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教學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美術教學往往以審美教育為主,輔以勞動教育。二者的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其綜合素養。為促進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將教學方法與資源并重是可行之道,教師既應靈活運用練習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力求將其綜合運用,又應注重教具等基礎設備以及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自然環境等教學資源的選擇、使用。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教育;勞動教育;融合路徑
當今,部分學校的美術教育強調學科知識傳授,與其他學科聯系較少,造成了教育與現實生活相分離、各科知識間的界限難以打破等問題。過去,審美教育主要存在于美術、音樂等課程教學中,勞動教育也限于勞動技術、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二者彼此孤立。在美術教學中,許多刻畫勞動人民形象、描繪勞動場景的藝術作品不僅含有豐富的審美因素,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蘊含鮮明的勞動精神,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顯然,在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可以相互融合,二者在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勞動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并有助于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和作用,采用科學路徑將二者更好地融合于美術教學活動中,是美術教育發揮綜合教育力量的切實體現。
一、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關系
美術教學中既包含審美教育,又囊括勞動教育,二者是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都是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創造能力的教育,勞動教育則是培育學生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創新思維的教育。兩者緊密相連、相互滲透,并在起源、教育目標、創造力培養、情感體驗等方面存在密切聯系,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起源的關聯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勞動創造了美”[1]直接點明了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起源的內在關聯性。從人類產生之初,人們追求美的感受就蘊含于勞動過程之中,人們通過勞動既能獲得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又能獲得身心愉悅的審美體驗。由此可知,美產生于勞動之中,人們不斷地進行創造性勞動,生產出的瓷器、陶器、鐵器、服裝、建筑等生活用品與居住空間都是人們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表現。同時,審美教育也不是虛無的,其需要將這些物質產品的生產技能訓練作為實踐載體。故而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都起源于人類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都凝聚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活動中。二是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育目標是受教育者應達到的愿景,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教育目標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豐富視覺、觸覺以及審美經驗,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2]。即審美教育不僅強調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注重對其勞動素養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了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即“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3]。這也說明勞動能帶給人美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標,二者都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素養、創造能力,這正是二者能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共同性。不論是審美教育還是勞動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都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美術課程強調對繪畫技能、工藝品制作技能等的掌握,勞動技術課程強調各種勞動技能的掌握,二者都不主張機械模仿,都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因此,在教學及其評價中,二者不僅都關注對學生專業技能的示范、教授,而且都要求必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二者可以融合的關鍵所在。四是情感體驗的共鳴性。情感是人們對某物、某事或某人的內在情緒感知,是較為復雜又相對穩定的一種心理體驗。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過程中情感的激發與共鳴是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重要媒介,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都側重以情感人,并強調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美化勞動的工具、環境、過程等,使學生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增強勞動的愉悅心情。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欣賞勞動題材的繪畫作品,使學生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體會勞動成果得來不易,從而激發他們的勞動情懷,培養其勞動意識、勞動習慣,最終使其體會勞動的快樂。美術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的審美教育蘊含勞動精神,勞動教育包含審美因素。二者正因為都有學生情感的參與,其融合才具備了更真實有效的鏈接點。
二、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都是我國教育事業“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二者融合將更高效地促成學生綜合素養和身心的良好發展。《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與實踐教育[4]。可知,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而且可以在其親身參與中磨煉其勞動意志,培養其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因此,將二者融合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提升其勞動素養,可有效促進其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
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但要融之有道、合之有法。基于美術的學科特點,筆者嘗試在美術教學中將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主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兩個方面探討二者具體的融合之路。1.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受固有思想和教學習慣的影響,部分美術教師所用教學方法單調且針對性不強,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實際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可使教學活動盡可能獲得最佳效果。因此,為更好地實現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師在美術課堂中應盡力豐富教學方法。如,練習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各有千秋,如若綜合運用,整合每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則有利于實現教學效果的不斷優化,從而以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美術教學方法中,練習教學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為無論是繪畫技能還是民間美術品制作工藝等的學習,學生都需要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不斷練習、重復體驗,才能內化相關美術知識、技能。