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啟發式教學論文(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篇:啟發式教學下的小學數學課堂
一、創設情境教學,啟發學生思考
數學學科嚴謹性強,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感到無趣和枯燥。為了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帶入課堂,通過故事的引用將數學知識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積極獨立思考。故事情境要對學生具有啟發價值,帶動學生主動思考。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比例》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大象爺爺將小兔子和小猴子請到家里一起過圣誕節。這時候,大象爺爺拿出備好的160個蘋果,分給大家。大象爺爺一共請了16只小兔子,22只小猴子,大象爺爺拿著這些蘋果不知道要怎么分。這時候小兔子說:大象爺爺,你可以把這些蘋果平均分成兩份,這樣每份就是80個,然后給我們小兔子組一份,給小猴子組一份,然后我們再自己分。大象爺爺聽了后再問小猴子的意見。小猴子說:這樣分對我們來說不公平,小兔子他們每人能分到5個蘋果,而我們平均每個人都分不到4個。這時候大象爺爺就苦惱了,到底該怎么分呢?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教師:同學們幫大象爺爺想想辦法,怎樣分才會公平呢?學生都被帶入到教師創設的故事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去尋求合適的答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二、利用實際問題,啟迪學生思維
將生活實際融入數學課堂中,能夠增強學生熟悉感。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在講減法的時候引入了一些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以此來啟迪學生思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一間多媒體教室里有120個座位,有一個班的學生去上課,當學生都坐好之后,還有35個空座位,請問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學生?教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容易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又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時、分、秒》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讓學生對時分秒有更好的了解,教師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平時吃飯會花多長時間,讓學生思考一下平時跑操的時候,繞操場跑一圈大約會用多長時間。在課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科學有效啟發,推動學生進步
啟發式教學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作用,而不是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通過實施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推動學生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比較簡單的知識內容處啟發、引導學生,指引學生思考的方向。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已經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知識內容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本節知識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出幾道計算題:“25x3=38x8=18x6=”讓學生回憶這些計算題的做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增加難度,給出難度較大一點的計算題:“12x14=”教師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推動學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知識基礎去探索出更多的數學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很好地復習了以前的知識內容,還在探究中受到很大的啟發,無形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優化課堂問題,拓寬學生思路
啟發式教學離不開問題的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問題來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開拓學生思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課堂問題的優化,讓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價值,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分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時候,通過向學生提問來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奧秘。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了兩個分數:1/3、1/6,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觀察一下這兩個分數,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都很積極地思考,很快就有學生回答:這兩個分數的分母是不一樣的。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了肯定和贊賞。教師接著問:那如果我讓這兩個分數相加,能算出結果嗎?為什么呢?教師通過問題來啟發學生,讓學生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確的思考方向,進行自主探究,從而促進有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五、總結
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指引了學習的方向,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優化教學方法,拓寬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馬萍 單位:江蘇海門市國強小學
第二篇:啟發式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應用
一、簡要說明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優勢
所謂“啟發式教學”,指的就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要求與學生真實水平,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推動學生自發進行知識學習。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啟發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創設教學情境,找尋合理的教學啟發點。啟發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它更多地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老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激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啟發式教學能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愿意主動去獲取知識,這樣也更符合素質教育與新課改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啟發式教學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具體的實踐應用
1.老師“啟發”、學生“嘗試”
要想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價值完全展露出來,老師就必須視學生為課堂主體,保證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統統服務于學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實際的啟發式教學開展過程中,老師應結合教材中所提及的數學知識點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真正做到老師“啟發”、學生“嘗試”,真正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比如,老師可以給學生出這樣一道簡單計算題目:97+36=?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之后,便會開始動手計算,有的學生拿出草稿紙列豎式計算,有的學生數數計算,還有的學生用心算得出最終答案133。通過多種形式的加法計算,學生基本都可以得出結果,老師此時便可示范給學生這樣的計算步驟:97+3+33=100+33=133,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嘗試,真正實現老師“啟發”、學生“嘗試”的模式。
