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教學課程資源優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但是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是無限的。文章探討如何將校園美景、傳統節日、社會時事和學生喜歡的題材合理融入日常教學,挖掘課程資源,優化美術教學。
關鍵詞:
美術新課改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身邊的美術資源,有效地整合課程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更多地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確定所教的內容,挖掘學生身邊的豐富課程資源,以學定教,凸顯美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感受美術帶給他們的變化。
一、校園中的有效美術資源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在學校里隱藏著寶貴的美術資源,它們緊貼學生的生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不同季節的校園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盛宴。教師可以在校園美景中挖掘美術資源,讓學生把自己眼中的校園用畫筆描繪下來,鼓勵學生發揚主人翁意識,在一筆一畫中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學校。教師還可以激發大家的愛校熱情,發動大家保護美麗的校園,為校園中的各個地方設計溫馨提示牌、個性導路牌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有真情實感,更有興趣,教學契合教材“從心底接觸自然”的編寫意圖,彰顯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和實效性。教師還可以從校園文化活動中尋求美術資源,結合學校藝術節活動,將藝術作品與學生的課堂教學聯系起來。這樣既讓學生現學現用,感受美術的實用性,提高欣賞能力,又可以讓校園藝術節面向全體學生,讓校園充滿濃厚的藝術氛圍。從這些活動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美術知識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活動中促進技法的飛躍。
二、傳統節日中的美術資源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淀,而且在世界、社會的變化中,也昭示著時代的精神和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條件,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傳統文化,領略祖國傳統節日的精彩之處。教學內容中有部分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缺少學習的實效性。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進行遷想,重新設計,加入生活元素,與傳統節日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如,可以教師節為切入點,讓學生制作一張以“感謝師恩”為主題的明信片,讓學生了解明信片的內容和文化內涵,掌握明信片的設計方法。這樣的處理方法適當降低了作業的難度,貼近學生的知識認知層面。與具體的節日相聯系,可提高學習內容的可操作性,促進學生通過創作獲得成就感。
三、社會時事中的美術資源
雖然學生身處校園之中,但也應該緊跟時代脈搏。美術活動與社會活動整合,可以讓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時事,了解社會動態,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和社會,掌握生存的能力。根據現階段的社會環境設計有趣的課程內容,很有時效性。如,以“幸福中國”為主題的繪畫,讓學生討論“你覺得幸福是什么”,通過討論得出我們的幸福生活依賴于祖國的發展,只有祖國強大了,我們才能幸福地生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祖國的兒女,為了建設更美好的祖國,應該怎么做,經過視覺上的沖擊、情感上的渲染、思想上的升華,讓學生在主人翁意識下創作一幅表現自己的幸福生活的繪畫。學生想到了很多,有的畫自己努力學習,將來成為科學家;有的畫自己做好事,讓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幸福;還有的畫和爺爺奶奶一起看書,讓早年生活在苦難中的爺爺奶奶也幸福一把……這節課充滿濃濃的幸福感,大家作畫情緒高漲,再也沒人說“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這樣的話了。這次主題繪畫既讓學生了解了社會時事,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培養了學生真摯的愛國情感和感恩之心,又讓學生在創作中掌握了多種繪畫方法,促進了繪畫技能的提高,收獲頗多。
四、學生成長變化中的美術資源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調整、整合,合理編排教學計劃,使學習的內容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如,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就可以安排不需要學生額外準備工具的泥塑。學生往往因為對課程安排不熟悉而忘記帶工具,而泥塑課只需要用到學校發放的學具袋中的陶泥,這樣就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開學初學生因為忘帶學習工具而不能上課的尷尬。接下來的幾周可以安排一些手工課、國畫課,因為這些課需要準備的工具比較繁雜。美術源于生活,也將運用于生活。因此,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力求生動有趣,可以適度迎合學生青春期的審美心理需求。如,在人物造型表現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好朋友,觀察朋友的臉部特征與性格特點,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掌握基本的畫人方法。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往往有自己的偶像,在完成第一課時臨摹畫和第二課時畫自己好朋友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增加第三課時畫偶像。給自己崇拜的偶像畫一張畫,這讓許多學生大為興奮,學習興趣倍增。教師講課時,學生聽得特別認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畫人物的方法。由此可見,只有關注學生的需要,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作者:李霜 單位:江蘇張家港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