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情景教學在醫學遺傳學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開放教育環境下,將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組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著眼點,將情景教學法引入醫學遺傳學課程之中:學生圍繞不同的教學章節構建不同的劇情和場景,通過演繹的方法將課本上的知識展示出來,并且通過綜合考核評定情景展示過程。結果表明,情景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課本知識更加易于掌握,寓教于樂,最終達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醫學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情景式教學;自主學習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1]。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主宰者、傳授者、呈現者的角色:學什么、講什么、練什么、如何學等都由教師決定。情景教學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化為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組織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成為主導者,從而使學生在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心理領域得到整體發展。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疾病與遺傳的關系,主要研究遺傳病的發病機理、傳遞規律、診斷、治療和預防等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醫學遺傳學的研究領域涉及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德高醫精的新型醫學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2]。為了全面培養學生在醫患溝通、臨床技能、團隊協作、持續學習、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礎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情景式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3]。本校醫學遺傳學課程是針對大學二年級學生開設的。大學二年級學生的課程正面臨著從基礎生物學知識到臨床主干知識的轉型。如何讓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之中,以高效率的狀態學習掌握醫學遺傳學的知識以及提高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興趣,是高等院校教師必須要深入思考并且解決的重要課題[4]。因此,我們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運用、實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種手段創設遺傳學情景[3],以直觀形象的知識表現,豐富學生的實踐鍛煉;將認知與情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巧妙結合起來,改變學生單純接受遺傳學知識的被動教育局面。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南昌大學醫學院2017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班-9班43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對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教學實踐選擇課程即將結束時開展。此時學生已儲備了醫學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并具備了遺傳病發病風險估計的能力,并可利用各種手段查詢資料和文獻。學生入學后按照男女比例隨機分班,已均衡干擾因素的影響。
1.3教學準備
授課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給予16課時的時間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醫學遺傳學的教學節奏和知識領域;在其后的實驗教學中抽出5學時,進行情景教學,其學時占醫學遺傳學課程總學時的10.4%。首先,教師課前1周向學生明確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然后按照學生自主意愿分組,每組6-8人。每組同學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OMIM)數據庫,查找有典型系譜的單基因遺傳病;并查找1-2篇相關文獻并對此疾病進行描述,包括OMIM編號、臨床癥狀和體征、病因及患病機制、一個三代家系圖譜、可能治療方案等內容。每組選出一名組長,形成考核小組??己诵〗M對每班上交的單基因遺傳病(帶有典型系譜)的完整紙質描述項目表進行評估,并選出一組進行情景教學模擬。
1.4教學實施
在情景式教學中,我們將學生分為3組,分別為醫生組(6人)、患者組(6-8人)、考核小組(6-7人)。醫生組、患者組自主進行角色分配,角色包括:醫生、醫生助理、觀察員、檢驗醫生、患者、患者家屬等。情景教學由學生自行設計實施,并模擬門診就診方式進行。教學前任課教師安排學生根據角色提前預習、設計案例,并抽簽決定患者組、考核組表演教室。患者組不允許向醫生組透漏病案;醫生組與患者組共同進行模擬表演;考核組觀察模擬教學全過程,并根據表現打分。醫生組詢問病情、了解家族情況,通過查閱資料,開展小組討論、提供檢查項目、解決醫患矛盾、處理應急情況等。同時,醫生組的全體同學可以參與分析,提供建議。醫生組和患者組在課堂模擬結束后均做陳述性總結。情景教學過程中,由學生代表拍攝視頻。教學結束后,將情景模擬視頻上傳到教研室微信公眾號;全年級所有學生進行觀看并投票選舉。此項教學活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體協作能力。1.5情景模擬評分標準情景教學結果按照單基因疾病的描述占27%、情景模擬展示占73%的比例進行綜合性評分??己诵〗M按評分標準對情景教學全過程進行全面考核;最后,考核小組成員給出綜合評價分數,并取平均分數,計入最終考核成績。1.6教學效果評價醫學遺傳學全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所有學生統一參加課程考核,并將情景式教學模式下的得分計入期末考試成績,占10%。同時,我們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調查分析學生對情景式教學模式的態度。
