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教育對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當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和認識上存在諸多問題
與時代的發展和挑戰賦予美術學科教育的責任相比較,做為美育重要手段的美術學科教育差距是很大的。美術學科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模式的桎梏中發展,問題很多,即使是提倡“素質教育”了,但遺害仍然很多,同時許多新的問題又隨著發展逐漸暴露,有的因美術學科不是升學考試科目,無人問津課堂教學;有的只重視對報考美術專業學生的格外培養而忽視課堂教學;有的把美術課當成純粹的手工技能課……這些歸根結底是沒有意識到美術學科教育乃至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對美術學科教育產生的模糊甚至錯誤的觀念。因此,我們一定要理清思路,正確認識美術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美術教育在青少年身心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二、美術教育在提升青少年全面綜合素質的作用
立足現實,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在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心理上下功夫,在形式和內容綜合式的、全方位的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提升了青少年的審美層次。美術教育課程主要包括美術鑒賞課,和美術創作課,良好的課程實施能極大地促進青少年的動手動腦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分辨藝術作品的丑美,學習基礎的審美常識,知美丑,別善惡。審美層次的提升,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鑒賞日常生活中的藝術作品的能力,面對光怪陸離的當代藝術作品,大膽的表達發自內心的審美感受,審美品位提高了,才能有美的創造。第二,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水準。中國傳統畫評在評價藝術作品時頗為講究“人品即畫品”“字如其人”,雖略有武斷,但是這種觀念在中國還是深入人心的。在美術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古今名作,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精品和大家之作都是真善美的結合,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青少年遠離庸俗低級的社會情趣和不良習氣。將以技能訓練為目的課程盡量穿插品德修養的內容與審美特征,要在教育實施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一件好的作品是真善美結合,陶冶好的情操,對于一張作品的重要性。其三,豐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底蘊。在實施美術教育中,民族和國家大文化的理念會體現在其接受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對比中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婚喪嫁娶儀式、節日慶典、圖騰崇拜,由此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文化的差異,對比古今的滄桑巨變,中西文化觀念吸收的區別,領悟華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海納百川、涵容接納的胸懷與氣度。這樣的美術教育,從多方面豐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含量與知識儲備,促進文化涵養的提升。其四,提高了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在創作課中,通過作畫和各種手工藝及工藝美術品制作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例如,捏制泥人,翻鑄石膏,蠟染,繪制各種標志,制作陶藝,這些豐富多彩的審美趣味,體會多樣的審美體驗,材料和技術熟練處理,和諧形式的創造……都會吸引學生樂在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創作與審美過程中,在情感的投入,是一個由感性升華、頓悟為理解的過程。其五,培養了青少年強烈的家國情懷。美術教育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引領青少年去薪火相傳中華五千年的藝術遺產,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明,無數的文人雅士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浩瀚的藝術珍品,歷史文化藝術遺存遍及祖國各地,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了民間優秀的剪紙、雕塑、建筑等……通過美術鑒賞和美術參觀課,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感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會感染著每一個有良知的青少年去愛國報國。其六,促進了青少年關注社會生活。現代社會,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過度關注自我,對社會生活比較漠然。美術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的動手過程中,去描繪社會熱點,理論聯系實際。去描繪改革開放二十余年的建設成就,關注社區,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積極參加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用雙手扮靚我們生活的環境;走進美術館和博物館,延伸第二課堂。青少年親身參加的這些審美活動,既貼近他們的生活,又使他們樹立良好了社會責任感。
三、結語與展望
總之,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其獨特的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社會認識功能,以及寓教于樂的怡情功能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美術教育教授美的知識和藝術的技能,并用藝術作品感化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新世紀,我們要認識到美術教育對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美術教育實際的本質更在于:促進青少年的全面和諧發展,生成審美情趣,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追求美的精神,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從而提升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作者:趙英輝 王小國 單位:河北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