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儒家思想與青年的人文精神,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是中國的重要傳統文化。雖然由于受到歷史的局限,儒家文化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若我們能以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儒家思想,仍能挖掘到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從而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提升中國當代青年的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
【關鍵詞】儒家思想;青年;人文精神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內涵
1.“和合”的人文精神
在儒家看來,人性在天,“天”是道德的本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生而為人,就自然地具備道德原則。但是,由于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欲望、情感及原始的知覺沖動,這些潛能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從而不斷擴大直至妨礙人的持續發展,甚至于破壞個人的道德修養。因此,儒家主張“仁”和“禮”。人如果能“克己復禮”,就達到了“仁”的境界,做到“仁”便能“為人”。通過不斷地提升,就能完成“君子人格”的崇高追求。再者,儒家強調“君子慎獨”,這是一種自我的超越精神,具有純粹的自由意志和強烈的本體意識。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人在本初,就具備天人合一的意識。人的終極追求,亦是在動態的天人合一中不斷自我實現,最后完成人的價值的本體存在。儒家的“仁”不僅包括人際道德,還包含了一種生態道德。作為君子,應該存有仁愛之心,在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誠信、友善。同時,君子對待其他生命,也應該持有平等、友善的態度,要追求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綜上所述,儒家的“和合”精神,從個人出發,就是要有自省意識,要不斷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做到“慎獨”;從社會出發,就是要遵從人倫秩序,能夠做到推己及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就是要有“畏天命”的意識,熱愛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
2.仁愛之心和“民本”思想
孔子曾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最具備人性關懷的觀念。一般情況下,均認為“仁”是儒家最重要的價值。孔子認為“內圣外王”的成圣之道是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對于大部分人,儒家主張“能近取譬”,即從現實的小事實踐。而人們從實踐和道德規范中得到的價值,即為“仁”。另外,“仁”自身就具備特殊的倫理意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人的高尚道德。傳統的孔學認為“仁”是自以親親,以孝悌為本。雖然也主張愛他人,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現代的儒家思想中,“仁”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關系,要求人們普遍的愛每一個人和一切人。儒家的“愛人”體現為“應當達人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儒家的文化中,倡導彬彬有禮的君子人格,以“至善”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儒家思想中的“仁”不僅是個人道德的評判標準。立足國家層面,“仁”的思想不僅要求民眾具備愛國情懷,也要求統治者具備民本意識。儒家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主張,認為人不能只滿足于生命的完滿,更應該追求精神的超越。雖然這樣的思想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偏激,但其切實體現了儒家對愛國意識的重視。
3.自強不息和篤行精神
儒家提倡積極入世,儒家主張人們“立德、立功、立言”,表現出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同時,儒家認為人生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作為個人,不僅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且要具備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要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做出貢獻。在儒家自強不息的思想中,強調“有為”,集中體現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謙謙君子,不僅要積極進取,還要有良好的德行和寬廣的胸懷,能夠做到包容萬物。儒家提倡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極的修持,才能夠進德修業。儒家重視學習的作用,也提倡“學以致用”。一個人若能始終如一,則終能成圣。儒家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體現,是人文主義的精華。
二、發揚儒家人文精神對當代青年的意義
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大眾對文化的思考會更為集中。在當今社會,全球化的挑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不平衡矛盾、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等都對人文精神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現在,社會確實存在著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知識貶值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就急需依靠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從而傳揚人文精神,讓當代青年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