2結果
2.1實驗組學生情景教學的情況總結
2017級臨床1-9班實驗組同學共提交了62份遺傳學病案,遺傳學案例的選題相對平均,各類型單基因遺傳疾病都有涉及。我們選取2017級4班第六小組“亨廷頓舞蹈癥”(亨廷頓病,#143100)為例,簡要分析學生在情景教學中的學習與收獲情況。情景模擬教學前,教師協助患者組同學設計遺傳病案,并對“亨廷頓舞蹈癥”發病的分子機制作了簡要的介紹:亨廷頓病是由亨廷頓蛋白(huntingtin,Htt)編碼N末端谷氨酰胺(glutamine,Q)的CAG重復序列異常擴展所致,在一定條件下,當重復次數大于37就會患病;與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癥1等其他七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一樣,亨廷頓舞蹈癥患者的發病年齡與亨廷頓蛋白的CAG重復次數呈現負相關關系,即CAG重復次數越多,患者發病年齡越早[5]。首先,同學根據課程要求以及病癥的臨床特點設計了患者組(7人)及醫生組(7人)。患者組同學通過網上查找OMIM數據庫,明確了“亨廷頓病”的臨床特征、遺傳方式(常染色體延遲顯性)、分子遺傳學特點、診斷等,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颊呓M中,同學們設置了一名40歲男性病患,其臨床表現為面部不自主抽搐、肢體舞蹈樣不隨意運動、構音困難并明顯伴有認知障礙[5]?;颊呓M同時設置了相關家屬:父親,63歲,正常;母親,已故,40歲時開始表現相同癥狀;妹妹,38歲,稍有認知障礙并伴有輕微的手指跳動、運動不自主癥狀;妻子,38歲,正常;女兒,18歲,輕微運動不自主及構音困難;兒子,16歲,正常。醫生組通過問診的方式,繪制了遺傳系譜圖。根據遺傳譜系圖,醫生組確定此病為顯性遺傳病,并對家屬發病年齡進行分析后發現遺傳早現、遺傳印記現象;結合面部抽搐、構音困難、運動不自主、智力減退等相關臨床癥狀懷疑為“亨廷頓舞蹈癥”。隨后,醫生組通過查詢OMIM、PubMed、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了解到本病致病基因,即突變亨廷頓蛋白IT15(interestingtranscript15)基因定位于人類四號染色體4p16.3,并且國內已開展了對亨廷頓病的基因與產前診斷。醫生組對患者及其家屬模擬抽外周血,進行基因檢測IT15基因CAG重復數目后,發現患者這個基因中的CAG重復次數大于37,最終確診其所患疾病為“亨廷頓舞蹈癥”。此外,患者家屬中有人攜帶有致病基因,雖由于延遲顯性的原因未表現出臨床癥狀,仍需做好預防措施。在醫學遺傳學課程中,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以及情景演繹的方式對病癥的臨床癥狀、遺傳方式、診斷流程及思路有了充分的認識,加深了對于病癥的理解。臨床專業的同學還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亨廷頓舞蹈癥的最新治療進展。
2.2實驗組學生問卷調查反饋
在課程結束后,我們對同學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435份;問卷發放后當場填寫并當場收回,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結果顯示,有87.6%(381/435)的同學認為情景式教學可以全面且深入地認識所學知識;84.6%(368/435)的同學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加重學習負擔且可以有利于知識的學習;79.3%(345/435)的同學希望遺傳學中引入更多的情景式教學課程。77.9%(339/435)的同學認為情景式教學模式適合醫學遺傳學的教學,72.4%的同學認為情景式教學模式或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綜合問卷數據可知,絕大多數同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并且希望繼續開展。這說明了情景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創新有活力且有極大益處的新型教學模式。情景式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增加同學們對于知識點的深入認識,同時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能力。
3分析與討論
情景式教學最為核心的思路在于建立一個模擬現實的情景,讓學生進入職業角色,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種現實情境的構建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下,學生才可以以一種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態度去解決病患,解決問題的思路才會變得更為清晰,知識點的記憶才會變得更為牢固,對于問題的解決也會變得更為謹慎。最重要的是,情景式教學以一種模擬現實的方式,以強化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為核心,將醫德教育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全面培養學生在醫患溝通、臨床技能、團隊協作、持續學習、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奠定了醫學在校生未來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態度基礎。綜上所述,在醫學遺傳學這類與臨床關系緊密的學科中,情景式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加強了醫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并著力培養了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圣職責,有利于培養“德高醫精”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者:劉芳 黃紅 肖俐 唐珉 李剛 單位:南昌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遺傳與細胞生物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