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油畫臨摹美術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觀其勢
繪畫作品的美感除了表現在形成畫面的光色關系、空間關系、構圖傾向等外在形式,關鍵在于這些外在形式所構成的畫面氣“勢”,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藝術作品首先得需要營造出可觀之“勢”,方可吸引讀者近觀其“質”。勢乃繪畫領域重要的美學概念,它包括體勢、氣勢。體勢主要指藝術作品的結構、畫面構成。臨摹學習只有在洞見臨本的結構特點、構成態勢之后,才能剝繭抽絲獲得精華要義。對于臨摹而言,學習作品的體勢即畫面的構成并不十分困難,難的是如何把握作品呈現的“氣勢”。張伯偉教授在《全唐五代詩格匯考•詩格論》中說:“勢,就其來源而言,是與作者活生生的生命力,也就是‘氣’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氣勢’連稱。在作品中,由作者之生命力所驅遣全篇的‘氣’就是‘勢’。”藝術作品所顯現的氣勢除了與表現對象之氣勢有關聯,更為重要的是體現藝術家本人對生活、對環境的理解,它融入了藝術家的學養、技法以及人生百態的情感,不同的藝術家筆下呈現不同的審美品格和藝術氣質,而這些都可以通過畫面的氣勢表現出來。氣勢并不具體實在,表現出抽象性,故臨摹繪畫作品的氣勢難度巨大。所以,臨摹藝術作品首先要分析藝術作品的體勢和氣勢,通過研究藝術作品的結構,關注藝術家本人的藝術特點、情趣愛好、學養修為等構成作品的要素,進而獲得把握藝術作品“勢”的關鍵,取得再現臨摹作品的精華。
二、察其色
色彩是油畫形式語言中能夠直接表達對象和作者情感的形式要素之一。色彩本身并不具備表現力,只有當它被藝術家的畫筆組織起來才能顯現它本身的魅力。亨利•馬蒂斯說:“大量的色彩本身是不會有表現力的,只有當它已經被組織好,它的強度符合于畫家的感情強度時,它才能獲得充分的表現力。”臨摹前充分了解藝術作品的用色特點,才能合理地表現藝術作品的色彩表現力。由于色彩組合的個性化特征,致使不同藝術家筆下的畫面所呈現的色彩是不同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筆下的色彩絢爛多姿。高更創作于1897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其色彩則借助象征的手法,將觀眾帶向原始土著人的生活,畫面以神秘的黃藍對比,平面化的裝飾色彩語言,渲染出一種深沉而神秘的意境。與高更同時代的藝術大師梵高,他將色彩的情感表達用到極致。梵高筆下的色彩語言是從藝術家內心流淌出來的,所有的形式、韻律、節奏、色彩等形式語言澆鑄著藝術家內心的渴望,充滿著激越、緊張和波瀾壯闊的激情。色彩具有再現性、表現性、裝飾性、象征性和音樂性等特點,一張藝術作品雖不能囊括所有的色彩特點,但總是傾向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臨摹作品的色彩特點,體會臨本用色特征,是追隨創作者藝術腳步的捷徑。分析研究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畫面色彩特點是把握臨摹色彩學習的關鍵,只有充分認識臨本色彩語言特點才能重現作品色彩的魅力,同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臨摹學習的目的。
三、辨其言
油畫語言是藝術家說話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較廣,主要包括點、線、面的不同組合,厚薄肌理處理,色彩形式,筆觸特點,形狀與空間等內容。音樂以旋律、節拍訴說著音樂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體動作來傳達思想感情;繪畫藝術則以線條、色彩、筆觸、肌理、形狀等藝術語言建構藝術形象。丁亞平說“:正是語言賦予藝術以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正是語言把藝術帶入流動和開放狀態,正是語言給藝術作品以豐厚蘊藉、幻化無窮的詩性與品質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韻與美感。”語言因藝術家的個性和修養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藝術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訴求。拉斐爾筆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細致入微的幾乎不顯露筆觸的藝術手段,譜寫了藝術家對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寫意的筆觸,躍動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間“印象”。語言既反映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又體現藝術家的性格特點,既折射藝術家所處時代的審美需求,又表現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取其法
技法問題是藝術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技法通常可以通過時間的堆積不斷積累。油畫技法表現因藝術家性格、學養、價值觀、藝術觀的不同呈現不同的技法特點。油畫技法表現猶如烹飪做菜,煎、炸、燴、燜、炒、?、煮等手法不一,廚師會根據食材的材料特點以及對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飪方法。油畫表現也一樣,技法多樣,藝術家會根據不同的主題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油畫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現、厚薄、干濕、直接畫法、罩染等等,藝術家在表現中或選用一種技法貫穿其中,或選擇多種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臨摹過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點,了解藝術作品的技法特點,選擇相應的技法表現才能充分地表現出臨摹范本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技法學習雖然只是油畫學習的基礎,但對于把握油畫的本體語言十分關鍵。技法的學習對于臨本的選擇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學,作畫步驟和處理手法可見,而有的作品卻很難把控,以梵高作品為例。梵高的油畫是充滿感情的,一筆一劃處處體現他個人的內心情緒,用筆和造型獨特,但實際我們在學習中會發現,我們很難領會梵高作品的精神實質,即便我們可以臨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無法臨摹其神,因為他的所有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情緒。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點,使得在臨摹學習中很難獲得創作者本人的情感體驗。再以印象派作品為例,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畫作來臨摹學習,我們很難認識到莫奈筆下色彩是怎樣產生的,因為實際生活中,我們肉眼很難捕捉到莫奈筆下的豐富色彩,而如果我們先研究印象派開創人物馬奈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理解印象派作品越來越容易,因為馬奈作品相對莫奈的畫作來說,易讀易懂,操作性很強,而且關鍵是后來的其他印象派大師都是馬奈的徒子徒孫,他們的畫風多少都受到馬奈的影響。因此,技法學了技法語言學習重要,臨本的選擇對于技法的學習也十分重要。
五、用其質
前面我們談到臨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臨摹的最終目的。技法學習是臨摹學習的基礎,是最表面的內容之一。臨摹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得要義和精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本質。明代唐志契撰寫的《繪事微言》中說,臨摹:遂為畫家捷徑,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苦瓜和尚也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頭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強調臨摹學習要師古人之心,實則強調要領悟作品的精神實質,別被表面的技法語言所干擾。臨摹的最終目的是能夠通過學習,將他人的技術技巧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衍生出既不同于臨摹作者作品特點,又具學習者本人藝術個性的作品。正如陳洪綬在兒時學習繪畫一樣,將臨本化為己用。據史料記載:“章侯(陳洪綬)兒時學畫,便不規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學李尤眠七十二賢時刻,閉戶摹十日,盡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則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則更喜。蓋數摹而變其法,易圓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陳洪綬的這段臨摹經歷除了告訴后人臨摹學習要熟練臨本,反復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創新,即藝術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說的對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要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去是為了學習,打出來是為了創造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
六、結束語
臨摹不是藝術的最終目的,臨摹只是學習的手段。柏拉圖曾經較為極端地說:模仿是壞的,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所以一切藝術都是壞的。這種具有諷刺性的話語一方面表明柏拉圖對模仿的不悅,一方面也給了我們學習的警醒,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而要獨立創造屬于個人獨特面貌的作品。
作者:何奎 米征 單位:保山學院 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