1.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積極進取,這種精神也是中國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學習的。首先,我們要注重學習的作用,做到自覺地、自主地去學習。其次,我們要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樹立好篤行意識。此外,我們也要樹立起憂患意識和遠大理想。儒家要求每一個人都以天下為己任。因此,我們不僅應該為個人的幸福努力奮斗,更應該具備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剛健精神。中國當代的優秀女科學家顏寧就很好地踐行了這樣的精神,她于2015年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又在2016年因深入研究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另外,顏寧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被視為中國一流高校達到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除此之外,中國當代還有很多這樣的優秀青年,如嫦娥一號研發團隊、用生命探索地球之門的海歸教授黃大年等,他們通過自強不息的奮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國家甚至于世界做出重要的貢獻。
2.修身立德,誠信守法
儒家倡導“仁”,相較于外在的言行,他們更關注培養倫常和人的內心情感。儒家認為人際關系尤為重要,在與他人相處時,儒家強調用“仁”來協調和維護社會關系,用個人的道德去待物處事。這種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友善尊重的人際關系準則,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在2017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海島醫生王玨匿名捐款十五年,烈火英雄楊科璋在墜樓時仍抱緊孩子,他們是中國青年的一個個縮影,做到了“仁”“智”并重。
3.熱愛自然,保護生態
“和合”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它包括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在全球化的今日,我們要以慷慨、開放、和諧共處、求同存異的心態去看待國家關系,兼容并包地汲取優秀的外來文化。同時,在人與自然矛盾加劇的21世紀,我們也應秉持儒家“畏天命”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去看待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今日,中國青年遵從儒家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關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他們已經成為建設綠色家園的生力軍,例如,青年導演王久良拍攝了保護環境的紀錄片,引發社會的廣大關注。“‘Y4E’綠色青年行動”這群熱愛環保事業的90后大學生志愿者于2014年倡議并發起的青年環保組織,并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華戰略伙伴——佳粹環境大力支持。現代青年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而奮斗。
三、弘揚儒家人文精神,提升青年的人文素質
1.深化教育改革,重視素質教育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學校應該重視人文學科及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從傳統的優秀文化中汲取智慧,開展相關的課程,舉辦一定的比賽,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接觸相關思想的同時,又可以加入自己的觀點,給傳統文化加入時代內涵,最終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另一方面,作為老師,也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要幫助學生了解儒家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正確的區分儒家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最終將其人文精神的精髓傳授給學生。此外,深化教育改革也應做到兼容并包,在加強素質教育的時候融入西方優秀的文學、藝術、哲學等,讓同學具備一種比較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世界觀。
2.弘揚優秀文化,加大社會宣傳
目前,社會的傳媒方式已經有了巨大的變革,新媒體成為當代媒介的主流,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因此,社會應該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成積極的文化導向,從而加強當代青年的思想底蘊,加深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現在,紙質媒介仍然受到大眾的青睞。因此,學界應該以新的視野研究儒家文化,給青年提供符合潮流的優秀讀本。作為廣播媒介和新媒體的工作者,也應該充分遵守自己的職業素養,做好文化傳媒的把關,不能僅為博大眾眼球就傳播一些價值觀不正、娛樂至死的文化。相反,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日,傳媒工作者應該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所創新,創造一些大眾喜聞樂見且有文化內涵的節目。
3.加強自我修養,選擇優秀文化
當代青年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選擇優秀文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儒家文化的價值體系在現代有其優越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必須揚棄儒家文化中不適合當代青年的落后內容。但是,我們也要繼承和弘揚其積極的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需要艱苦奮斗、砥礪自我,樹立遠大的理想。另外,今日的中國雖然強大,但一些問題和短板還亟待解決、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加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不斷奮斗。此外,在社會交往中,我們應該遵守儒家提倡的“仁”,做到誠實守信、寬容友善。同時,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也應秉持“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再銀,徐毅文.儒家人文思想精華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4,(03):72.
[2]趙紅梅.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研究概述[J].哲學動態,1998,(11):8.
[3]杜維明,陳靜.新儒家人文主義的生態轉向:對中國和世界的啟發[J].中國哲學史,2002,(02):5.
[4]李承貴.人文儒學:儒學的本體形態[J].學術月刊,2009,(12):34.
[5]平飛.近十年來人文精神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考察[J].社會科學論壇,2006,(06):68
作者:楊佳妮 賈方 李娜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