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審美能力在美術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師需要把審美能力的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以學生文化趣旨和審美目標、文化發展的脈絡和未來的前進方向、美術的文化情境三個方向作為美術教學培養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在策略上從感受、理解、創造三個方向為指針,改進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法,延伸教學手段,圍繞美術課堂教育方式、審美能力培養方法、加強課堂創造和線下實踐三個方向展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小學教育
1.學生文化趣旨和審美目標
文化趣旨更像是小學生美術價值觀的指南針,良好的文化趣旨培養可以讓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學生的心態保持端正,將自己良好的心態趣旨映射到作品中,各種事情都能順利的做好,更不要說美術創作。同時,審美情感的培養也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讓學生明白美術創作的兼容并蓄。從欣賞的角度來說,只存在風格差別,而不一定要有優劣之分。所以,在美術審美培養中首要的因素就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術價值觀。
2.文化發展的脈絡和未來前進的方向
美術審美還需要讓學生明白文化發展的脈絡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所謂的文化脈絡就是尋根,美術從何而來,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時期,目前在哪個階段探索,只有知道了這些,我們才能明白中外前輩們在美術創作中的崢嶸。過去的探索是為了如今的創新,而找到了文化的根,就能使基礎夯實,從而達到借鑒前人智慧的目的。下一步的路線即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出現偏差,學生在美術創作時會有所想、有所思,達到情感表達的作用。
3.美術的文化情境
有人說美術是對生活的抽象二維化,筆者非常認可這個觀點。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學生需要了解到家鄉的文化,如飲食文化、校園文化、歷史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在生活中接觸到這些文化,在這種文化情境中得到感悟,進行提煉,對生活進行二次創作。因此,在課堂上,可以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名家名作,為學生的創作提供豐富的資源。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具體策略
通過多年實踐教學的經驗,我認為要提高小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應從理解、感受、創造三個方向為策略方針,改進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法,延伸教學手段。通過美學方法的引入,作為有效的指引,幫助學生理解美;通過課堂教育方式的改變拓寬學生的接觸面,讓學生感受到的美的旋律;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與動手操作實踐,促使學生能夠創造美。
(一)審美能力培養方法
1.自由性審美能力的培養
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巨大弊端就是審美觀過于趨同,在國民教育大眾化的培養之下,教師對所有同學采用基本一致的培養模式,這就造成了審美能力的大同小異和千篇一律。我們從小就鼓勵集體主義,但不鼓勵思維上的一致性,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王國。而在傳統的教學中,美術審美往往千篇一律,具有應試的程序化和模塊化,按照統一教學的要求,要進行相同的手工教學、手工鑒賞、鑒賞意見,這顯然過于泯滅了孩子的自由創造性和發揮性,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的規律性。在教育中我們鼓勵有教無類,如在進行《美麗的雕塑》教學環節時,需要學生用泥土捏做造型,這就需要給學生自由發揮、自我表達的意識,讓學生自己與美術作品產生共鳴,闡述內心的創作意圖,教師在其中更適合充當引導的旁觀者、困境的啟發者、審美的提高者。
2.健康化審美意識的培養
目前,教師對學生的審美化培養過于追求陽春白雪。看到世界名家名作記憶猶新,嘖嘖稱贊,看到本土畫作棄而避之,這樣會對學生的審美觀造成很大的困擾,即不接地氣。所以,審美觀的塑造首先應該以健康化為出發點,讓學生與生活、自然貼近,與真善美貼近。目前的工業化美術風潮帶來了許多褒貶不一的作品,有些并不是小學生所能承受的,所以教師需要做到有效甄別。
3.個性化審美觀的培養
