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創新實踐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強化實踐教學環節”。[1]報告中提出,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目標開啟新征程,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黃淮學院“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教學過程中實踐實訓研究,建立企業、行業人才培養基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學校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專業結構,探索了一條應用型特色發展之路。認真落實“四個回歸”,逐步推進“四新”建設,創新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制,全面培養“知行合一、能力為本”的育人文化。先后被評為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首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十三五”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工程。承辦了六屆教育部“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國際化平臺。
1專業定位與歷史沿革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立足中原經濟區,培養適應體育社會化、產業化需求,具有社會體育基本理論、技術、技能,能在休閑運動、健身俱樂部等領域勝任健身咨詢、技能指導、大眾活動組織管理和經營開發、國民體質健康評估、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工作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應用型人才。1994年為體育專科,2005年體育教育本科(社會體育方向),2008年社會體育本科專業開始招生,后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2012年該專業獲得黃淮學院校級人文重點學科,2013年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2.1專業聚焦社會體育運營、管理,對接專業認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聚焦社區體育和體育企業運營管理,圍繞培養“專業指導+管理理念”綜合應用型人才,堅持“學生為本、技能為先、專業精準、持續跟蹤”發展理念,建立“跟蹤、評價、反饋、改進”質量監控體系,以體育社會化發展所需要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和創新能力為主線,開辟了社區體育指導、健身俱樂部指導和體育經營管理方向培養思路,融會課程導向、專業技能訓練、實踐能力培訓、校企合作等多重培養機制,以“思政+通識+專業+方向”深度融合的課程模塊,形成“德育人、強基礎、重創新、專精廣能”的特色培養模式,提升專業與社會發展、行業需求的符合度、能力社會認證度。依據學校辦學定位,突出實踐教學的應用型,對比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兩版培養方案均采用“3+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第一學年至第三學年在校學習,第四學年為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撰寫答辯(見表1)。結合學校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塊,由原來2016版的社區體育、大眾健身兩個方向,變更為社區體育指導、健身俱樂部指導、體育經營管理三個方向,依據學生興趣愛好,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最終做到學有所用,突出人才培養的系統和全面性。從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發現,尤為突出的是學生在校期間(第一學期除外),課堂教學周,由原來的18周,減少為每學期16周,每學期增加了兩周的學生專業綜合實踐、實訓周,期間學生將進行運動技能與體能訓練指導、教學技能指導與實踐、社會體育指導與競賽組織、專業綜合能力指導及社會體育調查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進一步加大突出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
2.2聚焦社會體育發展趨勢,加強應用型課程建設
依據社會體育新行業、新模式、新產業、新崗位的要求,聚焦應用型課程建設,堅持立德育人,結合能力需求、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有機統一,優化基礎課程,增加社會體育發展前沿內容,增大實踐教學比例,以微課程組成課程群,提高了課程實施在知識性、技能性和行業需求的統籌與整合。建立了校內教學訓練、行業實踐實訓、社會考核認證為一體的專業技能途徑,加大了實踐實訓能力的培養。課程是高校教學建設的基礎,課堂是課程建設的“最后一公里”。依據辦學定位,課程設置突出應用和實用性,加大應用型課程建設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探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與手段,大力發展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的建設,依托學生未來崗位設置進行教學和考核評價,強化學生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依據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管理、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3整合校企合作育人資源,拓寬實踐+創新創業平臺
