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化學學科人文教育途徑和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為主的一種人性和教養的教育,是一種以人格完善為最終教育目的的教育。化學學科以其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我們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求真;求善;求美;創新
化學學科含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應注意下列幾種精神和態度,使學生受到正能量的人文教育。
一、求真的科學精神
科學的本質是真、善、美的統一,其中“真”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真實性的反映。對科學的客觀真實性的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結合化學史,我們不難找到很多化學前輩們為了追求科學、追求真理,歷經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獻身于科學的求真精神的例證。世界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為了研制炸藥幾位親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自己也九死一生,幾次從爆炸中死里逃生,這樣典型的事例無疑是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在稀有氣體氬發現的經歷中我們又一次領略到英國科學家雷利對待科學一絲不茍、尊重事實、精心求證的科學的求實精神。他在1892年利用二種方法制取N2并測其密度,一種是由空氣制取,一種是分解亞硝酸銨制取,結果二種密度僅相差了0.0064g/l,但他毫不馬虎,經過兩年多的反復實驗,又從多種途徑制取N2并加以測定,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無奈下,發表公開信,尋求多方幫助,最后終于在英國著名化學家拉姆塞的幫助下,找到了空氣中的一種未知氣體氬。故事的經歷不正是激勵學生、感召學生如何對待科學的有效的途徑,也不正是對有的學生不管實驗現象如何的反常,而在實驗報告上照樣得出完美結論的行為以有力的鞭策嗎?
二、求善的科學態度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人類帶來文明,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加強對學生人文價值取向的教育尤為重要。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了科學的飛快進步,經濟的迅猛發展,造福了人類,讓我們擁有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然而臭氧空洞的產生,溫室效應的形成等又無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為我們的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但原子彈的研制卻又讓無辜的生靈死于非命,等等事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善美與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求美的探索精神
化學界的先驅們在漫長的、崎嶇的科學發展道路上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物質文明,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力求完美的探索精神。如從拉瓦錫不盲從于化學權威的“燃素”學說,經過潛心的研究,證明了燃燒是由于空氣中氧氣參加的反應,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其敢于懷疑,勇于懷疑的探索精神。也充分體現了其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科學態度。又如開庫勒在研究苯環結構中那種廢寢忘食與孜孜不倦,以致于做夢都在思考的那種勇于探索,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當得出結論后又根據某些性質的不合理性,繼續潛心研究,及時調整,最后終于得出完善的、合理的解釋的那種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力求完美的探索精神。
四、強烈的民族責任心
我國的古代四大發明,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的首次合成等令驕傲事實,等等,無不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相反,由于近代的閉關自守,導致了科技的落后,使我們在很多領域的技術方面遠遠落后于先進國家,致使我們不得不資源大量流失。如烯土的提煉,我們只能廉價地將原料賣給別人,但又不得不以昂貴的價格買進經提煉的產品等事例,又無疑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從而樹立起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和立志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
五、辯證的思維方法
將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融進化學教學的課堂,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會用辯證的、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無疑是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在化學中能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的素材很多,例如研究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的影響時,我們完全可以從內因和外因的觀點加以分析,內因是反應物的性質,對反應的速率起著決定性作用,外因是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它們只能影響速率和平衡。又如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同一主族性質的速變或突變的研究完全可以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加以分析等等。
六、創新的思維習慣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只有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實現從占有知識———應用知識———再生知識的提升。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由多種途徑,其關鍵是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改變以往習慣了的包辦代替,給學生多一點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品嘗從疑———釋的獲知樂趣。具體來說,如(1)探索性學習、探索性教學、探索性實驗等,在課堂教學中變以往的重結果輕過程為重過程輕結果。不要先給學生以明確的結果,相反在結果沒有明朗化的前提下,讓學生充分展開思想的空間,運用合理的假設,輔以令人信服的推理,從而產生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同樣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認知的沖突,碰撞智慧的火花。特殊是在殊多實驗反常的情況下,讓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究反常的原因,使其創造欲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2)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的開設,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培養科學研究的意識,實施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錯綜復雜的研究過程中,創新思維得以有效的開發。(3)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特別是家庭小實驗的補充,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等等。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充分重視人文教育已是燃眉之急,我們必須著眼于教學觀念的更新,著眼于科學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觀的教學,著眼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化學學科中的人文價值.
作者:徐雪林 單位:蘇州市吳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