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土美術教學資源的教育功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素材豐富、實踐性強的鄉土美術是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如何將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鄉土美術融入現代美術教學,已成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該文在探究鄉土美術內涵的基礎上,梳理了鄉土美術所涵蓋的資源和審美體系,并進一步探究了鄉土美術的教育功能和發展現狀,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鄉土美術;美術教育;教學資源
一、鄉土美術的概述
1.鄉土美術的內涵與主要內容
鄉土一般是指人們出生、年少成長的地方,人們在長期居住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該地區獨有的、特殊的、難忘的深厚感情。美術是指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鄉土美術是指本地區具有民族色彩的美術,這種美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具有實用意義,其核心意義主要突出在它能給人們帶來團圓、祥和、平安和富裕的美感。鄉土美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色彩和美術內容。鄉土美術既包括自然景觀的美術形式,也包括由當地普通群眾所創造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美術資源。
2.鄉土美術的審美體系
鄉土美術和其他美術相比具有獨特的審美體系。首先,符號化和圖案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在表達方式上,鄉土美術更注重情感化的表達。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該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資源,其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飾不僅能表達人們的情感,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信仰。在鄉土繪畫作品中體現出的侗族、瑤族、苗族服飾等多種多樣的繪畫元素,包含不同民族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內涵。許多鄉土美術創作者以自己對土地的情感為出發點創作鄉土美術作品,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懷念之情。其次,夸張、擬人的藝術手段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鄉土美術在藝術色彩的運用上多體現出樸實、大方、濃烈的繪畫色彩,如作品《畫花樣》中,石榴花紋象征人們生活紅紅火火,桃子象征健康長壽,梅枝上的喜鵲則暗含喜上眉梢的寓意。
1.鄉土美術悠久的歷史為美術教學增加了傳承性
歷史孕育了鄉土美術,鄉土美術又見證著歷史的發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地方都孕育出不同的鄉土文化,如婚嫁習俗、節日習俗、名勝古跡等都能在鄉土美術中完美體現出來。目前,雖然有些藝術形式已經消亡,但如米塑、筍殼雕、根雕、剪紙、竹編、木偶戲等,還保留著大量的鄉土藝術氣息。在美術教學中,把鄉土文化與美術教學內容相融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鄉土文化的韻味,提升學生對鄉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鄉土美術的創作中體會到勞動人民淳樸的審美理念與聰明才智,啟發學生珍惜家鄉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提高對鄉土美術的認同感。
2.鄉土美術豐富了美術教學內容,提高了美術教育教學效果
美術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僅限于書本教學,其效果難以體現。充分開發并利用鄉土美術教學,把具有特色的雕刻、古建筑、剪紙、竹編等具有濃郁氣息的鄉土文化與美術教育資源相結合,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來講,學生能夠在直觀感受鄉土美術藝術氣息的同時,有效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從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角度來講,教師讓學生在體驗到家鄉美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此外,有些貧困地區的學生因為美術材料無法得到保障,導致美術教學目標無法實現,這些都不利于美術教育的普及。由于鄉土美術十分“接地氣”,其表現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石子、木皮、麥秸稈、蔬果、布頭、豆麥、毛線頭等均可以作為鄉土美術創作的材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天然材料與美術教學相互結合,創作出如面(泥)塑、木刻、剪紙、蔬果雕、麥稈編等具有典型農村氣息的作品。
3.鄉土美術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鄉土美術能豐富美術課內外的教學活動,它為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全方位的體驗。通過把鄉土美術和美術教學有效結合的授課方式,美術教學可以表現得更加靈活與多樣,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必備的美術知識,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鄉土美術中的許多藝術內容如剪紙、泥塑、面塑、蔬果雕、花瓣貼、麥豆粘貼、粘沙、麥稈草葉編等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這些材料都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益補充,給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學活動,給學校美術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對美術課程的創造與實施、地方美術課程的構建、教師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鄉土美術拓寬了現代美術教學渠道,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繪畫僅僅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美術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藝術形式都可以提供借鑒,如音樂、陶瓷、攝影等,在融合中可以尋找到創新的突破點。鄉土美術在繪畫形態上往往會突破形體的約束,大膽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鄉土美術強調色彩的對比,喜歡用純色與和諧、飽滿的構圖形式,以多重視角進行刻畫,實現多時空的融合,追求自然的情感表達。鄉土美術創作時不受約束的自由形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其創作靈感。
