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學校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農村學校美術教學受到了應有的重視,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的關鍵途徑。但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缺乏美術教育資源等制約,農村學校美術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難以真正落實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本論文以農村學校的美術課堂教學作為研究切入點,針對農村學校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和原因簡要進行了分析,并隨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進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學校;美術教學;改進策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標,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創新能力和陶冶學生情操的關鍵。同時,最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以生為本”的美術教學指導思想,優化和更新了美術教學方案,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發展,最終落實美術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因此,基于農村學校美術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應積極探討行之有效的改進策略,不斷提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農村學校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低效化
農村美術課堂教學最顯著的問題就是低效化,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得法,致使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效果差。這主要是因為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對美術教學目標認知不清楚、不全面,教學時過分關注美術基礎知識,將重點集中在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導致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忽視了學生審美體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機械化、單調化,制約了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綜合能力的培養,致使農村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呈現極強的低效化。
(二)重視程度不夠素質
教育背景下,美術作為農村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但現行的農村美術教學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教師依然將教學重點集中在文化課程上,致使美術課堂教學處于輔助地位。同時,現行的農村美術教學并未制訂科學的美術教學評價標準,這些因素都導致農村中學美術教學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另外,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不少學生對于美術課程漠不關心,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缺乏認真的態度,僅僅將其作為放松壓力、放松自我的活動課程。這種情況嚴重制約了農村美術課程教學質量的發展,難以落實美術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三)教育資源缺乏
素質教育背景下,雖然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村教育的投入,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但是與城市教育相比,農村教育依然面臨資源缺乏的現狀。因此,農村在開展美術教育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缺乏。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教師只能利用教室和教材開展美術教學,致使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美術教學的有效性[1]。
(四)美術審美教育手段單一
基于美術學科的特點和內涵,美術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美感。美術作品不同,其中蘊含的美術情感和美感也有所不同。面對這種情況,美術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必須借助不同的審美教育手段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但就農村美術教學現狀而言,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基本上都是采用語言講解或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忽視了美術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習氛圍的營造、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等。這種單一的美術教育手段嚴重制約了農村美術教育的效果。
二、轉變農村美術教學模式,提升農村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一)轉變理念,樹立新的美術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背景下,農村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進行客觀衡量,將其納入農村教育體系中,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另外,農村教師在優化美術教學時還應轉變傳統的美術教育理念,緊緊圍繞“美術核心素養”的內容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進。首先,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美術學習內容,促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獲得成長和發展,最終落實美術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在對美術課程進行設計時應緊緊圍繞新教育理念的要求,選擇與學生興趣點相契合的內容,確保美術教學內容能夠直達學生內心;再次,教師在選擇美術教學方式時還應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對教學空間進行拓展和延伸,使美術教學不再受到教室的限制,促使學生在廣闊的美術教學空間中獲得發展和提升;最后,美術教師還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不斷提升農村美術教學的有效性[2]。
(二)豐富美術課程資源
農村學校在開展美術教學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資源匱乏。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和理念,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豐富美術課程資源。關于這一點,最新的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突破美術資源匱乏的制約,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富有地域特色的美術資源。首先,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按照美術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靈活借助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美麗的花朵、田園、樹葉等,都可以作為美術教育的素材,以此為載體指導學生開展美術學習。同時,面對豐富的美術資源,還可指導學生圍繞富有特色的本土美術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美術綜合素養。其次,變廢為寶。農村美術教師在豐富美術課程資源時應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廢棄的物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其重新進行創作。如此不僅豐富了美術課程資源,也降低了學生美術學習的成本,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創新能力、環保素養。再次,教師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深層挖掘當地優秀的傳統美術資源,將優秀的地方美術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在充滿地域性的美術課程資源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美術綜合素養。最后,就地取材,開展美術創作。農村學校在豐富課程資源時還應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依據不同的季節選擇差異化、有針對性的美術課程資源,使學生在充滿季節性的美術課程資源中開展美術創作,獲得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靈活開展美術課堂教學
