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社會體育資源配置可行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的體育資源越來越具備社會性與公益性的特點,逐漸由校內使用拓展到社會共享,促進了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為高校體育資源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在對資源配置理論與體育資源的概念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服務的必要性以及在資源開放中所面臨的問題,探討了實現社會共享的可行性,并分析了相關的實現策略.
關鍵詞:
資源配置理論;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可行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會體育資源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高校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在高校發展的過程中體育資源也不斷累積與建設,已然能夠滿足部分社會人士的運動需求.因此開放高校的體育資源,使之面向社會而為大眾服務,能夠進一步提高校內體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
1關于資源配置理論與體育資源的概述
1.1資源配置理論
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的過程中必定會涉及到大量的資源,包括了人力資源、自然資源以及資本資源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進而會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經濟學就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如何以有效的使用方式來配置有限的社會資源,從而能夠長期、穩定地滿足人類的需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作為經濟學形成與發展核心內容,“資源配置”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已經得到了基本的完善,即是指:依據生產目標與生產物質的內在結構需求,從質與量等方面出發來對各項資源作出合理配比,使之能夠在生產中始終處于某種平衡的比例,以保證生產的有效性.而在“系統原理”中,又將系統中各要素的重組與變化而引起系統在結構、功能上發生的變化界定為“資源配置”,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符合資源稀缺性的本質規律.
1.2體育資源
高校是面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重要機構,因此其中的體育資源主要是社會性質的體育資源,即體育社會資源.體育社會資源性對于體育自然資源的一個概念,其中包括了體育人力資源、體育科技資源、體育物資資源以及體育信息資源.[2]其中體育人力資源是指具備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的人群,如體育教師等.體育科技資源則是在從事體育事業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科學技術,而體育物資資源是指在經過加工生產而被用于體育生產中的各類器材、設備、體育館等體育基礎設施.體育信息資源則包括了體育生產中涉及到了市場、產品、技術等各類信息資源.而體育資源面向社會的共享即是在維持高校體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上,將高校中現有的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實現高校與社會在體育領域的互動,使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性的需求,環節體育資源的稀缺現狀,進而達到全面建設的目的.在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并非是指將體育資源轉交到社會領域,而是在保證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開展,以促使同一資源在不同時段由不同主體使用.
2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服務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為國家體育事業服務的要求
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現代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在體育消費方面的需求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對身體素質的改善有更高的要求,這就為我國體育事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也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健康主張,致力于通過大眾化的運動來有效改善國民的身體素質,而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對國家體育事業作了新的部署,將之上升到了戰略發展的高度.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社會性的體育資源需求較高,而現有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需求,將高校體育資源向全社會開放,能夠有效地緩解社會上體育資源緊張的局面,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為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而服務.[3]
2.2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要求
隨著“全民健身”主張的普及與推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運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近年來,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飲食方式所導致的生理疾病也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腫瘤、癌癥等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這就使得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當前,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都開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相應的健身計劃,以改善身體狀況.但是由于社會上體育資源的缺失,導致許多居民在健身時缺乏科學性,僅僅是在社區、公園、住宅附近開展一些簡單的鍛煉項目,成效不佳.而高校不但具有優秀的體育教師資源,還擁有足夠的運動場地與健身器械,這些體育資源在非上課時間的利用效率低下,與其將之放置,還不如實現社會共享,從而滿足社會大眾的健身需求.
2.3是促進社會健康文明發展的要求
體育是強國的源泉,國民的身體素質與社會發展水平的是相適應的,能夠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為社會進步注入新鮮的活力.因此,通過對高校體育資源的向全社會的開放,能夠滿足更多居民的運動需求從而進一步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民族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高校體育資源的共享并非是簡單地將運動設施向社會開放,而是要在滿足民眾健身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全民建設”的理念,并為民眾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從而有效地提升居民的滲透素質,從而保證社會的健康文明發展.
