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理專業生人文認知及人文教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人文的認知以及人文教育需求,為研究生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人文認知及人文教育需求問卷,通過問卷星開展網絡調查。結果共138名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交問卷,其課程人文的態度得分為(16.51±2.44)分;36.9%對課程人文實施效果滿意;人文知識、人文技能、人文精神需求得分分別為4.25±0.51、4.60±0.46、4.71±0.40。結論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人文教學模式認可度較高,但當前研究生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有待加強。護理教育者應根據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人文教育的需求開展課程人文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人文素養和人文執業能力。
關鍵詞: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人文;人文教育;態度;需求
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是未來護理服務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我國未來護理服務質量。然而,當前我國對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存在不足,如人文教育僅依托幾門人文類課程或講座會議,形式單一,收效甚微;或浮于表面,過分注重灌輸,未能與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教學效果不理想等[1]。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了“課程人文”的理念[2],即在護理專業課程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中融入相關的人文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傳授”和“人文熏陶”的有機統一。“課程人文”理念的提出為MNS人文素質培育提供了思路。本研究擬從MNS角度出發,了解其對課程人文的認知及人文素質教育需求,為研究生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開展問卷調查。納入標準:全日制在讀MNS;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來自廣東、福建、江蘇、河南、天津、北京6個省市8所院校(“211”院校3所,普通院校5所)138名MNS完成調查。男8人,女130人;年齡22~27(23.69±1.25)歲。漢族127人,少數民族11人。年級:一年級64人,二年級52人,三年級22人。臨床護理工作或實習經歷:<6個月5人,6~12個月75人,>12個月56人,無相關經歷2人。將來規劃:從事臨床護理65人,從事非臨床護理17人,攻讀博士學位21人,不確定35人。
1.2方法。1.2.1調查工具。在廣泛查閱有關文獻和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設計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對課程人文認知及人文教育需求問卷,指導語部分向MNS解釋“課程人文”的內涵。問卷由3個部分組成。①一般資料問卷。包括學校、性別、民族、年級、臨床護理工作或實習經歷、未來規劃等。②對“課程人文”的認知。包括對實施課程人文的態度和對所在院校課程人文開展現狀評價2個部分,共9個問題。態度部分設置5個問題:1個問題調查MNS對護理專業課程與人文教育關系的認知(單選題);另外4個問題評價對課程人文的認可程度,采用Likert5級評分,1分為非常不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分數越高代表其認可度越好。開展現狀評價部分設置4個問題,均為單選題。③對人文教育的需求。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技能、人文精神3個維度20個條目,條目內容根據護理崗位對專業人才人文素質的要求[3-4]和護士應具備的人文修養[5]設計,并通過咨詢人文護理和護理教育領域的專家完善。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5分別代表不需要、不太需要、無所謂、比較需要、非常需要。對22名MNS進行預調查,測得人文知識需求、人文技能需求、人文精神需求及需求總體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783、0.836、0.819、0.896。1.2.2調查方法采取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研究者使用問卷星軟件制作電子問卷,將問卷鏈接以滾雪球的方式發至本校及其他院校的MNS填寫,其他院校MNS再轉發符合納入標準的MNS。共回收問卷138份,有效問卷138份。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2.1MNS對課程人文的認知。2.1.1MNS對課程人文的態度。針對護理專業課程與人文教育的關系,7.2%MNS認為人文教育只限于人文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無關;20.3%認為專業課教學之外可單獨補充人文教育;72.5%認為人文教育應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MNS對課程人文的態度得分(16.51±2.44)分,各條目得分見表1。2.1.2MNS對所在院校課程人文開展現狀的評價見表2。
2.2MNS對人文教育需求評分。MNS對人文知識、人文技能、人文精神需求得分分別為4.25±0.51、4.60±0.46、4.71±0.40。各條目得分見表3。
3討論
3.1MNS普遍認同與支持“課程人文”教學模式。本次調查顯示,72.5%MNS認為人文教育可以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或臨床實踐,MNS對開展課程人文的態度得分為(16.51±2.44)分,說明MNS普遍認同和支持課程人文的教學模式。現代醫學模式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要求趨于多元化,MNS逐漸意識到較高的人文素質對勝任將來的崗位工作有重要作用,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然而,目前我國對MNS人文素質的培養尚未形成完善體系,其培養內容和方案中也缺乏對人文和倫理方面的重視[6]。一方面必修課中的人文課程設置較少,人文教育通常依靠幾門社科或思政類課程,無法涵蓋護理專業所需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教學關注點多集中于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提升[7],建議院校積極推行課程人文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創新課程人文實施的激勵機制、評價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長效運行機制。
