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滲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同樣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有關學生德育教育的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而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滲入人文教育,使兩者相互交融,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這是新環境下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本文以人文教育為切入點,深入探究人文教育滲透入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徑。
【關鍵詞】人文教育;初中德育教育;滲透
1.人文教育的含義
一般來說,人文教育指的是通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人性化教育之后、使其“端正人生態度”“實現社會價值”“塑造人格力量”的過程。從根本上講,人文教育就是關于人性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涵養得到提升。具體來說,人文精神涵養的培養需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方面是優秀文化的熏陶、廣泛知識的滋養以及充足的人生體驗;第二方面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學會如何在社會上與他人相處。
2.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同時也使得人們的生活失去了許多純粹,也導致青少年面臨著物質主義的極大威脅。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青少年正處于各方面發展的轉折階段,因此在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念教育、培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可以為學生未來人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滲入人文價值觀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使得學生的人格品質更加完善。
3.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則,是滲透人文教育的最好體現。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師應該有一雙獨特的眼睛,可以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從而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制定最適合的教育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1]。倘若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不能有所側重,那么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比如說,某個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比較害怕老師,老師在引導過程中就需要非常注意語氣的委婉程度;而又有一個學生很淘氣、不怕老師批評,那么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就要注意剛柔并濟、樹立老師的威信。此外,教師還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解決問題。在德育教育中,教師當然希望學生的不足都能轉化為優點,但切忌操之過急,必須循序漸進、解決問題。比如,班里有一部分同學總是不交作業,教師不要采取一味訓斥的方式,這個時候,教師需要穩下來,不要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先去找學生談一談了解下情況,看看學生是因為作業太難、還是作業太多、又或是不想寫,不要事先就對學生下定義。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
3.2加強“三觀”教育
除了對學生的知識層面進行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樣必不可少。二者具備之后,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種態度,一種對待生活和社會的態度,可以說,它們是一個人成功所必須要具備的軟實力[2]。特別是新時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思想的主流,青少年們同樣應該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觀念,并以此為行為準則。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引入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讓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們通過鮮活的事例可以更好的吸收德育理念、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比如,社會上熱議的“老人摔倒了應不應該扶”問題,讓學生們通過討論加之教師從旁引導,使得學生學會設置“友善”的個人價值底線,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類似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德育教育效果也會非常鮮明。
3.3以實踐活動的方式滲透人文教育
結合實踐活動,可以非常有效地將人文教育滲透入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去。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要將人文精神與學科相互融合,使得人文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共同發展。初中生的學習學科比較廣泛,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就可以引用學生學科中的一些實際案例。比如,“氧化說”的創立者——化學家拉瓦錫,能夠堅持獨立思考,堅持科學是硬道理,最終帶動了“化學革命”。這種事例可以很好的起到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感受這些科學家的人文精神。其次,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實踐活動。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課題,比如“學生上學是否可以帶手機”的課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家庭訪談的方式來完成,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不能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
3.4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首要內容。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可以說,愛國是所有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首要前提。在德育教育中,要讓學生明白一名合格的中國公民不僅需要充分的文化素養,還要具有愛國主義精神[3]。教師在講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時候,就要注重學生對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愛國精神是一種人文情懷,傳統文化中孔夫子就崇尚“節操、志氣”,當今時代的人們同樣也需要這種精神。因此,要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增強他們的時代緊迫感,從而在未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力量。
4.結語
將人文教育滲透入初中德育教育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熱愛祖國,這是新形勢下對初中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順應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有著關鍵的作用,探究兩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結合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樓黃芳.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人本追求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8:140.
[2]楊景森,匡桂紅.有關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學周刊,2013,11:60.
作者:姜海龍 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五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