針對農村美術課堂教學單一、陳舊的現狀,為了提升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應結合美術教學的內容、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靈活選擇多樣化的美術課堂教學方式,最終實現高效美術課堂的構建。首先,趣味性教學。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才能在強烈的內驅力驅使下積極主動參與到相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中。因此,基于農村學生美術學習興趣低下的現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美術游戲的方式,促使學生在游戲化的美術教學中獲得愉快的心情,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最終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課堂學習。其次,創設美術情境。結合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成果,教師在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時應結合具體的美術教學內容,以學生身邊常見的素材作為切入點,努力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在熟悉的美術學習場景中理解美術知識,并更好地參與美術課程學習活動。最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美術教育效果。農村美術教師在優化美術教學時還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促使學生對多種美術形式進行形象感知,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開展美術學習。同時,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的美術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四)轉變教學模式,讓美術融入生活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美術教學要求,農村美術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不要局限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講授,還應關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一方面,農村美術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美術教學理念,以當前時代發展作為切入點對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轉變,以審美的角度組織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創設美術意境,促使學生在美術意境中感知美術作品蘊含的美感。教師還要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美術鑒賞活動等,促使學生在具體的鑒賞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美術實踐活動。新課程背景下,美術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中,還應立足美術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運用美。尤其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生活中含有大量美術教育素材和資源。教師必須堅持“三貼近”的原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外活動中發現大自然蘊含的美,最終落實學生審美素養的教育目標。
(五)將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
美術并非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因此,農村教師在優化美術教學時應堅持“融合”的原則,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效進行整合,挖掘不同學科中的美術知識,幫助學生體會美術課程的多樣性、趣味性,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具體來說,可以將音樂學科與美術教學進行整合。一幅生動的美術作品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教師可以在學生創作美術的過程中輔以相關的音樂,以便學生沉浸在特定的音樂情境中,放飛自己的心情、擴展自身的思維空間。教師也可以將美術教學與語文學科進行有效整合,尤其對于語文學科中的古詩詞來說,往往一首古詩詞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作,在優化美術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為畫面配詩,也可以為古詩詞配畫。如此一來,可以促使學生在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美術和科學文化素養。
(六)搭建表現平臺,培養學生的美術創造力
核心素養背景下,農村教師在優化美術教學時不僅要關注美術基礎知識教學,還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術創造力。基于此,農村教師在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時必須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施展才華,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在諸多美術教學手段中,寫生是最佳選擇,也是強化學生觀察力、認知力、情感和表現力的最佳手段。因此,農村美術教師在強化學生美術創造力時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筆法、構圖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景色進行寫生,幫助學生更好地描繪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賞創作對象、描繪創作對象,以防止學生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出現思維固化的現象。同時,教師還應善于欣賞、肯定學生的獨創性,喚醒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其更加大膽、主動地利用藝術語言進行創作。
(七)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與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面對學科核心素養下的美術教學要求,農村美術教師必須采取多種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一方面,學校應不斷加大農村美術教師的培訓工作,定期對其展開培訓或者指導美術教師積極參與課外考察,促使農村美術教師在相互交流和探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農村美術教師在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時候還應借助網絡這一途徑,積極參與網絡學習班、網絡美術教學交流活動等,以便更好地開展農村美術課堂教學。
(八)打破傳統評價,發展學生個性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轉變教學評價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面對全新的要求,農村美術教師應打破傳統美術教學評價模式存在的不足,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個性,努力構建“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評價體系,旨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在優化教學評價時,應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中,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美術學習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他人身上的優點,最終促使農村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美術學習中;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激勵性評價,教師應借助具有激勵性的教學評價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參與美術課堂學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重視并加強美術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但農村美術教育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資源的限制,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難以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基于此,教師必須從教學理念、課程資源、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針對性地給予優化和改進,不斷提升農村學校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吳天紅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