個性化即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西方教學中也被稱作“教育的人道主義”,在學生自有的認知和能力下,要更加尊重孩子的自我表達和自我培養,再此期間教師稍加引導,引入教師課堂輔助的機制,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以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作,留給他們更多個性化的思考空間。審美能力不是被動,教師有為也無為。無為是不對孩子的正確選擇作出過多的判斷,使之千篇一律,而有為則是應該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遵從孩子內心的愛好與想法,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做、去嘗試。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具有思考性的深度問題。如教學《生命之源———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目前生活中有許多破壞大自然的現象,請學生想辦法阻止,并把它們畫下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此時就被開動起來,肯定會產生許多的看法和意見,并且隨之產生許多想法性的畫作,教師對每幅畫作都要進行點評,贊美有創意的作品。只要教師運用了正確的引導方式,用心地評價學生的每一幅作品,就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二)美術課堂教育方式的改進
1.加強對學生的現實觀察審美
在課堂上,可挖掘利用的審美素材其實是有限的。教材往往也只是一個楔子,過于因勢利導反而導致死板。有效地利用本地地域的鄉土文化,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的資源。鄉土文化是本地得以發展延續的根,是學生從小到大所能接觸到的,所能了解到的文化。進行地域鄉土文化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們進一步的了解到自己家鄉的文化,還能增加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愫,培養學生的自豪感、歸屬感。所以身為教師要積極挖掘家鄉的素材,在課堂上講好家鄉故事,豐富美術課堂的藝術細節,提高美術課堂的品質。如在進行《身邊的設計藝術》和《家鄉專題》的教學時。課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街串巷,尋找鄉土文化氣息。鄉土文化氣息散落于家鄉各處,他們可能是即將遺失的手藝人的悲嘆;可能是田間麥芽的芬芳;可能是古式建筑的磚瓦閣廊;也可能是靜靜的池塘上的一朵蓮花。學生在街頭巷尾尋找家鄉氣息,讓他們心中充滿著情愫,同時將這股情愫轉化在美術的審美提高中。在課堂上,也可以靈活多變,如將課堂平移到美術館、博物館,帶領學生參觀本土優秀畫家的畫作,看看前輩們是怎么做的,而不止將目光僅僅集中于技能技巧的提升上。在課堂結束時,讓學生圍繞本次課堂的鄉土主題進行一次立足于家鄉展開的創作。這樣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是構建在本土思維、本土視野上的,具有深刻性和不可磨滅性。
2.加強對學生校園文化的審美
學校之所以充滿活力之源就在于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也是提高學生美術審美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將美術教學與校園文化進行整合,讓美術融入校園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可以結合校園文化的具體建設節奏,進行美術教學的展開,如校園最近開展了“學習雷鋒,爭做好人好事”活動,美術課堂就可以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展開,讓學生觀察校園中的細節,記錄下校園的每一個令人動容的瞬間。如校園開展各種主題的展覽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前去觀摩。校園運動會,我們也可以用美術的方式進行記錄,讓學生立足于各種視角,是加油鼓勁的還是努力沖刺的,都值得讓學生們去記錄。在征得學校的同意,對學校的墻壁、井蓋進行美術美化,讓學生自己創造,教師在一旁指導,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愛校榮校的認識。總之,將美術教學與校園文化進行深度整合,既有利于核心價值觀的落實,也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3.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文化審美
美術也是記錄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文字還沒有出現雛形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在甲骨、瓷器上記錄生活中的瑣事。到了美術的成熟期,美術更是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作者個人的志趣。《步輦圖》記錄大唐盛世;美術讓景德鎮陶瓷充滿東方神韻;敦煌壁畫訴說著中西域那段歷史;范寬的《雪景山林圖》情景交融;鄭板橋的《畫竹》襯托人物內心的高潔。如果不了解畫作的歷史情境,就無法體現出其中的韻味,只能在那里空談繪畫技巧。所以美術課堂也稱得上是半個歷史的課堂,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把握住歷史延伸的脈絡,觸摸到那個年代的氣息,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滄桑感,真正的體會到創作者的心態。只有把握了歷史,具有了良好的審美能力,才能內心充盈、情感豐富、胸中有貨,才能創作出真正能夠記錄時代脈搏的優秀作品。
4.深化新課標教育精神的融入
新課標為美術課賦予了三個目標方向,即美術知識技能、美術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美術審美就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類,可見其在美術教學中重要的戰略地位。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的課堂上,教師都應該將美術的審美觀向學生盡力的呈現和傳送。教學標的可以不同,但是教學目標需要保持一致,這是由教育的相對公平性和美術學習的方法論所決定的。就如古時歐陽詢練字一樣,雖然無筆,但是心中有意,通過自己不斷在沙地上的錘煉,最終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所以,美術課堂不需要過多的在意自己所處的環境、基礎資源,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發揮本土核心的文化價值,要義在于貫徹新課標的重要精神,嚴守新課標美術教學的三個方向,使學生擁有一雙可以明辨一切的“火眼金睛”。
