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革新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基礎教育中提高學生審美意識、人文素質的重要環節,在現代素質教育改革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對美術教育的從業人員,無論是校內的還是校外的,都有了新的要求。論文主要就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學習探索,提出了關于高職美術教育人才培養培養方案改革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方案
1高職美術教育專業現狀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職美術教育成為現代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提供合格的基礎美術教育師資。然而,當前高職美術教育的狀況與社會的需求還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隨著社會的全面改革,特別是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基礎美術教育的形式與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雖然當前高職美術教育的相應改革也在不斷擴展和深化,但仍然遠遠不能滿足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過研究發現,當下高職美術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1重理論輕技能
當前高職美術教育專業的體系架構,大多沿襲或參照本科專業的體系架構:過于偏重人才對學術的研究培養。然而高職人才培養應該更多地考慮培養畢業生對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職業素養。
1.2重整體輕個性
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深陷就業率的泥潭,這一條體制內對院校的評價標準,導致了高職院校面對人才的培養時,更多地考慮“量產化”:針對單一的中小學教師崗位“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偏離“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方針。因此,當前高職美術教育更多的應該考慮如何培養富含創造力的時代教育工作者。
2高職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的前提思考
筆者從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經歷中發現,我國在校美術專業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難以弄清的疑問,諸如應該重點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畢業后假如不當美術老師我還能干什么等;同樣的,畢業生也存在著這類問題的后續問題:比如,為什么明明我的就業和專業對口了,卻感覺學過的知識對工作上的很多問題幫助不大甚至是感到沒學過這類知識?因此,筆者提出:高職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的前提思考,應當從崗位能力需求與職業生涯素養兩方面出發。讓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就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就業和就業之后如何才能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3高職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一專多能的制定綱領
一專多能,就是指人才在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具體的方面能做到出類拔萃。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領域崗位都出現了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新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每個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既要拓展知識面又要不斷深化自己的專業技能[1]。當今社會,一方面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人才需求逐漸趨于飽和,導致本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壓力不斷提高,專一能力的人才往往難以找到和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同時另一方面,現代企業又面臨著行業競爭激烈、用人成本不斷高漲的時代問題,它們對于一專多長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4高職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知識、崗位能力與職業素養并重的設定方針
筆者認為,高職學生應當在大學階段,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學習任務,才能從容面對當今社會對人才的挑戰。
4.1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
知識,于社會來說就是生產力,于個人來講,就是成功的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贅言。
4.2具備一定的崗位工作能力
社會工作崗位總是相對有限的,對以就業或創業為目標的大學生來說,自然是僧多而粥少。一個相對滿意的工作崗位,它必定是通過畢業生自己的努力爭來的。那么,對于一個在企業面前毫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說,于崗位的競爭力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具備一定的崗位工作能力,是畢業生面對就業時提升自我競爭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4.3打下良好的職業素養基礎
新中國基礎教育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一直都是圍繞著“素質”一詞來展開,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文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我國大學生在經歷了十二年的基礎教育之后,在社會素質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卻仍然存在著許多概而不全的缺陷。特別是對于未曾經歷過的職場生涯的學生來說,如何才能把成長過程中養成的素質轉化成為有利于往后職業生涯的職業素養,從而使得今后面對社會生活時更加從容,卻缺乏足夠清晰的認知。
5課程體系架構
關于高職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架構方式,都借鑒于傳統高職專業課程的普遍架構方式,即:課程總體結構=基本素質能力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實踐教學課程=思想政治素質、人文和科學素質及身心素質課程+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課程+基礎實訓、專業實訓與頂崗實訓課程。筆者基于自身教學實踐體會,在此對職業能力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兩個模塊展開描述。
5.1職業能力課程
目前國內經濟的區域性是比較明顯的,因此,架構職業能力課程必須針對畢業生的人才市場流向進行分析研究。各地方的人才需求不同,對職業能力的側重點就應當從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進行選擇。同時,因為當前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多樣性特點,所以還需要從一專多能這點來思考課程架構,力求畢業生在專“美術教育”的基礎上,還具備能勝任兩到三個其他的工作崗位的能力。總結以上分析,職業能力課程可從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三個層面進行課程架構:第一,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本類型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類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基本技能課程。第二,職業專門能力課程:本類型課程直接對應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專業特有核心能力的關鍵課程。第三,職業拓展能力課程:本類型課程是根據學生就業方向和行業應用領域需求設置的模塊化課程,是職業專門能力課程的拓展和深化。
5.2實踐教學課程
在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課程分三種類型,即基礎實訓、專業實訓與頂崗實訓,三者實現層次化的實踐教學過程:一體化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一體化,這類課程都在實訓室或者機房中完成教學工作,主要實踐任務是驗證性實踐教學和校內生產性實訓。實際項目課程:這類課程包括教育見習、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力求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頂崗實習和假期社會實踐: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是短期的體驗式頂崗實習,畢業頂崗實習是最后的教學環節,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到企業頂崗工作。
6教學進程整體設計
在教學進程設計時,應注重考慮課程與課程之間關聯性。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和其他藝術類課程一樣,課程與課程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承前啟后的遞進式特征。傳統的整體設計方法一般采用5+1的模式,即前面五學期在校學習理論和技能,最后一學期則安排單位企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在這里,筆者有鑒于職業技能學習的實操性為重的特點,提出一個新的模式:2+0.5+2+0.5模式,即入學兩學期學習基礎理論和技能+第三學期用半學期參加崗位見習+接下來兩學期的專業理論和技能+最后的半學期頂崗實習。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兩個“0.5”的安排:第一個0.5學期的見習,更有利于學生對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對接下來的學習重點和學習方向有更清晰的認知;第二個0.5,即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可更有利于畢業生從校園走向企業的過渡。職業教育是一個與時俱進,滿足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的教育體系,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往往受到社會人才需求的映射,因此只有不斷革新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劉福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莊福鵬 單位:陽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