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文教育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國家英語學科標準》(2012版)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跨文化意識,促進創新思維,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這點上,最能培養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渠道就是閱讀,閱讀文本所傳遞的不只是信息、知識、觀點,還有文化、情感、態度。中學英語的閱讀材料涉及國家、歷史、政治、經濟、情感等多個話題,給人文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可能性,完全可以成為英語教學中最具人文思想的教學內容。教師如能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呈現文本的真正閱讀價值,便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主動投入閱讀,汲取其中的文化、政治、歷史、科技等人文知識,與其富含的人類思想共鳴,由此提升人文素養。
1.人文教育的實施要點
1.1重視語感教學
英語的語感體現為對英語這門語言敏銳的感受力、正確的理解力,概括及寫作過程中言語的表達,又關涉閱讀過程中文本的鑒賞。語感,在信息的層面上帶來聯想,在情感上引發共鳴,由此更好地體味言外之意、弦外知音,鑒賞作品的深層意境。因此,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就要重視語感教學-通過剖析語境、咬文嚼字,讓學生既有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又有體味文本的鑒賞能力,形成具有文化意識的預感。
1.2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注重閱讀的整體美感和文字氣脈,給予學生獨立閱讀、思考、體悟、品味的空間,適時地點撥和啟發,讓學生逐漸懂得如何去欣賞原汁原味的作品,以趣味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文化背景的引導,感染學生去追求高尚的人格、聰慧的人生,由此,讓每一次閱讀成為一次思維歷程和情感體驗。
1.3進行民族性世界性相統一的培養
英語教學涉及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互融和對話,東方和西方文明的結合與互補。英語教學不僅是讓學生領略西方文化,也是讓他們再認識祖國文化。人文教育所蘊含的跨文化意識和國際化視野,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將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起來。
2.人文教育的實施原則
2.1適度原則
人文素養的滲透,是指教師將思想情操等有意識地傳遞給學生,是學生在意中接受。對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人文滲透的依附性,避免牽強附會的“貼標簽”之舉。無論是人文知識還是人文精神,教師做的都是引導而非灌輸,人文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而真正的成長是需要一定空間去思考,去體悟的,道德捆綁下的人文灌輸將失去原有的教育本質。
2.2量力原則
人文教育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和生活現狀、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思維發展水平,有選擇、有計劃地挖掘人文素材和教學方式,因人施教,量力而行。脫離學生實際的“高大上”追求,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違背人文教育的初衷。
2.3系統原則
人文素養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可厚望于某節課、某個內容,而是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規律,從預備到初三,從高一到高三,在一次次浸潤之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入。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通過實現一節課的明確目標便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將人文關懷貫穿于整個教與學的過程。
2.4突出重點
英語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很多,每節課都可以(也應該)滲透人文教育,但面面俱到很容易模糊重點,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突出重點,深入體會??偠灾?,人文視角下的英語教學要求教師超越過去以語言知識技能為中心的低層次教學,轉向對學生心智、情感、價值觀等發展的關注。具體到閱讀教學,既要求教師在遵循語言學習規律的同時,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人文教育,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使之成為知識豐富、情感積極和人格健全的未來棟梁。
參考文獻
[1]侯雪霞.關于初中英語閱讀課中實施人文教育的幾點體會[J].魅力中國,2011(06).
[2]易鳳茹.例談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滲透人文教育[J].師道(教研),2016(07).
[3]劉曉清,王曉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與文化品格的培養[J].山東教育,2016(33).
[4]王艷玲.淺析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J].考試周刊,2016(97).
作者:于雁軍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