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指導與管理社會體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體育需求日漸旺盛,人才需求缺口加大。據石巖推測,21世紀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將達到500萬以上。與此同時,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教育部在1998、2012年分別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第三次,第四次修訂,其中“社會體育”專業在第三次修訂中得以進入國家認定的專業目錄,并于第四次專業目錄修訂中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面對這一有利時機,全國許多本科、專科高校適時地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圖擴大辦學規模。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從1994年天津體育學院1所,發展到2000年的30所,再到2014年的249所(以上數據不含高職大專的119個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也由此規模不斷擴大且區域分布愈加廣泛,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占全國本科高校總數(1186所)的20.99%。各高校根據學校自身特點,依據社會體育領域中的不同需求,從不同就業方向設置了該專業,涵蓋了體育、醫學、建筑、民族、理工、師范、農業、林業、綜合等類型,其中12所高校屬于211國家級重點高校,其它均為省屬一般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布不均衡現象。整體來看,全國本科高校數為1186所,各省市區平均高校數為38所,開設該專業的高校省域分布平均數是8所(實際平均數是8.03,這里考慮實際取整數8),達到或高于8所高校的省份是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17個省市自治區,占比54.84%;沒有達到平均數的省份分別是北京、天津、內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海南、重慶、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占比45.16%;其中,設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高校最多的省份是廣東和四川,達到17所;僅青海為0。為了進一步說明該專業分布的區域不均衡現象,研究參照國家統計局劃分的三大經濟帶,將全國31個省市區劃分為東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3個區域,分別比較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分布情況。東部地區GDP總量占全國比重為55.45%,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41.48%,本科高校數占全國本科高校數的比重為46.29%,83所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占全國33.33%;中部地區GDP總量占全國24.55%,人口占全國的31.49%,本科高校數占全國本科高校數的比重為29.51%,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有95所,占38.16%;西部地區GDP占全國的20%,人口占全國的27.03%,本科高校數占全國本科高校數的比重為24.2%,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有71所,占全國的28.51%。從表1和圖2可以看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等人口眾、高校多、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的影響因素及區域差異測度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嚴格遵循教育資源分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經濟學規律,而出現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實際上,針對教育資源區域布局的研究,許多學者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前期研究工作。如邱均平、溫芳芳(2010)研究認為,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人口等多因素綜合造成,其中歷史、經濟、人口是主要因素。趙宏斌(2007)等人通過對比美國高校的區域分布認為,高校的區域分布主要受到人口和GDP的影響。岳昌君(2003)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教育資源分布有顯著影響。鮑威、劉艷輝(2009)利用1993—2005省級面板數據,認為區域間高等教育資源分布受財政投入、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具體到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來看,石巖、舒宗禮(2008)指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設置要適應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庹權(2010)通過分析《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指出社會體育專業培養要與人才需求接軌。李如喜(2014)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適應健身市場需求。此外,區域擁有的高校數也會影響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區域分布。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歷史地看待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區域分布。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已有200多所大學,主要分布在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全國性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新中國建立后,這些高校雖然校名、規模和性質幾經更替,但大多數地理位置沒有變。與此同時,政府也按“六大行政區”調整了我國高校的區域布局,形成了6大高教集中區———華北京津、東北沈陽、中南武漢、西北西安、西南成渝、華東滬寧。雖然后來幾經調整,但基本格局沒變。這種布局造成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自然,高校在為了擴大辦學規模,迎合社會體育需求的時候,就會在某些地區出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集中的現象。上述教育學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高校數量、人口、經濟等指標來反映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的影響因素,本研究認為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符合教育經濟學規律。
