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自然博物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現代社會中,博物館是一個城市記錄歷史,向公眾傳播公共知識以及營造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很多時候博物館都會向公眾免費開放,尤其對于正在接受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生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游覽,能夠獲得很好的科普教育。我們吉林省自然博物館就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對于處于學齡段的學生來說,進入博物館進行游覽,與成年人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活動的時候,如何把控活動效果是我們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本文中筆者就自身的工作經驗來談一談自然博物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應該如何把控活動效果。
關鍵詞: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公共空間
從現代自然博物館的運營角度來說,我們為青少年學生進行科普教育不應該簡單的,只是告訴他們需要知道什么,而是應該細致的研究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并且了解學生對于這種需求所做出的反應。在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中小學推行實施。而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博物館,就成為了支持新課程實施的一種有效資源系統。對于學生來說,僅靠課內有限的教育教學是不夠的,只有利用好我們博物館當中的教學資源才能夠更好的迷河學生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掌握水平。
一、自然博物館在科普教育當中的優勢
(一)自然博物館當中的科普教育具有真實性
博物館與其他形式的社會教育資源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在于博物館當中有實物的存在。博物館一般通過陳列展覽實物向人們展現真實的自然演化和現象,這就為很多學生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以及更加直觀的感受。比如說在我們吉林省自然博物館當中,就有關于早期地質變化的一些化石證據,這是學生在課堂當中,無論將理論知識學過多少遍,都無法直觀感受到的內容。
(二)自然博物館的科普教育具有實踐性
自然博物館當中是以陳列展覽為主要的傳播形式,但同時自然博物館當中還會以管中陳列的實際物品為基礎,通過在線真實的現象與人的感知系統相交互讓,參觀者能夠更加直接的去體驗自然現象的產生過程,這就為我們的科普教育活動增加了更多的實踐性。比如說,在博物館當中會有閃電形成的機制展覽,這種展覽會模擬整個閃電,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過程,而中間也會為參觀者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步驟,讓參觀者能夠感受到自己參與到閃電產生機制的流程里,從而更加直觀的感受閃電的產生原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讓整個自然博物館當中的展覽內容變得更具有實踐性,通過操作,讓參觀者與所展覽的內容產生交互。
二、優化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活動效果的策略
(一)聯系學生的課本知識和生活經驗
在自然博物館的科普教育活動當中,有很多內容都以學生在課本或生活當中的經驗有很大的關系,其實這也正體現著自然博物館的科普活動作為學校教育良好補充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們開展科普活動的過程當中,應該首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自然博物館的科普活動之間的關系,這樣能夠讓學生們首先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由于學生自己對于相應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也會更有興趣的聽下去。在這里我們想要真正實現這樣的效果,首先應該與學校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了解到學校當中對于學生教學的相關要求,如果工作允許,我們甚至應該把這種細致的了解細化到每一個學段,每一個年級當中。這樣當一個學生隊伍來到自然博物館以后,我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開啟對于學生的引導,使得整個科普教育活動變得有聲有色。
(二)梳理活動脈絡,做到首尾照應
自然博物館本身所展出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每一個學生來到自然博物館的時候,對于自然博物館中的內容,其實都是有一些陌生的。因此我們想要讓學生在參加完整個科普教育活動之后,能夠有所收獲,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就必須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科普活動當中學到了什么。這就對我們的活動提出了兩個要求,首先是有頭有尾,首尾呼應,其次是要能夠梳理出一個完整的脈絡,讓學生通過掌握知識脈絡理解知識內容。這種效果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以細節表達出來。比如說,在一開始的講解當中,我們先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在這一部分的展覽中會了解到哪些內容,然后,在每一步的講解中,逐個為學生填上知識脈絡中的具體內容。這樣學生能夠做到在活動中心中有數,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捕捉學生細微的反應來感受到活動效果的實時反饋。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真正能夠做到,與參加活動的學生進行實時的互動,從而提高整個活動的執行效果。綜上所述,在今天的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活動當中,我們應該繼續深入的與學校之間進行交流,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進行理解的科普活動內容。只有不斷的打磨我們的活動方式,細化活動講解的內容才能夠持續發揮自然博物館在社會教育當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常梅.博物館社會服務職能的現狀與思考———以煙臺自然博物館建設為例[J].山東國土資源,2011(05).
[2]張小瀾.自然博物館的綠色使命及其可持續建設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4(01).
作者:張寧 單位:吉林省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