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是兩種不同的歌唱形式,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使他們又有著相通的一面。探尋了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起源,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進行了對比研究,從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融合、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咬字方面的融合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互相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對比;融合
1、前言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是兩種風格迥異但卻內在相通的不同唱法,兩者的發源地也不同,產生的背景與文化各異,因此,在音樂領域中被分為兩種不同的唱法類別。民族唱法是我國經過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方式,而美聲唱法則源于西方,其中以意大利為代表,是極具特色與魅力的歌唱方式,目前極為受推崇。現今我國聲樂領域中,民族唱法在保留原有特質與魅力的基礎上,不斷融入和借鑒美聲唱法的優勢,從而促進民族唱法的提升與發展。現今很多歌唱家都會在演唱中將兩者巧妙的融合,借助美聲唱法的發聲方式來解決民族唱法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尤其是在中高音演唱時,借助美聲唱法能夠避免民族唱法存在的尷尬與不足。
2、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起源
2.1民族唱法的起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土面積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與此同時,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著較多的民族差異和特色。民族唱法與民族有關,是指我國各個民族人們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而逐漸創作出的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歌唱方式,同樣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各民族人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借助音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以及期望,經過代代相傳和演變逐漸發展成為今天所說的民族唱法。因此,民族唱法能夠較好的體現出我國民族的特點和差異,能夠反應廣大人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習慣,因此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族唱法可以說是凝聚著我國各民族極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演唱起來通常是較為質樸、生動活潑,飽含著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緒。起初民族唱法大多采用真聲演唱的方式,喉部比較緊,所以容易出現氣息不足的現象,流動性比較弱,呈現出的歌唱效果便是較為生硬和直白。自我國成立以來,各個文化領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音樂領域也不例外,民族唱法也快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民族唱法仍延續著自身的發音方式,同時把美聲唱法中的一些優點借鑒到民族唱法中,例如對假音的處理以及高音部分的歌唱,以便于歌唱家能夠自如的切換真假音,促使歌唱出的歌聲圓潤動聽,呈現出更好的表現效果。
2.2美聲唱法的起源
美聲唱法源自于西方國家意大利,意大利同樣也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美聲唱法歷經了悠久的歷史被逐漸改良和完善,形成了如今重要的歌唱方法。美聲唱法較之民族唱法在發聲方式上更具有科學性,比較關注在音域上的和諧與統一。在很久之前,在意大利就很盛行把詩歌與音樂結合進行表演,歌唱的內容主要包括史詩以及極具民間特色的傳說。在古羅馬年代,由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征戰,帝國領袖從殖民地區俘虜了很多比較優秀的歌唱家以及樂師,也帶回來很多極具價值的音樂文化典籍,這些音樂財富匯聚到一起為意大利的音樂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閹人歌唱家起初也是利用美聲唱法進行演唱的。這類型的歌唱家大多自小接受著極其艱苦嚴厲的訓練,因此他們在發音上更為靈活多變,對于裝飾音以及顫音等高難度唱法都有著較好的掌握。閹人歌唱家通常具有較高的歌唱技巧和水準,因此也將西方的聲樂水準提升了一個檔次,也促使美聲唱法的發展步入了一個高潮階段。歌劇是意大利人民的智慧結晶之一,大約在十五世紀時產生于佛羅倫薩,歌劇的出現也是促進美聲歌唱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美聲唱法在歌劇表演中得到了極大的利用和發揮。歌劇是一種集歌唱與表演于一體的演出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美聲唱法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并不斷的改良和進步,逐漸演變成既科學又具有欣賞價值的演唱方式。因此對聲樂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對比研究
3.1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呼吸方面的對比
結合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特點來看,民族唱法更注重氣息和咬字方面的和諧與統一,但美聲唱法卻傾向于看重氣息和聲音以及共鳴三者間的融洽協調。兩者的氣息都對腰部以及腹部力量有著一定的依賴,但是相較而言,民族唱法更多的是采用提氣收腹來達到協調氣息的效果,美聲唱法則主要借助腰及腹部的擴張來維持氣息的平衡。除此之外,美聲唱法通常會對歌唱者氣息的連貫有著嚴苛的標準,而民族唱法大多比較看重“氣口”,要求歌唱聲音的清晰和獨立。結合兩種唱法的成音效果,由于民族唱法大多氣息很淺,因此所呈現出的效果更加嘹亮高昂,能夠表現出較強的堅硬之感。美聲唱法則側重于將胸部呼吸與腹部呼吸兩者相結合,因此氣息呈現出的效果比較深沉,最終表現出的聲音效果更為厚重、飽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民族唱法在氣息方面稍遜于美學唱法,尤其是沒有較為科學的呼吸理念,也缺乏科學的指導,但其優勢在于對情感的表現較為豐富,表現方式也更為直接干脆。美聲唱法則借助科學合理的呼吸方式,能夠呈現出更好的表現效果。
