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美術教育一方面能夠激發小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探索與向往,另一方面能夠幫助舒緩學習壓力,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打開一條通往藝術殿堂的道路。小學美術是學生培養色彩認知、構圖技巧的基礎階段。以美術色彩教學為例,教師通過教授重點知識,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期培養學生靈敏的色彩感知能力,為其未來的美術發展道路夯實基礎。該文從小學美術色彩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存在的問題著手,探究適合小學生的美術色彩教學方式,以提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色彩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色彩教學
小學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美術感知能力、色彩鑒賞與審美能力,幫助其樹立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改中,教師需要改革原有的美術教學體系,從過去“我說你聽”的教學方式轉變成為引導式教學,運用多種形式豐富美術課堂教學,使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美術、學習美術。
一、小學美術色彩教學內容與存在的問題
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點、線、面、造型以及色彩構成,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實現藝術再造。小學美術色彩教學有辨色、配色與涂色三個部分:辨色主要是學生對色相、色彩飽和度以及色性等進行初步的認知與了解;配色是學生在了解三原色的基礎上,以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形成其他顏色;涂色是學生對圖像進行著色,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中主要教授顏色連接與筆觸的練習。部分小學美術課程設計往往針對色彩應用的原理和方法,教師一筆帶過,或者開展講授教學,導致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活躍度不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停留在淺顯的層面。為此,教師必須在色彩教學過程中努力創新,運用探索性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色彩表現能力。
二、色彩與人類感知之間的聯系
1.視覺和色彩
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視覺,色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乃至延伸至精神世界,被賦予了強烈的情感意義。如:紅色代表生機、活力、熱情,激發人們的進取心和勇氣;黃色在古代象征高貴;藍色使人心曠神怡;綠色象征生命與和諧,給人平靜、祥和的心理感受。
2.知覺和色彩
人類的眼睛在光的作用下感知到物體的存在,基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檢測物體的顏色,保存對色彩的記憶。因此,人們看到藍色會想到廣闊,這是大海、藍天留給人們的印象;看到綠色會心情舒暢,這是綠色植物留給人們的印象。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的效果
1.培養學生的色彩認知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十分重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鑒賞經典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進而培養其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色彩教學,學生了解了色彩應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色彩對比與調和的規律,并且學會應用與表現。
2.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世界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色彩的完全辨識能力,卻處于對色彩的心理敏感時期,尤其是對鮮艷的色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男生多喜歡冷色系,如藍色;女生多喜歡暖色系,如粉色。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判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傾向。如:喜歡紅色的學生熱情、開朗,具有一定的好勝心,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黃色的學生反應比較靈敏,做事積極主動,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色彩偏好判斷學生的性格、喜好等特點。為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完全可以運用色彩心理效應,使學生的優點得以充分發揮,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1.培養學生觀察色彩的方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色彩辨識度與敏感度,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色彩觀察的技巧與方法。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認識事物僅僅停留在表面色彩而無法知曉內涵。為此,在觀察色彩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事物、環境與光源三者有機結合,實現色彩辨識的整體觀察與比較,促進色彩要素聯系和對比中的色彩變化認知,這是美術教學的基礎,更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開端。在美術五年級上第一課《陽光下的世界》的教學中,筆者向學生介紹法國畫家莫奈描繪光影的技巧。他運用光與色的差別變化,在繪畫中將光影技巧抽離出來,其作品達到了難以超越的高度。筆者引導學生觀察莫奈《麥草垛》這一作品,體會清晨、晌午、夕陽、日落雪景下的麥草垛的色彩變化和色調差別,并設置問題:不同時間段的麥草垛的色彩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得知清晨遠方天空、森林的三原色中藍色基調更重,偏向冷色系,表現麥草垛時多使用紅色和藍色,凸顯了陽光照射的不均勻性;晌午的麥草垛為暖色系,黃色、紅色較為突出;夕陽和日落雪景下的麥草垛均為冷色系。莫奈畫筆下的麥草垛強化了色彩因素,運用色彩的冷暖形成了空間感,表現不同時間、空間中的審美意境,創新的色彩觀念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色彩辨識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2.掌握色彩的運用方式
學生在掌握了色彩辨識方法后,下一步是運用色彩將內心情感充分表現于創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臨摹名師大作。在臨摹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認真講解藝術形式的演變過程與臨摹技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動手能力,使其感受不同形式的色彩需求。在學習《陽光下的世界》一課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陽光下的大樹”課后活動,將事先準備好的彩色卡片分發給學生,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比例的三原色調和出來的顏色區別,隨后布置課后任務:學生在周末觀察不同時段下的大樹的特點,并描繪出不同時段下的大樹。先觀察名家作品再進行誘導式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種愉悅的氛圍提升了學生的色彩辨識度。
3.運用多媒體進行色彩學習
目前,很多學校的硬件設施十分完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積極開展教學活動,以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幫助學生感知色彩變化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搜集大量色彩運用分明的名家作品,幫助學生進行色彩辨識,提升色彩應用能力。在五年級上冊第二課《繪畫作品中的勞動者》的教學中,筆者重點分析名家筆下的勞動者形象的色彩表達方式,運用多媒體將大量繪畫作品的圖片以PPT的形式為學生播放,如《初踏黃金路》《播種》《拾穗者》等,引導學生重點感受色彩的對比效果,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與辨析能力,直觀感受色彩的變化,使學生的視覺受到沖擊。在《初踏黃金路》中,畫家以金黃色作為主色調,對比采用黑、白、紅三種主色突出層次,呈現出飽滿的畫面效果,體現出當地婦女迎豐收的喜悅感。《播種》的色彩強烈,色調和諧統一,畫家運用色彩描繪出地域特點,富有生機與活力。
4.通過生活觀察認識色彩
生活豐富多彩,大自然擁有最為原始的色彩元素。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注重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對大自然色彩的感知,未能充分利用生活開啟色彩認知的渠道,進而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而新課改要求學生走進生活,并感知自然之美。為此,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社會實踐,感受春天的氣息、花草的色彩,觀察人們衣著的色彩元素。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使學生的生活與色彩教學有效結合,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知能力。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動手體驗色彩表達的各種方式,采取DIY色卡的方式全程了解繪畫工具的性能及相關知識。另外,學生可以通過臨摹大師的作品,從各個角度予以延伸并創新,以自己的理解靈活應用色彩。學生通過各種有針對性的美術訓練,最終實現提升色彩鑒賞能力的目的。
5.通過游戲感受色彩
小學生對游戲有著獨特的愛好,美術教學結合游戲的方式十分有效。游戲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對色彩知識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舒緩心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游戲的過程中必須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并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區別設計,以保證游戲教學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如,在《染色游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染紙的方式了解色彩。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帶領他們大膽創作,在創作完畢后,鼓勵學生分析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感受色彩搭配的魅力。
五、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內資源,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與自然,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色彩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色彩鑒別能力,使學生學習更多的色彩表達方式,以全面提升色彩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云潔.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探討.科學中國人,2015(11).
[2]劉浩學,武兵,黃敏.以顏色視覺理論貫穿色彩學教學體系.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0(4).
[3]王安宇.淺議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的色彩教學.亞太教育,2015(9).
[4]劉志兵.高校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改革的探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6).
[5]吳玲.當代中職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商,2015(52).
[6]張蓉蓉.色彩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研究.學園,2014(5).
作者:毛華淵 單位: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寶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