三、加強課堂創造和線下實踐
1.創建審美情境式課堂
注重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審美底蘊有時難以用語言進行描繪,實物受制于條件又往往難以真實地在課堂呈現,所以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進行全面的展示。如今互聯網上已經包含了大量掃描的作品,可以彌補大家不能親臨現場的遺憾,教師可以通過廣泛的線上渠道搜集各種代表性的畫作進行教學使用,將作品立體式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在進行《偉大的藝術》和《漂亮的建筑》教學時,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畫作的創造歷程和創作背景告訴學生。如想讓學生感受到古代頂尖畫作的魅力,可以在教室內登錄故宮的相關網站,把故宮收藏的大量創世之作進行掃描,同時配備相關的語音解說,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進行全景賞析,讓學生在融創式的課堂上得到升華,這樣使學生內心深處產生對美好藝術的向往和贊同。同時在課堂上多注重學生素養的培養,少一些填鴨式的技巧塞入,學生對于美術的興趣源于對美術真正的立體了解,如果教師一下子把知識全部都塞給學生,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高的愿景就難以實現。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少講些理論,多注重學生的素質挖掘。有的學生可能更擅長于美術評價,有的學生可能更喜歡美術創作。志向不同,培養方式當然也可以不同。
2.注重線下課堂的拓展
審美塑造的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多見多聞。兩耳不聞窗外事肯定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實際提高效果不利,所以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現有的資源,盤活線上線下,盡可能的讓學生開闊眼界。要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感,線下要多帶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與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背景,讓學生能夠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找到充滿藝術創作的動力,讓生活成為每一張作品的源泉。如在進行到《四季的色彩》、《生活中的暖色》的教學環節時,可以利用學校每年組織的春秋游會,帶領學生到本地的風景名勝進行自然寫生。在擁抱自然中讓學生們體會到風景秀麗同時,用美好的風景刺激學生創作的欲望。這些風景在美術課堂上也確實有,但是相比較之下靈氣還是差了許多,對照審美感的提升還是“活”的景效果更好。要構造強烈的美術文化氛圍,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文化的構造就成了關鍵。教師平時要多利用社會資源,帶領學生前往充滿美術資源的地方去增長見識。如平時要多帶學生前往文創場所,讓學生在美術館感受到藝術的熏陶,在文化創意園感受到美術創作的魅影,在校內課余時間開展美術作品進校園的活動,讓藝術的氛圍氤氳校園。通過廣泛的校內外聯動,促成資源的盤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文化生活的構建,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美術文化氛圍。美術學科的交叉屬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不僅要立足于學生繪畫技巧的培養,還應注意教學中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有美學底蘊,這樣學生才會有創作的源泉與動力,創作出更多貼近生活、有立體氣息感,符合時代特征的美術作品。美術教師要立足于這一特點,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修養,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在課堂內外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努力實現教學目標,為未來培養更多有志于美術創作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煜.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J].藝術百家,2007,(03).
[2]于健.談小學美術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才智,2017,(16).
[3]李靜.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5,(17).
[4]崔丹.“童化”讓孩子的欣賞成為可能———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9,(17).
[5](瑞士)讓•皮亞杰(JeanPiaget),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王麗娟 單位: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