3.2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對比
我國民族唱法的顯著特點便是能夠體現出廣大民眾的審美情趣,其發展也深受民歌的影響,發聲通常高亢、響亮以及甜美,主要的發生部位在胸腔前部,因此極具中國歌唱特色。美聲唱法相較而言則顯得更為含蓄,比較追求發聲的柔和、飽滿和圓潤,其發聲部位較之前者則更為靠后。除此之外,美聲唱法追求真假聲技巧的自如切換以及靈活轉變。借助真假聲的轉換能夠使得不同音區之間的轉換更加協調,達到和諧轉換的效果。與其相比,民族唱法則在真假音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同,對不同音色之間的差異也有一定的突出效果,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達到不同音色之間碰撞和對比的目的。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民族唱法在真假聲轉換上也逐漸向美聲唱法所看齊,兩者漸趨融合。
3.3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聲音共鳴方面的對比
我國的民族唱法受到民歌的影響,通常比較重視高聲音,主要借助頭腔共鳴來進行歌曲演唱。借助頭腔共鳴的演唱方式則會使得歌唱出的聲音比較集中,因此聲音顯得更為細膩和堅固,除此之外也使得聲音的表現力更強,較為高亢激昂。相較而言美聲唱法則傾向于腔體共鳴,而這種方式的重點在于把握聲音的高位安放,在演唱過程中能夠保持聲音處于較高的狀態,達到聲音飽滿而又和諧的效果。
4、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策略
4.1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呼吸方面的融合
我國的民族唱法歷來對呼吸的把控自成體系,一向也重視對呼吸的控制,然而在歌唱中發聲仍是緊繃的狀態,重視歌詞的發音而忽視了聲音的把控,有時過分在意喉嚨與聲帶部位的振動,使得最終呈現出的歌唱效果比較蒼白單調。美聲唱法則在歌唱過程中重視腔體的融會貫通,極為重視呼吸的把控,主張將歌唱聲音建立在氣息的基礎上,因此導致歌詞吐字模糊。現今我國的民族唱法便在發現自己不足的基礎之上,積極學習和借鑒美聲唱法的獨到之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與此同時,民族唱法也仍保留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學習了美聲唱法在呼吸控制上的技巧,科學的掌握了吐字和呼吸兩者的和諧統一方式,摒棄了以往歌唱在氣息方面的缺陷,使得聲音更加通透豐富。
4.2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融合
過去我國的民族唱法通常在聲音訓練方面過分強調對語言的練習,主張借助語言訓練促進發聲的訓練,因此,過分重視對歌詞的詮釋和表達,最終導致欣賞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高音等高難度歌唱技巧方面有著較大的問題。而現今民族唱法積極學習了美學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優點與長處,借助科學的呼吸方式以及對于真假音的處理方式,來降低或消除自身在發音技巧方面存在的缺陷。正如人們所知,美學唱法傾向于以一種放松自由的狀態進行演唱,與我國民族唱法相比較來看,這種歌唱方式能夠較好的降低發聲對于聲帶以及喉嚨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咬字發音,減少了發音器官的負擔。我國民族唱法和西方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和融合,促使民族唱法發音更加輕松自由,歌唱效果也更加悅耳,大大提升了其欣賞價值。與此同時,民族唱法仍保留著自身的一些發音特點和歌唱特色,較之未改變之前的傳統歌唱方式,表現力、感染力以及審美性得到極大的提升。
4.3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咬字方面的融合
我國過去的民族唱法注重聲音與情感的兼顧與表達,對吐字清晰的要求較高,甚至要求演唱者能夠做到每個字都能清晰的發出,咬字、發音的標準較高。因此,演唱者不得不在歌唱時通過口腔前部發音的方式來保障發音的準確性,用嘴唇吐字,也貼合了我國語言的發音特色,然而過分借助口腔發音會導致胸腔共鳴的減弱,最終發音會顯得不夠流暢和厚重,導致發音音量不足,缺乏穿透性。意大利語的發音特點導致美聲唱法對演唱咬字發音的要求沒那么高的要求,演唱者大多借助后槽牙吐字,大牙關節張開,保障發音的流暢和圓潤。因此,我國民族唱法便從這種發音方式中得到了靈感,借鑒了這種發音吐字方式,在不改變自身特色的同時,將以往的橫向吐字方式轉變成橫豎方式,從而促進發音的連貫、圓潤,彌補了自身的不足之處。
5、結語
自上世紀開始,美聲唱法逐漸從西方傳入我國,對我國的音樂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國傳統民族唱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我國聲樂領域的進步與發展。隨著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逐漸發展,二者也逐漸呈現出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態勢,兩者相互借鑒互補,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聲唱法更能夠展現出一種別樣的魅力。本文簡要的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起源進行了介紹,進一步對兩者的異同點進行了比較,并對兩者的融合進行了探究。
【參考文獻】
[1]易娟.淺談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J].大舞臺,2010(01)
[2]陳艷杰.淺析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與運用[J].成功(教育),2010(03)
[3]施啟龍.淺談美聲唱法與當代民族唱法的融合[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4]教真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共性與差異[J].音樂生活,2009(08)
作者:高淼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