2.“引領”效果優于“牽引”
“引領”與“牽引”兩個詞語意思雖說略有相似,但是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卻表現得截然不同,“牽引”更加明晰地展現老師在課堂詳細講解的每一處知識點,而“引領”則更多地體現老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引領”比“牽引”的教學效果更優越,也更符合啟發式教學的內涵。比如,老師在講“小數的乘法和除法”時,因之前已經學過“整數的乘法與除法”這一知識點,所以老師大可不必詳細講述具體的乘除步驟,而是重點說明計算結果的小數點應如何標記,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此知識點的關鍵要領。
3.堅持“精準”“巧妙”要領
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啟發式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堅持“精準”與“巧妙”的要領,這才能確保老師真正把握住啟發點。“精準”就是要求老師應精準把握好數學知識的啟發點,而一般啟發式教學多在知識銜接之處廣為使用,旨在保證知識銜接的順暢、流利,幫助學生把握整個知識框架;“巧妙”是要求老師重視啟發的巧妙性,這是因為數學學習需要巧妙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然而并非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這種方法和技巧,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巧妙地構思,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熟練運用。
三、總結
總的來說,啟發式教學跳出了傳統死板教學模式的怪圈,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給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優良環境,并能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因此,小學數學老師應積極引進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凸顯老師的引導作用,把握好啟發的精準度原則,在此基礎上充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王寅琰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
第三篇:小學語文啟發式教學法探究
一、運用提問式啟發,引導按圖索驥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方式,為了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采用提問式教學方法,找出學生思維漏洞、現存困惑以及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提問式啟發策略包括懷疑型、含蓄型、推導型、觀察型、懸念型、究因型等不同的形式,可以運用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回答,教師提問學生答或者教師自答的方法。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與教學難度,設計具體的情境,激發學生思維,促進教學相長。提問式啟發與其他啟發方式相互融合運用,主要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按圖索驥,不斷摸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運用提示式啟發,促進豁然開朗
提示也可說是教師的介入,提示式啟發方式需要遵循有效介入原則。提示式啟發基本上是在學生產生思維矛盾、認知沖突的時候,教師給予點撥,包括奠基性、例示型、關鍵型、比較型與實驗型等不同的形式。不管是何種形式,都需要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能力發展方向,因材施教,制訂針對性的思維啟發方法,挖掘學生潛力,引導學生正確思維。例如,在進行《小英雄雨來》教學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不明白為什么課文會用那么大的篇幅敘述雨來的媽媽追趕調皮的雨來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進行提示式啟發:“雨來面對小鬼子的威脅、屈打是如何逃脫的?”學生回答:“憑借機智,跳到水里跑的。”那么教師再提示“為了表明小英雄雨來的游泳和機智本領,就在前文進行了提前敘述,這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交頭接耳,仔細分析,得出是全文的鋪墊,由此,學生深入了解到語文作文的相關方法。
三、運用示范式啟發,鼓勵拓展分析
由于小學生年紀小,在普遍的學習方式中,教師示范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學生跟著老師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自己運用與體驗,獲得知識與能力。示范式啟發是基于教師規范性的示范來展開,以此啟發學生掌握某種方法、技能。包括操作型、口語型、解題型、潛在型等示范形式。各種形式都圍繞教師規范化的示范過程來展開,以此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跟著教師獲得解決思路,并且實施創新運用、思維發散與實踐分析。例如,《金色的魚鉤》一文的學習是在《再見了,親人》之后,教師可以運用示范式啟發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自學。通過兩篇文章中的用詞、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等進行對比分析,展開示范式學習,深入理解《金色的魚鉤》中闡述的中心思想。兩篇文章表達了對人民、對戰士的崇高敬意,都是在敘事中寫人,并且感情深厚,運用相同點、不同點進行示范講解,鼓勵學生自學,提升學習能力。
四、運用圖示式啟發,構建知識網絡
圖示式啟發就是運用字母、符號、線段等形式來勾畫出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重點指明相關知識點的特征。它包括推理型、展示型、體系型圖示,不管是何種圖示啟發方式,都需要是最簡明、最突出的符號與網絡形式,以此來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圖示式啟發方式能夠很好地鼓勵學生思維發散,建構知識間的聯系,類比聯想記憶、分析與探索新知識,從而拓展知識網絡。例如,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較弱,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圖示式啟發具有較好的效果。對于《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教師借助視頻、圖片等方式,配上文字、語音,實施圖示式啟發,并引導學生自主闡述文章表達的故事。之后,學生進行同桌故事闡述的學習過程,明白故事講述的內容,并分析這個故事給人們的道理。教師之后總結點撥,其實,青蛙也沒有錯,每個人的生活態度與生活區域不同,獲得的思想方法也會不同,人生過程中,需要轉換思維思考問題,也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滿足。
五、運用假設式啟發,實施猜想驗證
假設式啟發策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通常以某個虛構的事例來闡述某個觀點,逐步推導、分析,發現這個觀點的錯誤性,由此啟發學生認同和接受正確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個錯誤觀點深信不疑,或者猶疑不決,教師不能采取硬性遏制的方式,應該結合假設式啟發策略,也就是歸謬法來引導學生發現這個觀點的錯誤之處,并總結與歸納出正確的觀點。假設式啟發與數學中的反證法類似,都是從錯誤面,也就是正確面的反面進行分析,首先假設錯誤觀點為正確,之后結合相關條件進行推理分析,繼而推導出引發矛盾或荒謬的結論,從而否定錯誤觀點,得出正確結論與知識。例如,學習《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采用了假設式啟發方法。在學生閱讀并初步學習了文章內容以后,教師假設“如果三十四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晚上,作者按照他的想法,將鱸魚捕捉上來,并帶回家,再占為己有,那么今后的三十四年的旅途中,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又該如何?作者又會踏上怎么樣的一條旅途?”之后學生交頭接耳,分析得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很多人不能把持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而父親的教導讓他明確自己心中的規則,一直恪盡職守,以道德為人生準則,人生旅途走得穩健。”通過假設式啟發,引導學生猜想分析,深入了解文章思想。
六、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互助合作、應用分析。啟發式教學與新課改理念中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策略能夠很好地契合,對于學生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較為實用的幫助。結合實際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選擇針對性的提問式啟發、提示式啟發、示范式啟發、圖示式啟發、假設式啟發等啟發式方法,基于以學生為本,教師科學組織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合作交流與實踐探究,不斷增加語文知識儲備,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王海霞 單位:甘肅省靈臺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