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殘疾學生三生教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幫助殘疾學生正確看待“三生”(生命、生存和生活)是特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三生教育”是關照主體人生的教育,旨在幫助殘疾學生認知生命,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從而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三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關注殘疾學生的生命意識;在教育方法上,強調殘疾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在教育智慧上,用愛觸摸殘疾學生的心靈深處。
關鍵詞:
三生教育;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
“三生教育”指對殘疾學生進行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將認知教育、體驗教育、感悟教育相結合,是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統一的系統工程。它追求的是,通過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認知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通過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認知生存,提高實用能力、生存能力、發展能力;通過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認識生活、熱愛生活,為獲得幸福生活而努力。在“三生教育”中,首先應關注人的生命和價值。對殘疾學生的教育,只有關注生命,才能走進學生心靈,親近學生主體,使教育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詩意,多一些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少一些對生命的漠視,讓殘疾兒童成長得更自由、更快樂。
一、在教育目的上,增強關注殘疾學生的生命意識
特殊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張對殘疾學生施加正面的積極影響,滲透生命和生活的理念,讓殘疾孩子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引導他們欣賞生活的多彩,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扇門,你只要找到進入孩子內心的那把鑰匙,奇跡就會發生。讓殘疾學生了解生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豐富他們心靈世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在教育方法上,強調殘疾學生的主體性參與
生存、生命、生活離不開個體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參與。殘疾學生最終要獨立走向社會,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方法,轉變舊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熱情,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將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表現出來。筆者就曾遇到很多忽略學生主體性的事例。某些家長因為對殘疾孩子失去信心,就不讓孩子接受教育。我們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這些孩子,說服家長,讓他們來學校學習。筆者遇見過一位盲生,雙目失明,看不到豐富多彩的絢麗世界。父母瘋狂地、無目的地求醫,卻四處碰壁,整日無奈與嘆息,最終放棄了求治,只好認命,將孩子關在家里,很少去過問和關心他。這時,我們應說服家長鼓勵孩子走出封閉的世界,讓他們珍愛生命,幫助其認識到自己的生活也可以豐富多彩。另外,有些孩子在家里孤獨慣了,沒人陪伴,到學校里會有千百個不適應。所以,教師在第一、二學期不能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能在生活上自理自立,這就是孩子很大的進步。教師應多鼓勵,多喝彩,讓他懂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哇!自己也會獨自上廁所了,自己真偉大,要有勇氣活下去!”這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樹立了孩子的信心,今后的成長就有了動力。很多事實證明,只要給殘疾學生以教育和就業的機會,尊重與信任他們,發揮他們的潛能,殘疾學生就完全可以成為人類財富的創造者。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充分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尊重他們個人的發展意愿,讓其主動地參與到生活中去。
三、在教育智慧上,懂得用愛觸摸殘疾學生的心靈
特校教師應把職業融進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中,用愛去呵護殘疾學生。這種愛不僅僅是有關愛和保護學生的意識,教師更要懂得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表達這份愛,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聾孩子的早戀是令教師頭疼的問題,由早戀引起的性行為,甚至懷孕事件也時有發生。早戀現象,被許多家長和學校德育工作者視若洪水猛獸。對此,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生命教育,幫助學生從生理科學的角度來認識生命。預防學生早戀時,教師要解放思想,在性教育問題上,不能含糊,不能遮遮掩掩,要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科學的講解,不要給“性”蒙上神秘面紗,否則誘發學生對性的不當興趣,就適得其反了。因為這也是殘疾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要幫助他們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再比如預防殘疾學生的偷盜問題。我班有一名同學看到別人吃零食,因為自己家里窮,沒錢買,便偷了錢。我知道后去教育他,他怎么也不承認。后來我逐漸明白,孩子也大了,有了自尊心,所以就轉而用“心”和他談話,交知心朋友。最終,他懂得這樣做是不對的,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特教老師要用心“經營”的生命教育。
總之,對殘疾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為此,教師和家長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每個殘疾學生的生命自由發展與個性充分張揚。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將生命教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每個過程中,努力提高殘疾學生的整體生命質量。
作者:榮道田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特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