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教育與民族特色文化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汲取民族特色文化作為教育資源,要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水平和理解基礎出發,遵從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地原則,在教學環節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1、傳授民族特色文化基本知識
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之后,可以說是“跨一代的新人”。他們所生活的時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和新潮事物,電子科技十分發達,民族特色文化對他們來說,十分遙遠,不少中小學生甚至覺得民族文化土、粗、俗,這是他們認識上出現了嚴重偏差。教師要予以及時糾正。因此,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上傳授民族特色文化的相關知識,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知。教師可以引導中小學生一起挖掘生活中的民族特色文化。比如北京奧運福娃形象,讓學生知道福娃妮妮的形象就是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的外形;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脫胎于“喜相逢”圖形;APEC會議中領導人穿著的唐裝圖案的設計來源于民間剪紙藝術“團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都是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教師要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民族文化,愛上民族文化。
2、以欣賞課的方式汲取民族特色文化
中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五顏六色的事物,所以中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民俗欣賞課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首先,教師要注意挖掘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題內容,精心選擇教學用具,比如多媒體課件、范作、幻燈片、電視錄像等,將這些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比如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要放低欣賞難度,以民俗話的文本誦讀為主,比如經典兒童故事、童謠等,以此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到了初中階段,可以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這個時候的學生已經發展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認知能力,他們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影視或者多媒體的方式讓這個階段的學生接觸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電視、記錄片等,讓他們談談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看法、見解,培養他們的愛國之心;到了高中階段,可以以民族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模仿、創作具有民族風味的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獨立文化意識。
3、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民族特色文化
少數民族的編織、刺繡和歌舞等民間藝術都可以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端午節、中秋節等,到了這些節日的時候,教師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室外,去參觀、考察各種民俗活動,比如劃龍舟、包粽子,欣賞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并與民間藝人進行交談,當學生親身感受過民俗文化的魅力后,再讓他們回到課堂,拿起自己的畫筆,畫出自己的所見到的一切,不在乎畫技精湛與否,只要學生能夠畫出心中對民族文化的見解,教師就要給予表揚。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中小學生走進當地的民俗博物館、民間文化陳列館,或者帶領學生調查當地現存的古跡文化,與學生一起分析民族器具的色彩、造型、質地等,并邀請當地老藝人傳授手工技藝和制作方法,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會引起中小學生的極大興趣,讓他們愛上民族文化。同時,學校內部也可以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讓中小學生拿出自己的剪紙、繪畫、泥塑作品等參加活動,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結束語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民族特色文化不勝枚舉。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忽視了它的價值,很多人都覺得我國民族文化“土氣”、“媚俗”、“難登大雅之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中小學美術教師要將民族特色文化積極引進美術教育過程中,讓中小學生從小就接觸這些民間璀璨珍寶,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這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作者:李小坤 單位:貴州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