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人文素養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受教育程度,而學生在校期間的語文教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語文學科的學習其實也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通過語文人文教育來獲得人文素養,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教育具有人文教育性。進行古詩詞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人文教育的觀點和要求。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很多詩詞簡潔易懂且意蘊深刻,富有哲理且韻律優美。我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和詞人,同時又有數不勝數的佳作產生,這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驕傲,也是我國人文藝術的瑰寶。現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材納入許多言簡意賅、詞句優美的佳作,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樣的古詩詞教育和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人文教育的意義
“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是最早出現在《辭海》中對我國人文教育的評價和解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人文素養是中國文化的重點內容,也是其精髓所在。學生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發揚和傳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就是要讓學生從小懂得關懷、尊重和愛護他人,懂得感恩。提升人文素養的過程也是讓學生懂得愛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感受、學會體驗,學會合作。支撐一個國家站立下去的不是多么精良的裝備,也不是多么強大的戰斗力,而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凝聚力的匯聚,愛國、愛家、努力、拼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則會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沒有文化和精神作支撐,那么這個國家就會不打自垮。從小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促進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我國文化精神傳承必走的一步。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的特色
如今的新課改讓語文不僅僅局限于過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知和學習,更強調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精神,同時規定小學生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會150首納入教材的古詩詞,而這些古詩詞的學習也許是他們一生的文化底子,也是其一生古詩文學習的一個基礎,對其以后的詩文學習必然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兒童年齡和思維方式成長的初級階段,他們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也應該由他們的實際年齡和承受能力來決定。孩子的思維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但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在他們的年紀更適合于接受天真、樸實、趣味的古詩詞人文知識。如《小兒垂釣》,全詩描寫小孩子在水邊釣魚的情景,符合兒童的心理,學生能在這首詩的字里行間領會到小孩垂釣時的意境和感受作者當時寫作時的心境。“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多么膾炙人口的句子,這些句子對于小學生而言往往能夠脫口而出,因為其簡潔易懂,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按照孩子的認知來讓他們接觸和學習一些有趣、具有童年色彩的詩句,會為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記憶。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
1.背景知識
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當中,老師往往會從詩詞作者、寫作背景和詩詞的題材來引導學生逐漸進入詩詞的學習當中去,其意圖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詩詞的意境和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學生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感受當時的意境,就有助于學生融入詩詞的學習,使詩詞頃刻間變得簡單易懂。學習詩詞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過程當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說,從心理學角度講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情商,英文簡稱為EQ,這也是素質教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中關于人文教育我們最終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李白《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成千古佳句。還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了學生的口頭禪,脫口而出。
2.文字傳達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中國的漢字可謂深不可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等,中國的漢字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每個字都代表著一種意思,甚至表達著一種心境,這足以說明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繁花似錦的泱泱大國。新課改從課程性質、思路、內容標準等多方面對學生的義務教育進行全面改革,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也因此要求學生從古詩詞的學習當中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其文辭優美,蘊含深刻的思想感情,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往往能體會到古代歷史文化。培養學生古詩詞的思想感情的滲透,這也是在培養和強調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這是公認的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種人文精神需要傳承下去,我國孔子學院的建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3.詩詞朗誦
像現代學的樂譜一樣,古詩詞有它獨特的韻律和規律所在,包括很多古詩詞都很有節奏感,可以譜曲唱出來。與現代流行歌曲元素不同的是,它的韻律很優美、很特別,這樣的詩詞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舒緩人的心情,往往是學生思想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傳統的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將識字、朗誦、寫作等聚集一堂來完成語文教學,學生很難在讀完書后理解詩詞的意思,說明學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些詩句成為絕唱的原因是其富有奇趣的兒童生活,真實的寫照。“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無論是吟還是唱,都很有韻律感。
4.詩詞鑒賞
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小學階段語文古詩詞學習對學生來說,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中國詩詞文化經歷了滄海桑田,很多能從小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從小形成一個好的認知和為人處事的觀念,為其今后的成長打下一個良好的人生基礎,奠定深厚的文化蘊涵。少年兒童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接班人,有義務也有責任把傳承中華文化的擔子扛在肩上。新課改下的小學古詩詞文化教育的規定能夠實施則更有助于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我國在教育上的一筆大的投資。“美是詩的基礎。和美一樣,詩永遠體現著善與愛,不體現善與愛的就不成其為詩。”詩詞較之其他文學形式在整個教育中都貫穿著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哲理美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潭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些耳熟能詳的詩詞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引起人們的遐思“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每首詩都抒發一種感情。
參考文獻
[1]張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效益的有效性研究[J].學苑教育,2011,(16).
[2]邵春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淺談[J].廣西教育,2011,(25).
[3]胡會桃.新課改形勢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認識[J].新課程學習,2011,(05).
[4]鄭俊雷.小學語文課到底如何教[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
[5]文文.快樂的小學語文老師[J].第二課堂(小學),2011,(Z2).
[6]李振村.關注“看云現象”[J].基礎教育,2006,(02).
作者:盧蘭 單位:永豐縣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