三、鄉土美術在學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美術教育中有關鄉土美術的教學與研究較少
在我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有些地區將鄉土美術的內容補充到教材中,但實施的效果不容樂觀。如,傳統的民居建筑構成了鄉土美術中關于建筑繪畫的獨特風格,如五鳳樓、走馬樓、吊腳樓、穿堂屋等都具有民族特色。但在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經常把上述內容作為自學或選學內容,學生認為這些是可有可無的內容。部分教師也沒有認識到鄉土美術教學的意義與重要性,這就導致學生學到的更多的是西方美術的知識,對本鄉本土的美術知識了解較少。在有些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資源有限,鄉土美術并沒有被編入美術教材,該部分的教學處于空白狀態,學生無從了解鄉土美術的內涵和價值。到目前為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國內對于鄉土美術的教學與研究仍然偏少。
2.鄉土美術的創作來源日益減少
首先,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日益減少,雖然與春節、元宵、端午等相關的鄉土美術被保留下來,但是與冬至、祭灶等節日相關的鄉土美術逐漸淡化了,如,現在拋繡球的習俗及其相關的繪畫創作越來越少。其次,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人們使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在過年或祝壽時表達祝福,而傳統的以年畫、祝壽畫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繪畫進行祝福的表達大幅度減少。
3.學生對于鄉土美術了解不足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中的學生接觸的是現代都市文明,如電子游戲、智力開發玩具等,而對于他們祖輩、父輩童年的皮影、泥人等感到陌生?,F代生活方式已經融入鄉村,使鄉土美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當前部分大學生對鄉土美術的內容和意義并不了解,學生學習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容易實操與把握的鄉土美術形式,而那些取材不易、較難操作的如刺繡、扎染等,就更難有機會學習。
4.教師的鄉村美術教學理論知識有待加強
當前,大部分教師對鄉土美術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給予肯定,也具備了鄉土美術教學的專業素養,但其教學方法有待豐富,教學手段需要創新。一些教師僅教給學生幾種繪畫技法、讓學生認識幾件繪畫作品,但理論知識方面的教學還存在不足,有待加強。通過深層次的理論教學與實地參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理解鄉土美術的深層內涵。學生在認識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培養自身的審美情感。
四、鄉土美術融入美術教學的建議
1.編寫合適的教材體系
教育相關部門可將鄉土美術納入美術教學大綱,并規定其教學課時比例。教師要重視鄉土美術資源的收集與使用,如家鄉的畫家、名勝古跡、土特產等與學校的美術教學相結合,以民間美術創作的形式美為主線,從歷史、考古、人文、社會等方面形成科學的綜合體系,編寫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鄉土美術校本教材。
2.尋找整合校內外有用的美術課程資源
美術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少而精,并盡量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課程資源不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將自然、文化、社會、攝影、音樂、雕塑以及傳統文化互相結合。教師要設置既具有互動與對話的特點,還可以不斷拓展的、開放的美術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美術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信息化資源三大類。校內課程資源以圖書館資料資源和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為主;校外的美術課程資源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還包括當地宗教建筑、園林、古宅等文化遺產,現代城市的環境藝術如公共雕塑也在此類,藝術家工作室和作坊也是校外資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美術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更多先進設備,方便學生及時獲得最新的美術課程信息。
3.開啟有效的鄉土美術素質教育模式
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保留和發揚各地特色鄉土文化,培養學生熱愛鄉土美術、傳承鄉土美術的精神。要汲取傳統民間藝術精華,鼓勵學生發揮個人智慧,注重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建立“創美模式”,即“知美—立美—創美”。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鑒賞能力,進而使其形成審美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龍湘平.論鄉土美術課程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意義.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作者:李建華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