作為高等教育資源的具體專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設置不僅受到高校數量、人口、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自身行業發展的影響,即學者們所指的———與社會體育發展需求相適應。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四類指標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的影響,我們將這四類指標與設置該專業高校的數量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兩者的相關系數來驗證這些指標是否可以作為該專業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選取本科高校數量、人口、經濟、社會需求四類指標來考察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區域差異。為此,我們將人口以“常住人口”為衡量指標、經濟以“GDP”作為衡量指標、社會需求以“居民消費支出、晨晚練站(點)每天相對穩定的活動人數”作為衡量指標。并將對區域的研究范圍限定在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數據來源于體育事業統計年鑒(2013)、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2013)。其后,將指標數據導入SPSS11.5進行相關分析,經檢驗各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對其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設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是與區域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上是相符的。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與GDP水平的相關系數為0.559,與常住人口數的相關系數為0.812,且P<0.01,這說明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與人口、GDP指標在統計學意義上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由此驗證了學者們———高等教育資源布局受人口和經濟因素的影響的結論,說明在整體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區域分布是相對匹配的。有意思的是,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與所在省份的本科高校總數的相關系數高達0.637,且P<0.01,這說明在本科高校集中的地區設置該專業的高校較多。但這很容易造成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所在省份由于歷史原因高校數量眾多,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多就會造成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在后發省份,有著巨大社會體育需求的省份卻難以得到有效供給。從社會需求來看,設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數與居民消費支出相關系數為-0.154,P=0.409>0.05,在統計學上無意義;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與晨晚練站(點)每天相對穩定的活動人數相關系數為0.219,P=0.237>0.05,在統計學上無意義。這表明指標間并無明顯線性相關關系。究其原因,三個指標中某些指標存在許多異常值,即在某些省份經濟仍欠發達,經常性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不多,社會體育消費還未達到一定水平,設置該專業高校的數量過多。如東部地區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也是我國高校集中地,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卻只有3所,而中部地區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經濟發展一般的省份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數分別為17、15、16,西部地區的四川開設該專業的高校達到17所。顯然,這不是合理的布局,局部地區存在著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配的現象。所以,該專業的布局與數量多少另有其它原因。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情況
教育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而教育資源的失配則會造成資源浪費,社會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設置來說,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的直接后果就是該專業的發展規模供大于求,造成學生就業難。這是為擴大辦學規模的短視行為,是一種無序競爭,對體育事業及專業自身的發展一定程度產生了消極影響。前文已分析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的影響因素,并探討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分布的區域差異性,但這僅僅是從整體上作了論證,尚未判別具體省份匹配情況。為此,我們還需做進一步討論。參照陳希、樊治平(2013)多指標雙邊匹配決策方法和王賢文、劉則淵、姜熙華(2007)關于科技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匹配指數方法,考察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情況,采用地理聯系率來進行評價。地理聯系率反映了兩個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聯系情況,一般被用來衡量產業集群與地理集中情況。如果兩個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比較匹配,地理聯系率就高,反之則相反。1)在“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廣西、四川、河南、云南、黑龍江、陜西、吉林、山西、遼寧、新疆、西藏、寧夏、海南”等17個省市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體育需求相對滯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顯得領先。從高等教育資源集約利用和提高效率的角度,該專業在這些地區需要縮減專業規模,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2)在“上海、內蒙古、天津、安徽”等4個省市區,經濟發展相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領先,但社會體育需求現階段不夠旺盛,該專業的發展能滿足現有需求。由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人們消費需求結構的改變和體育健身觀念的增強,在未來社會體育需求出現增長,需要增加該專業的供給;3)在“河北、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北京、福建、青海、甘肅、重慶”等10個省市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體育需求都領先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在這些地區亟需擴大該專業的規模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4結論與建議
我國本科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經過20年的發展,在區域分布上基本上符合教育經濟學規律,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但從單個區域來看存在著兩者失配的問題,超過1/2的省市區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領先,約1/3的省市區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滯后,僅約1/8的省市區基本上匹配。針對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統籌規劃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區域布局,使專業的發展能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專業發展的動態評估機制和退出機制,對于專業領先的省市區,需要控制規模;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領先的省市區,要努力擴大專業發展規模。
作者:張紅艷 單位: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