2.4是體現高校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的要求
高校內的體育資源大多是由政府、社會企業或者個人出資修建的,其本身就具有公益的性質,屬于教育福利事業的范疇.盡管這些體育資源建設目的是為高校的體育教育而服務的,但是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受益者的范圍應當進一步,要實現全民共享,為有健身需要的居民服務,從而體現出高校的公益性質與社會價值,有利于學校良好形象的建設,同時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3高校體育資源在社會共享中面臨的問題
3.1共享程度有限
當前,在政策的影響下,許多高校都逐漸將校內的體育館等運動場所向居民開放,但是卻僅僅局限在物資資源的開放.沒有在體育人力資源、科技資源、信息資源等方面實現共享,沒有做到全面型地開放,導致了共享程度有限.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健身需求,同時也不利于對其他體育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政府政策的目的存在著偏差,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果.
3.2可能滋生一定的治安問題
高校中的體育館、健身房等大多都設在校園內部,如果擴大這些體育資源的使用范圍,就涉及到了大量的校外人員涌入.而這些校外人員素質不一,有的人員甚至可能存在著偷竊、損壞校園設施等不法心理,這就可能滋生一系列的校園治安問題,同時也可能會對在校學生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不利于高校正常體育教學秩序的維護.因此,盡管達到了資源有效利用的目的,但是卻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也是許多高校不愿開放校內體育資源的重要原因.[4]
3.3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受眾不相適應
高校中的各項體育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學校的體育教學而服務的,因此在最初的設計中往往從學校與學生的角度來進行設計與建設,體育館容量有限、健身器材多是適合年輕受眾的.而當前大多具備健身意識的社會人員多是中老年人,因此可能存在著資源與受眾不適應的情況,從而影響資源的利用效率,甚至還可能因為健身器材的使用不當而造成使用者身體的損害,得不償失.
3.4校內體育設施損壞嚴重
一方面,體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就會使得學校現有的體育器材、運動場所等硬件設施的使用頻率提高,在長時期的使用中會加劇這些體育設備的磨損程度,影響其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到校健身的校外人員在個人素質方面存在著差異,其整體素質是不如高校學生的,因此在體育資源的使用方面較為隨意,且不注重對健身器材的保護,提高了設施的損壞程度,甚至可能存在人為破壞的情況.導致學校在設施維護與更新方面的資金、人力投入更大.再加上高校并非是盈利性質的機構,因此經費是有限的,不利于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
4高校體育資源實現社會共享的可行性探討
4.1政策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在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就提出了“整合校內體育資源,加大開放力度”的相關政策,加大了學校體育資源的建設并為社會共享的實現提供了政策依據.其次,在我國1995年所頒布的《體育法》中,明確規定了具有公共性質的體育設施應當面向社會服務,為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條件,同時針對學生群體、老年群體以及殘疾人群體還設置了相應的優惠,為提高公共體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在進入到21世紀之后,我國政府更加注重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如《關于加強城市社會體育工作的意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來擴大了校園體育資源的應用范圍,并在《教育法》中也作了規定,要求高校積極開放校內體育資源,為社會群眾的建設創造條件.[5]
4.2高校方面的可行性
(1)從物資資源來看,根據我國于2014年對全國體育場地的普查結果,其中高校的體育場數量為4.79萬,占據了所有體育場地面積的4.1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體育場地資源方面十分豐富,且其環境干凈舒適,適合體育活動的開展.再加上每個學校在體育設施、健身器材方面都有專門的款項投入,因此體育物資資源豐富,能夠滿足社會共享的要求.[6](2)從人力資源來看,所有的高校都開設有體育課程,而有的高校有專門設置了體育專業,因此每個學校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體育教師.這部分教師群體往往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與體育技能,在體力與精力方面也較之一般的教師充沛.而大多數的體育運動都應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缺乏科學性的指導,不但會影響健身的效果,嚴重的還可能會導致受傷.而高校中的體育教師恰好符合專業教練這一職能,可以為到校鍛煉的群眾提供有效的指導.(3)從時間安排來看,高校體育課開展的時間幾乎都是在白天,因此各項體育資源如物資資源、人力資源等在教學之外的空閑時間是較多的.要促進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應當對時間進行合理地調整,在資源閑置的時間中面向社會開放,這樣既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能滿足社會的健身需求.(4)從高校建設來看,將現有的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實現社會化的共享,其不僅僅是順應政府的要求,同時也符合高校自身建設的利益.一方面,校內體育資源的共享可以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有利于良好形象的建設.另一方面,在共享的過程中,學校所提供的服務都是有償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創造收益,并增加一些校園崗位,為有需要的學生與教師提供兼職機會.