該教學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反復地訓練某一技能,從而內化為自身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技能。繪畫作品創作和工藝品制作是特殊的藝術勞動,因此,學生的美術勞動技能也得以增強。如,在教授人美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手繪線條圖像》一課時,教師可首先展示部分優秀手繪作品,并指導學生反復練習繪畫技巧,加強對他們手繪線條圖像的技能訓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此教學方法下,大多數學生經過不斷練習,可以繪制出復雜且有創新特色的路線圖、植物生長圖等,掌握基本的手繪線條圖像的技能。此美術勞動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明確了學生的審美標準,而且加強了其實踐操作能力,訓練了其勞動思維,培養了其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了其素質水平的提升。嘗試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也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其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先教后學”的固有模式,強調學生先在原有認知基礎上自學,以不斷探索和解決問題,建構新的美術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答疑等作用。如,在講授人美版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策劃一次出游活動》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請學生根據家鄉的旅游資源及其特色,制作一份出游策劃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出游策劃書的形式不做具體要求,只針對學生可能會遺忘的天氣、醫藥箱等問題給予適當提示,強調出游策劃書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和美術勞動實踐能力。許多學科提倡運用情境教學法,該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有目的地創設相關情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方法。美術學科可以用此方法創設美術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具有被展現、感知的良好場域,讓學生在情境中建構新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如,對于《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課,教師在展示齊白石代表畫作《蝦》的同時輔以實物蝦的展示,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并將二者進行對比,深入分析其異同,把握蝦的視覺特征,從而增強蝦的表達技法和繪畫技巧。此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耐心,又可以加深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最終達到審美能力和美術勞動技能相互促進的目的。每種教學方法各有利弊,為揚長避短,教師不能固守一種教學方法,而要根據學情、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在一堂課中合理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法之所長。當然,立足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視角,美術教學方法的選擇更講究對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目標的把握,從而既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增強其勞動素養,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2.教學資源的多樣化運用教學資源是為教學活動有效開展而運用的相關素材、工具的總稱,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課堂參與感,促進其更直觀、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多種多樣,且各有特色。從美術學科特點出發,為促進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師應注重配備相應的教具等基礎設備,利用好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充分挖掘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基礎設備是課堂內部教學資源,是保障學生開展美術學習的最基本的物質材料,主要包括藝術創作所需的繪畫工具、美術專用教室以及多媒體設備等。其中,多媒體聲像一體的直觀性特點使其具有更大的優勢,賦予美術教學較強的形象性、趣味性、感染力,教師應尤其注重將美術教學與其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等公共美術教育資源屬于課堂外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具有拓展延伸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以全方位、立體化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也可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展覽館等,讓學生在開放、輕松的環境中體驗美,強化勞動意識,形成“勞動創造美”的觀念。美術課堂內外教學資源的綜合運用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相關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有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勞動觀,使其審美能力和創造性勞動技能都得以明顯提高。自然環境資源涉及更廣闊的空間和事物,更具多樣性和拓展性,將其作為教學資源有助于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人類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勞動成就獲得自身發展。如,人們生產勞動工具最初只是為了實用,后來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融入審美因素,在紡輪、炊具、斧頭等生產生活用具上雕刻花紋,賦予其審美趣味。人類就這樣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形成了燦爛的精神文明,并最終相對獨立于自然之中。自然環境始終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來自自然,理應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尋找更豐富而有力量感的美術創作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校內自然景觀,培養學生關注周邊自然和人文環境、關注生活的意識;或帶領學生了解校外城市環境,體驗人文景觀的設計感,進而到山間原野感受純真廣袤的自然之美,造無限之美感,育強大之勞技,如此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目標即可實現。
四、結語
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都是我國培養社會所需合格人才實行的“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關,缺一不可。在新時代,教師要全面、深入理解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價值,以美術教學為平臺,不斷促進二者有機整合,以最終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在美術教學中,教學方法是根本,教學資源是保障和優化教學的重要條件,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教學資源的多樣化運用可推進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真正“落地生根”,實現二者有效融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誠然,學生的順利成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學校也必須在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基礎上,加強智育、德育、體育的教育功能,讓“五育”并舉,共同推動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J].中國德育,2015(16):6.
[4]周峰.簡論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兼論勞技教育的定位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2(4):16-18.
作者:鄒濤 胡川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