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眼科啟發式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認真備課,為授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啟發式教學和傳統教學不同點在于,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啟而迪之,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真正的學習主體是學生,而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所以在圍繞教學大綱備課時,教師不僅要熟悉授課內容,更要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有計劃地設計,尤其是重點、難點內容。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學習是備課的重點,也是關乎啟發式教學成敗的關鍵。
2各種啟發式教學手段靈活運用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方針,更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它包含多種教學手段。常用的啟發式教學手段包括提問啟發、對比啟發、類推啟發、病例啟發等。
2.1提問啟發式教學
即教師將授課內容精心設計成問題,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其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進而對知識點加深理解。例如在講授瞳神緊小的病因病機時,可以提問:“關于瞳神緊小病因病機的學說有哪些?”。通過引用倪維德《原機啟微》“足少陰腎為水,腎之精上為神水,手厥陰心包絡為相火,火強搏水,水實而自收”,提出“什么是強陽搏實陰論?”通過引用黃庭鏡《目經大成•八十一證•瞳神緊小》“因勞傷精血,陽火散亂,火衰不能鼓蕩山澤之氣生水滋木,致目自凋,而水亦隨涸”,提出:“黃氏對該病的病因病機如何認識?”。通過上述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將該病的病因病機概括為虛實兩方面:實者為外感熱邪或肝膽火熱,火邪攻目,煎熬神水,黃仁受灼,致瞳神展縮失靈;虛者為勞傷肝腎或久病傷陰,肝腎陰虧,虛火上炎,神水受傷,瞳神失養。教師運用提問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2.2對比啟發式教學
對相似的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深入思考,總結歸類,找出異同。例如“針眼與胞生痰核均表現為胞瞼硬結,二者如何鑒別?”,引導學生從病因病機、發病部位、癥狀、病勢、病程等方面進行思考,通過比較異同,進而掌握疾病。也可以是不局限于某個章節,模擬臨床,直接從癥狀著眼,例如“患者自訴視一為二,應考慮哪些疾病?”。對比啟發式教學是在前期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提問的方式,將易于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梳理,運用橫向思維,改變了僵化的知識結構,從而鞏固了教學效果。
2.3類推啟發式教學
學生在學習中醫眼科之前,均已學習了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中醫眼科學亦屬于中醫體系的一支,故在講授該門課程時,可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中醫理論,推導出新的知識點。例如在講授聚星障之風熱客目的辨證論治時,從癥狀上來看,由于病邪為外感之邪氣,故推導出該型病情較輕,以黑睛淺層點狀混濁,抱輪微紅為主,全身癥狀、舌脈同外感風熱的表現;繼而推導出其治法應以疏風散熱為主,方用銀翹散加減。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又鍛煉了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4病例啟發式教學
在授課之前,根據授課內容向學生列舉典型病例,并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了其臨床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絡阻暴盲時,舉例:“患者王某,男64歲,自訴右眼突然無痛性視力下降半天。眼科檢查:視力:0D=指數/20cm,OS=0.8。雙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晶體輕度混濁。眼底檢查:右眼視盤界清,色橘紅,網膜動脈極細,后極部網膜灰白混濁,黃斑部呈櫻桃紅色。雙眼眼壓:Tn。舌質黯有瘀斑,脈弦。”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能夠意識到該病例雖然也造成視力下降,但不同于之前講授過的疾病,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抓住學生探究疾病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從“這究竟是什么病?”、“為什么會導致該病的發生,其病因病機是什么?”、“診斷依據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療?”四方面著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絡阻暴盲的內容,進而得出答案。病例啟發式教學,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并能夠培養他們將課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轉變思維模式,做到對知識進一步融會貫通,有助于啟發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為進入臨床做好準備。筆者認為,授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掌握授課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其能力的培養,即提高學生的素質,這符合社會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啟發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營造出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通過精心備課,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其自愿探究知識的渴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獨立地思考學習不僅更好地掌握了授課內容,更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醫眼科學既是一門傳統醫學,又是一門實踐醫學,它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將啟發式教學貫穿于中醫眼科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培養繼承和發展中醫眼科學的人才隊伍打下基礎。
作者:曹平 蘇露煜 單位:陜西中醫學院 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