4.3社會方面的可行性
當前,我國常常參與健身的人數已經接近4億,在總人口數量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健身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中現有的體育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因此開放高校體育資源,同時也是社會群眾的要求,具有現實意義.
5優化高校體育資源配置的策略
5.1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
高校中本身就是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再加上其各項體育資源的具有公益性質,這就使得在對其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中不能以市場化的手段來加以管理,但是場地與器械在使用中會涉及到損壞與維護的問題,這又導致高校不能推行全免的政策,需要保障自身的經濟利益.因此在促進高校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則需要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在基本保障學校利益的基礎上體現公益性,設置較為低廉的價格,從而為社會居民而服務.通過費用的收取,不但可以為學校體育資源的維護提供資金,也可以規范校外人員的使用行為,避免出現人為性的破壞,以免遭遇索賠機制.[7]
5.2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盡管高校中擁有較為豐富的體育資源,但是由于學校的位置是一定的,再加上校內容量有限、健身器材有限,因此只能滿足一部分社會群眾的健身需求.為了進一步擴大社會共享的程度,學校還應當重視與教育部門的聯系,利用政策的優勢向有關部門申請更多的資金支持與技術支撐,進一步豐富學校中的體育資源,建立多元化的運動設施,既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也可以為大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建立“校企聯合”的合作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增加在體育資源建設方面的投入,從而建設更加完善的體育資源,為資源的配置奠定良好的基礎.
5.3加強專業指導員的培訓
當前我國具備專業資格的體育指導員數量較少,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導致了許多健身活動的開展都具有盲目性,不利于健身效果的優化.高校作為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基地,能夠為體育指導領域輸送更多的人才資源,因此在體育資源共享的過程中,學校還要重視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由本校體育教師作為主體,并積極吸納社會上的健身指導、健身教練,使之共同為校外居民提供合理的指導,以保證社會共享的有效開展,進一步優化體育資源的配置.
5.4重視與社區之間的合作
在利用高校體育資源的校外人員中,多是離學校與健身場所較近的社區居民,因此學校可以根據這一受眾特點,加強與社區之間的合作,以居委會為管理主體,對有需要的社區居民以分組的模式進行統一地登記與管理,合理安排人員到校健身的時間,并根據個人的健康登記情況由專業教師對有需要的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制定科學的健康計劃,從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能夠使校外人員對高校體育資源的使用變得更加統一有序,有利于社區、家庭與高校三方的共同發展.[8]
5.5建立多元化的資源利用模式
高校體育資源眾多,且類型不一,為了擴大其利用范圍、吸引更多的受眾,學校應當致力于多元化的資源利用模式建設,通過與學校附近的社會單位、中小學校的聯系,為其提供開展各項活動的場所,例如職工運動會、中小學運動會等,將本校的體育場地出租以提高利用效率,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拓展收入渠道.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開設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培訓班、夏令營、舞蹈班等,提高資源共享的力度,從而體現出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為良好形象的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
6結束語
在“全民建設”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現有的公共體育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而各大高校中擁有豐富的體育資源,且當前在其校內利用效率不高,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將這些體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促進資源在社會中的共享,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各項體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設.因此,高校應當在資源配置理論的指導下,認真分析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認識到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共享策略,最終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促進社會與高校的共同發展.
作者:梁洪濤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鄭小鳳,張朋.普通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機制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03):26-27+35.
〔2〕房亞.資源配置理論下體育資源及其社會共享探討[J].成功(教育),2013(11):281-282.
〔3〕但鴻江.淺談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資訊,2015(14):210.
〔4〕田云平,李春月.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析[J].高教學刊,2015(15):48-49.
〔5〕崔紅艷,范朋琦,陳建新.關于高校體育社會服務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展望,2016(05):340.
〔6〕呂崇東.關于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探究[J].運動,2015(20):8-9.
〔7〕胡南,沈會武.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的運行機制與發展模式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13):228.
〔8〕陳光濤.基于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化的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