘,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我國民族聲樂的唱法不同,美聲唱法對于聲部有著嚴格的劃分,聲部的劃分有助于歌唱者通過聲部掌握提升歌唱水平以及演唱技巧,相對而言我國在這方面存在不足,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需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加大對美聲唱法融入的力度,實現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五、結語
當前呈現了世界大融合的趨勢,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日漸增多,音樂作為世界的語言也在融合一體化的環境下加快交融、創新發展,我國的聲樂事業也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美聲唱法也融入到我國的民族聲樂之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成效,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對此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聲樂事業,需要進一步加強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強化民族聲樂教學的美聲化是重要的發展途徑。本文主要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差異性進行解讀,并對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的美聲化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最后指出需要通過加強氣息的訓練、注重共鳴腔體的應用以及因“人”施教等方面來進一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聲樂教學內涵與理論,進一步促進我國民族聲樂向世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娜,郝寶珠.高師聲樂教學中關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鑒與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樂,2010,(9):59-61.
[2]吳曉.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比較研究[J].黃河之聲,2011,(1):30-31.
[3]馬雯.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路徑研究——以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為核心[J].大眾文藝,2013,(18):208-209.
[4]楊永剛.論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9):115-115.
[5]張剛.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5,(9):240-241.
作者:蔡楓丹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