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賞識教育德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賞識教育以激勵為主要手段,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重視德育實踐,堅持長期性和反復性;正視差異性,因材施教;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教育合力三個方面,對賞識教育在德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
賞識教育;德育;中學;激勵;成長
賞識教育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禮記•學記》,該書中有關于“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的記載。《左傳•襄公十四年》也提到了賞識教育的概念,“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此句中的“賞”即賞識的含義。在近代,賞識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陶行知先生關于“四塊糖的故事”就是推崇賞識教育的生動體現。周弘對于賞識教育的成功實踐,促進了賞識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本文基于在中學德育工作中的實踐,提出有利于德育創新的有效策略,以期對賞識教育的引入發揮有益的作用。
一、重視德育實踐,堅持長期性和反復性
一是多組織積極、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開展文化月、運動會等文體活動,邀請社會各領域的優秀人士來學校做報告,組織學生春游、參觀科普展覽、觀看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開展植樹活動、敬老幫扶活動等。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還可以在接觸社會的同時受到精神的洗禮。因此,作為德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汲取營養。二是要堅持實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識通過日積月累才能獲得,同樣,社會實踐活動也需要長期開展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形式主義要不得,半途而廢也不是該有的姿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的實效。另外,對待學生要樂觀、有耐心,學生需要的是關懷和愛,而不是訓斥和責罰。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對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有礙于孩子的發達。那種大發雷霆,嚴厲懲辦,灰心喪氣,厭煩學生、斥之為“心理不健全”不堪造就的態度與做法,只能危害工作,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正視差異性,因材施教
賞識教育是承認差異、提倡個性發展、因勢利導的教育。現在的中學生是個性張揚的一代,是有個性、有獨立自我意識的群體。中學時期是學生個性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學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制定有差異性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傳統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生現實的心理特點,唯有因人而異的定制式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模式。上學期有一個新學生轉到班級,剛來的時候看著很老實,不愛和別的同學交流。過了一段時間,頻頻有任課老師反映他不遵守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他變成了老師眼中所謂的“問題學生”。一開始覺得很奇怪,于是找他談了幾次話。他每次都是一言不發,仿佛聽了進去,可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沒有絲毫改正。他一定是經歷了某些事情或有某種說不出的難言之隱,該怎樣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呢?一次在課堂上,叫他起來回答問題,答完后隨口說了一句“你很棒”。萬萬沒想到,從那以后,他像換了個人一樣,嚴格遵守課堂紀律、踴躍回答問題、學習成績排名也在班級遙遙領先。并不是那一句“你很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是老師賞識的眼光,幫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從那以后,更多地從欣賞的角度默默關注他,并適時地用贊賞的語言激勵他。他也沒有讓人失望,成了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
三、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個整體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同樣,賞識教育也不例外,單靠學校的德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和社會也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共同形成賞識教育的氛圍。學校在德育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賞識理念的運用自不必說,家長也應當擯棄傳統落后的教育思想,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讓孩子在輕松、向上的家庭氛圍中快樂成長。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社會意識形態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或正面或負面,都是無法避免而必須正視的。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負面因素的干擾,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社會更要重視積極教育思想的傳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就賞識教育的實施效果、改進方法向家長進行反映,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協作,共同探索合理有效的賞識教育法,加強賞識教育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形成健全人格。“潤物細無聲”,賞識教育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家長、社會有足夠的耐心,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最終必將達到不教而內化的教育境界。
四、結束語
賞識教育是一種以激勵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它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價值,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賞識教育從本質上來看也是一種“愛的教育”。“愛”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條件,二者具有緊密的內在契合度。
作者:梁月姍 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第一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周弘.賞識你的孩子[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
[3]白媛媛.賞識教育及其時代價值解讀[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