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非美術教學學前教育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目前,一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仍舊遵循美術學院的教學途徑。教師應依照本專業的實際需要,實現美術課程的教學價值,培養學生動眼、動手、動腦能力,注重提升其感覺意識。教師應提高學生創作思維的活躍性、發散性和創新性,使學生敏銳地發現生活之美,利用材料表達美,最終為內在精神妝點美。
一、探索體認教學,豐富感性經驗
現代教育學觀念主張師生角色反轉,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僅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適時提問、適度帶動,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動力,而不是在一開始就傾囊相授。學生經過體認嘗試,與生活經驗發生思維反應,展開新一輪的感受、思考和重構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快速嫁接記憶鏈接,深刻掌握理論要義,并產生個性化的表達。美術本身集聚多種可能性,這使學生沒有固定程式的羈絆,完全從感性經驗出發,容易跳出藩籬有所創新,較之傳統意義上的講、授、練教學模式,效果會更直接與深遠。這就是把科學領域的探究引入課堂教學,采用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積極參與獲得知識與能力過程中的探究式學習。
二、綜合教學形式,拓展多元化可能
每個學生的興趣點肯定是不一樣的,單一化教學便很難吸引不同興奮點的學生。為增加美術的趣味性,營造活潑的氛圍,綜合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極其必要??墒箓€體體驗轉向集體體驗,鼓勵更多學生與課堂教學環節產生不同程度的銜接,盡可能地讓更多學生介入課堂情境而受益。“情境教學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特點,巧妙地把兒童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平衡、協同大腦兩半球的相互作用。”可將美術“內源性”課程相結合,如簡筆畫與剪紙拼貼等多種形式的美術課程相結合,或與“外源性”課程相結合,如美術與兒童游戲、音樂、兒童文學等跨學科結合應用,配以創新的教學語言,學生才能綜合聯想與運用。
三、跨學科通感認知,延伸審美途徑
在美術課中靈活運用通感認知教育方式,可促進學生多維度地移情審美并強化生活中的感受。但僅從美術領域獲取情感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可試著跨學科地從文學、舞蹈、音樂的美學和視知覺理論中汲取養分,因為這些“是我們的文化中使具體的生活生動起來的最有力的手段。藝術正是這樣使感覺升華”。人的各種感官既相通又交錯,可以從某種感官體驗到另外一種相似的感官體驗。采用通感類比的教學方法,融匯各類專業背景知識,使學生更易意識到美的異曲同工的妙處,從而將此移情于創作中,形成作品的內涵。
四、鼓勵社會實踐,培養人文關懷
社會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社會活動實踐和教學轉換實踐可整合美術技能與幼兒教學技巧,提升專業品質,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的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要親近社會,以一技之長為社會作貢獻。技能展示是其次,社會人文關懷和自我表達才是重點;美術實踐是過程,推行人文精神的藝術運動才是目的。美術教育應培養學生具備以視覺進行批判的能力和人文關懷的胸襟,教導學生藝術教育影響的力量和所能帶來的自由與責任。學前教育專業應調整教學評價標準和方式,除課堂創作,還應增設研討會、展覽、表演和美術教學實訓等,并將其納入美術課的考核范圍。“不經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是不可能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在實踐中,學生可獲悉社會不僅對自己的成長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自己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社會。如此,學生會因社會各界良好的評價而受到激勵,進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對美術教育的研究。
五、結語
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探索美術課程“以情移情”的創新教學,正是直面現代幼兒美術教育體系的更新,間接補充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也是隱性地普及美育和人文關懷,為大學公共美術戰略轉型打開一扇新窗。其深入長久的創新美術教育理念研究和實踐探索,定能打破現有的教學僵局,讓美術課堂成為浪花激蕩的,而絕不是一潭平靜的死水。一言以蔽之,美術教育應以情致勝。
作者:袁菁嶷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