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課標下聾校美術教學備課策略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美術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對提高聾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聾校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6年版)》提出“美術教育能培養聾生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思維和能力”。為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育人目標,提高美術課堂育人功能,通過“集體備課—個人備課—優化完善”的策略提高備課質量,以提升聾校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美術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對提高聾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聾校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教育能培養聾生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思維和能力”。要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育人目標,提高美術課堂育人功能,備課是最開始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以高質量的備課提升聾校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一、集體備課:研讀課標與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及知識脈絡
《美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定的。通過“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的學習,使聾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和媒材豐富視覺、觸覺體驗,能夠創造性地表達情感和思想,逐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始終以《美術課程標準》的育人總目標為最重要綱領。同時,根據細化的能力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初步梳理好教學目標后,教師還需全面把握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可以將整體學科知識串聯整合起來,包括同冊書橫向的知識聯系及不同年級縱向的知識聯系,形成一條清晰的知識脈絡線。通過這樣細微、科學的方式梳理教材,使教學目標更清晰準確,確保教學精準到位。
二、個人備課:結合學情,形成初步教學思路
在集體回顧課標要求,深入研讀教材后,教師在個人備課時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初步擬定本節課教學思路,以“主體與背景”一課的教學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個人備課。
(一)以生為本,精準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按照全班聾生整體狀況以及個體差異特點,為聾生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教導聾生認識主體與背景的基本概念以及背景的作用;引導聾生探究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學習在畫面中合理運用背景等。教師需根據聾生的學習能力,優化組合教學目標,為聾生制訂個別化教學計劃,使每個聾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二)簡化冗余,理清教學重難點。“主體與背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主體、背景的基本概念,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是如何處理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并加以運用在實際操作中。在整理教學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去除無效、多余的教學環節,合理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以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優化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三)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針對聾生的特點,教師課前需準備多媒體課件等幫助聾生更直觀地了解教學內容,為攻克教學重點作鋪墊。在“主體與背景”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還需設計聾生感興趣的平板作業、合作探究表格、繪畫作業等教學活動,在課上采用動手操作、直觀演示、圖片對比、觀察發現、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聾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聾生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課堂知識。
(四)分層設計課堂練習,豐富課后實踐活動。為有效鞏固所學內容,筆者設計了不同難度的課堂練習,有難度較低的連線練習,有難度適中的表格練習,有難度較高的添加背景的練習,通過不同難度的練習以鞏固聾生所學的課堂知識,使每個聾生都能有所收獲。課后的實踐活動注重對聾生在親情方面的引導,聾生需在課后完成更換全家福背景的活動,以此增加家庭溫馨和睦的氣氛,使聾生對家庭及家人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關注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優化完善教學設計
個人整理好教學思路后,教研組再次進行集體研討。由主講教師對聾生的學情進行分析以及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式方法等進行調整,對小組合作探究、作業設計及拓展實踐等教學活動的細節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集思廣益,確定適合聾生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的課堂教學與聾生的完成情況,對備課內容進行再創造。以“主體與背景”一課為例,課堂練習的內容是為“喜洋洋”這幅畫添加合適的背景。在課堂上有的聾生提出可以把主體旋轉角度以便于添加更多適合的背景,并在班上進行了演示,這是備課中教師沒有預想到的,也為后期的備課打開了新思路。課后,以教研組為單位,再次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與探討,通過主講教師的自評和聽課教師的課堂觀察,指出教學中的不足和提出教學建議,從而完善教案的內容。高質量的備課是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通過“集體備課—個人備課—優化完善”的備課策略,既能幫助教師在備課中全面思考教學策略,又能有效提升聾校美術教學質量,使美術教學成效最優化,從而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育人目標,幫助聾生融入社會、培養自信,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作者:趙明明 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