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學生人格教育道德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大學生的自主性思維、競爭意識被全面地激發出來,價值觀的多樣化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高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承以及心理教育的過程之一,必定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文章就目前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內容進行闡述,提出開展大學生主體性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為更好地推動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高校;德育教育;主體性道德人格
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指的是在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環節中,應該以尊重以及充分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需要為基礎,通過創建良好、和諧、穩定的道德教育環境,呼喚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思想,發展與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能力,最終形成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對主體概念的認識,各有各的偏差,當前比較統一的定義是:主體指的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下以及社會條件下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所謂的主體性,指的是認為作為主體的本質特點,是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體現出來的自主性、創造性、能動性、超越性。道德主體性是人作為道德主體的根本特點,也就是道德活動中人所具備的自主性、創造性、超越性、能動性。
一、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內容
1.從培養目標角度分析。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道德教育是一種發展人以及完善人的教育,是培養與健全獨立人格的教育,它所創造的并不是傳道的模仿者與跟隨者,而是自主的、創造性的、有思想的道德主體。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分析、評判與選擇能力是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基礎性目標。2.從教育環節分析。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學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大學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個體內在的發展與成長,也不是外在環境、外部力量的簡單鑄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必須要放在學生的自主性提升方面,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生活世界、興趣愛好以及基本需求,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注重活動、交往在教育環節中的地位。3.從教育方法分析。傳統道德教育方法的顯著性特征是強制性與服從性,在方式上運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在性質上屬于比較傳統與封建的。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已經不符合當前大學生心理發展以及思想需求,忽略了大學生的道德需要以及道德發展水平,其根本性質就是一種以教師與教材為核心的教育方法,然而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恰好能改變這種單一的強制性的教育方式。4.從教育功能分析。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真正實現了道德教育的社會性功能與個體性功能的一致性。傳統道德教育由于過分看重道德教育的社會性功能,而忽略了每一個個體道德主體意識的提升,忽略了個體功能的全面發揮,進而使道德失去了其內在的基礎條件。
二、大學生主體性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1.全面落實“雙主體學導式”德育教學方式。所謂的“雙主體”指的是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全部是教學過程的主要構成者,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雙主體學導式”德育教學方式指的是在德育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導學的主體,先學習,后引導,學習與引導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道德品格。“雙主體學導式”德育課堂教學是大學生主體性道德教育的載體,是適合主體性道德教育規則以及高校德育規定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2.切實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信心在人類實踐活動中起著關重要的作用,當代大學生需要樹立堅定的自信心,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品格特點。在提高大學生“三自”能力的過程中,要求每一名大學生相信自己,堅信自己所追求的夢想,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實力。首先,當前大學生應該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保持堅定的“三自”信念絕不動搖,在道德實踐中全力以赴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堅持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念指導大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地保護大學生的自信心,鼓勵與正確地引導他們形成崇高的人生理想與為社會、為國家謀求利益的人生價值觀念,培養大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以及高尚的道德素養。青年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青年大學生只有充滿自信,保持飽滿的精神斗志,自立自強,堅持奮斗,才能逐步實現理想,完成自我的美好愿望。此外,大學生更應注重與他人的交往和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習慣。與西方教育相比較,中國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相對比較扎實,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優勢。可中國大學生的主體性實踐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創新的能力并不扎實,這也成了限制當代中國大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急需在創新性、自主性、合作性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的是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3.“以人為本”,全面提高高校管理能力。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要素,人的觀念與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性因素,是行動的指南者,沒有準確的觀念,就不會有準確的行動。人是思維創造以及物質創造的靈魂所在,人類全部的追求以及活動都離不開自身的發展與改善。所以,準確地認識“以人為本”是實踐高校人本管理的基礎條件。“以人為本”,要遵照個人的本質屬性,從人的內在需求以及科學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全面樹立“以人為核心”、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觀念,這也是適應中國國情、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思想。在創建現代高校內部管控制度的環節中,樹立以人為核心的管理觀念,處理好各種關系十分關鍵。樹立以人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觀念,要確定教師與學生是學校辦學的主體,學生自身的綜合技能的健全以及發展是高校管控的目標引導,學校的管理人員只有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個性逐步提高的思想指導下,才可以真正實現學校管控能力以及辦學質量產生質的飛躍。廣大教師以及學生的利益需要是表現高等教育價值的中心內容,所以以人為核心的高校管理要從充分符合教師與學生的需要著眼,需要形成情感,情感產生動機,動機指導行動。
三、結語
大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就是當前大學所貫徹實施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性方法,它始終堅持以尊重大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地位以及主體需求為著眼點,呼喚大學生開展道德實踐的主體性思維,重點培養大學生勇敢、理智地做出道德評判以及道德選擇的主體性能力,從而塑造并健全他們的主體性道德人格。這符合21世紀道德教育時代的發展走向,所以這種教育方式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以及發展活力。大學生主體性道德教育的目標群體為當代大學生。因為受到傳統思維以及歷史發展情況的影響,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相對比較保守,在道德行為以及道德品質方面存在等靠的心態,并不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王惠杰.“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人格培養的途徑[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03).
[2]常晶晶.高校傳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大學生主體性探究[J].智庫時代,2017,(16).
作者:何歡 單位:太原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