3.2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有待加強。根據調查結果,國內院校已不同程度開展了課程人文,但僅有27.5%MNS認為護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經常體現人文教育的有關內容,36.9%對本專業課程人文開展情況滿意。多年以來,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護理專業課教師認為人文教育僅限于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無關;還有不少教師對如何將人文元素嵌入專業課堂感到困惑[2]。護理學科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建議教師深入挖掘專業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人文元素并系統整理,修訂課程人文教學目標以突顯各門課程內容的育人導向,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如“畫龍點睛式”“專題嵌入式”等,使專業知識與人文元素相互交融。另外,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高低關乎課程人文的實施效果,護理教師應自覺加強人文修養,博學深思,融會貫通,不斷提升人文執教能力。
3.3MNS對人文教育需求分析。3.3.1人文知識需求。本研究顯示,MNS對心理護理、護理倫理和社會學基礎知識的需求較高,可能因為護理工作所涉及專業的廣泛性和學科交叉性激發了MNS對心理學和社會學相關知識的需求。此外,當今我國醫療護理工作環境復雜,護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繁發生也讓MNS產生職業道德倫理的困惑,亟需獲得倫理學有關知識。這啟示護理教育者依托專業課堂和臨床實踐教學,將心理護理、護理倫理和社會學基礎知識依附于具體的知識點進行傳遞,讓這些人文知識伴隨著專業知識一起固化于MNS的知識體系內化為學生的能力素養。3.3.2人文技能需求。表3顯示,MNS對人際交往、信息獲取與利用以及觀察分析技能的需求較高。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和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由于MNS社會閱歷較淺,其所接受的人際關系技能培訓也較為缺乏,不足以幫助其從容應對臨床人際交往尤其是護患交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因此,臨床護理教師除注重教授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外,也要注意借助臨床情境培養MNS的人際交往技能、共情和與人共事的能力[8]。信息獲取與利用是MNS開展科研所必需的基本功。隨著護理工作逐漸朝向信息化道路發展,護理人員對信息把握和處理能力的高低對其能否適應信息化時代下護理工作的要求有重要影響[9]。鑒此,建議護理教育者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將信息素養培育融入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各個階段,如創造機會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信息搜集、分析、評價、共享,并在每個環節滲透信息獲取利用的相關知識、經驗、技能。良好的觀察分析能力是護理人員及時察覺患者病情變化、發現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臨床價值的護理科研問題的重要前提。MNS雖具備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但由于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其透過復雜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分析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MNS對該項技能也有較高需求。建議護理教師在課程人文教學實踐中,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觀察分析技能訓練環節,主動分享自身工作經驗,幫助MNS掌握臨床護理工作中的觀察要點和技巧,提升觀察分析能力。3.3.3人文精神需求。表3顯示,MNS對創新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需求較高。創新能力是評價MNS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而相關研究顯示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培養現狀不容樂觀,其創新能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10]。提示護理教育者需重視培養MNS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緊扣教學內容引入臨床護理、護理管理或護理教育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熱點前沿,拓寬MNS的學術視野,激發其創新靈感;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頭腦風暴法和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培養MNS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另外,MNS對批判精神也有較高需求,較強的批判精神和思維能力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在廣泛而復雜的臨床情景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也能更好助力護理科研的開展[11-12]。這啟示護理教育者需將批判精神的培養納入課程人文建設體系,積極探索批判精神培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有效方式。
4小結
本研究顯示,MNS對課程人文認可度較高,并對人文教育有較高的需求。護理教育者可圍繞MNS對人文教育的需求進行課程人文教學設計,實現人文教育的精準灌輸和滲透,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本研究樣本來源局限且樣本量較小,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此外,研究局限于從受教育者的視角出發,未探討護理教育者對課程人文的認知和實施體會,期望今后研究能夠彌補不足,深入探索和完善課程人文教學模式。
作者:梁思靜 翟惠敏 卜夢茹 楊慧杰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