優化整合校企合作育人資源,拓展“北上廣”實習基地優勢資源,按照“厚基礎、強能力、重融合”原則構建高校、俱樂部、社區指導三方協同的人才輸送模式,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共建實踐基地、師資隊伍,校內教師定期進駐合作單位進行專業實踐指導,與合作聯盟單位共同執行實踐、實訓計劃和畢業論文設計一站式的服務育人制度。優化實踐實訓環節,強化夯實“3+1”人才培養模式中“1”的實施效果。[3]鞏固提升校企合作和實習基地訓練、拓展實踐+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通過開設職業教育與創業創新指導,培養和推動學生實踐創業能力。近年來,學生在各類專業學科技能競賽中獲獎353項,用人單位反饋90%畢業生能與企業崗位有效對接,學生畢業三年后,81%成為行業中層技術骨干。
2.4強化專業技能創新,塑造社會體育專業特色
依托民族體育訓練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保護培訓基地,強化專業技能創新。紅拳在我校形成了以“打、練、養、修”為一體的文化傳承理念與教育模式,以學術挖掘研究、公益培訓、教學傳承等有利形式得到發揚和傳承。在基本技術、技能掌握的基礎上,優化篩選優勢項目,納入院級公選課,做實“教、學、練、賽”一體化的長效訓練機制。構建民族體育—文化挖掘—專業技能實訓與創新,每年定期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展演大會,呼吁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開展學生體育技能、裁判與賽事組織等培訓,提升專業認證資質,塑造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特色。
3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策略
3.1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開設是追尋新時代社會經濟、精神文化和健康體育發展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培養體育專業學生創新體育精神和實踐能力。做好課程思政,在專業和實踐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體現出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精神;堅持“體育文化—項目指導—社會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提升體育服務育人根本特點,發展社會體育“社會性、實踐性、服務性”的優勢。
3.2加強師資隊伍培養,助推基層教學組織建設
堅持“立足行業、加強實踐、注重實效”的建設理念,完善提升團隊師資隊伍。通過分階段、分層次、全方位實施師德建設,采用內培外引、團隊培育、骨干進修、外出實踐等形式進行師資隊伍的培養提升,大力發展雙師型師資,加強師資隊伍的質量建設,逐步形成結構相對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在專業內建設教研室、課程組、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以教研室、課程教學團隊為單元,圍繞應用型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開展教研活動,推動專業內涵建設。完善基層教學組織規章制度,明確責任,強化考評,將考核結果應用到教師的評先評優中。堅持常規教研與專項教研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通過教學活動中心、課程教學團隊、實踐實訓指導組等推動相關組織建設。
3.3強化教學質量,優化保障機制
根據人才培養定位、行業需求和專業特色修訂《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標準。定期采集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要求,常態化跟蹤畢業生發展狀況,根據信息反饋,持續修訂完善相關制度、優化課程、突出實踐、改革教學,滿足行業新需求。建立“學校+院系+教研室”三級聯動運行機制,通過“目標、過程、監控、考評、反饋”等相關管理過程,形成動態監控管理。[4]采取日常教學檢查、實習實訓檢查、畢業論文檢查,考試環節檢查,學生科研立項、學術講座等實現三級督導監控,促進優良教風、學風形成。建立健全管理與激勵機制,積極開展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改立項、教學成果評審,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推進教研,深化教學改革。采用任務驅動模式,開展多運動項目長效訓練,以訓促教,以賽促教,實現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訓練“一體化”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及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
3.4重實踐、強技能、創金課,塑造新時代專業人才
作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注重職業通用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構建,引用新方法、新手段進行課程改革,打造一師一金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實現畢業與崗位無縫對接;優化夯實產學研基地、實踐實訓以及畢業生就業基地建設,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拓展專業實踐教學,在社會中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加強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強化第二課堂,學生創業基地;通過創業大賽、學生技能基本功大賽、項目模擬經營大賽、案例創作大賽等引導學生走向市場、走向企業、走向社會。
3.5推進專業能力認證,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
體育職業相關認證體系融入學生能力培養與考核,把社會實踐實訓中所獲得的職業能力相關認證資質引入教學評價體系。[5]評價課程成績可采取“理論、技能+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做法,鼓勵學生利用所學技能,考取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裁判員、健身教練員、運動營養師等行相關業職業證書,增加就業競爭力。構建多元創新的實踐教學評價模式,形成學校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作者:張建華 肖亞康 單位:黃淮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